【藥材】根長圓錐形,肉質,鮮時橫切面白色,并有乳汁流出。干后表面褐色或棕黑色,縱橫皺縮不平,有時呈剝裂狀,頂端常有莖葉殘基。
【性味】《陜西中草藥》:"味甘,性溫。"
【功用主治】祛風除濕,理氣活血。治外感風寒,發熱頭痛,久年哮喘,風濕痹痛,婦女倒經,跌打損傷,疔瘡。
①《貴州民間藥物》:"調氣,理血,解毒,治跌打損傷,月經倒行,久年哮喘,發痧腹痛,瘡毒。"
②《南京民間藥草》:"治五勞七傷,敷疔瘡及婦女乳房腫脹。"
③《陜西植藥調查》:"補脾,治風濕。"
④《陜西中草藥》:"祛風濕,健脾,補氣,生津,解毒。治勞傷,風濕關節痛,外感風寒,發熱頭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研末。外用:搗敷。
【選方】治跌打損傷,月經倒行:倒扎草根三至五錢,蒸酒服。(《貴州民間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