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分會宣布,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和韓國中微子實驗(RENO)合作組,獲2023年度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獎。頒獎儀式將于8月21日在德國漢堡舉行的歐洲物理學會高能物理會議上進行。
該獎項是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的最高獎,創建于1989年,授予在高能物理實驗、理論或技術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或合作組,每兩年頒發一次。此前頒發的17次獎項中,共34名個人和6個實驗合作組獲獎,個人獲獎者中包括12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此次,大亞灣合作組和韓國RENO合作組的獲獎理由是“發現短基線反應堆電子反中微子消失,首次測定中微子混合角θ13,為探測輕子的電荷-宇稱破缺鋪平了道路”。分享同一獎項的還有瑞典科學家Cecilia Jarlskog,獲獎理由為“發現描述夸克和輕子電荷-宇稱對稱性破壞的不變量”。
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實驗宣布發現了中微子振蕩新模式,測得了相應的混合角θ13,一個月后測量結果得到韓國RENO實驗的證實。該發現對理解中微子振蕩的完整圖像、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尋找與鑒別宇宙學及新物理模型及確定中微子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該成果此前曾先后獲得包括美國物理學會粒子物理實驗最高獎“潘諾夫斯基獎”、美國“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日本“日經亞洲獎”、俄羅斯“龐蒂科夫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未來科學大獎”等在內的二十多個國內外重要獎項。
4月21日,大亞灣實驗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最新論文,將θ13的測量精度再次大幅提高。大亞灣實驗還對反應堆中微子能譜進行了一系列精確測量,發現了能譜反常問題;在很大的能區范圍內基本排除了惰性中微子的存在。
中科院高能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介紹,大亞灣實驗裝置于2020年12月12日退役,其下一代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于2015年開始建設,預計今年完成裝置建設,將在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精確測量振蕩參數、研究天體中微子物理等多個方面做出國際領先的重大成果。
經過十多年的搜尋,位于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測器終于發現了來自銀河系內部的高能粒子。這一發現為了解宇宙射線如何塑造宇宙打開了一扇窗。銀河系的圓盤在每種波長的光中都非常明亮,尤其是在伽馬射線中,伽馬射線......
從可見星光到無線電波,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通過銀河系發出的各種頻率的電磁輻射來觀察它。科學家們現在通過確定數千個中微子的銀河起源,揭示了銀河系的獨特圖像。基于中微子的銀河系圖像,是第一張由物質粒子而不是電......
國際天體物理學合作項目“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的研究人員29日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說,他們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挖掘“冰立方”的觀測數據,探測到了來自銀河系平面的中微子信號。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的基本粒子,在......
4月24日,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分會宣布,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和韓國中微子實驗(RENO)合作組,獲2023年度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獎。頒獎儀式將于8月2......
費米實驗室的MINERvA實驗利用NuMI光束,首次使用中微子而不是光作為成像工具對質子進行了精確描述。原子核的組成部分,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和膠子組成的,它們相互之間有強烈的相互作用。由于這些相互作......
據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官網20日報道稱,該校物理學家主導的“前向搜索實驗”(FASER)首次探測到粒子對撞機產生的中微子,此前該團隊曾觀察到6個中微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此次新發現有望加深科學家對中微子的......
據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官網20日報道稱,該校物理學家主導的“前向搜索實驗”(FASER)首次探測到粒子對撞機產生的中微子,此前該團隊曾觀察到6個中微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此次新發現有望加深科學家對中微子的......
法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STEREO合作組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其反中微子研究最終結果。根據最終數據,研究人員排除了惰性中微子存在的跡象,惰性中微子是與許多理論有關的一種額外的中微子態,最新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658.shtm科技日報北京1月15日電(記者劉霞)法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STEREO合作組在最新一......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最新談及中國粒子物理的機會與未來時指出,中國的粒子物理研究通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