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6-26 14:52 原文鏈接: 耐鹽堿水稻研究建立聯合攻關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23.shtm

    6月25日,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下稱“國創中心”)長沙種業研究中心在長沙召開聯合攻關推進會。

    會上正式形成“耐鹽堿水稻研究揭榜掛帥項目”聯合攻關機制,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為主導實施,海南大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個共建單位皆設立了具體的聯合攻關課題,組建了一支能堅持耐鹽堿水稻研究方向、帶頭人相對固定、主要成員相對穩定的協作團隊。

    未來,該協作團隊將圍繞耐鹽堿水稻關鍵基因挖掘與機制解析、核心種質創制與重大新品種選育、配套高效栽培體系構建與改良物化產品研發等3個耐鹽堿水稻研究核心方向開展聯合攻關,解決可利用的耐鹽堿明星基因少、具有大面積推廣潛力的耐鹽堿重大新品種缺乏、配套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不健全與鹽堿地改良有效物化產品少等難題。

      ?

    推進會現場。王昊昊 攝

    “國創中心”由湖南省人民政府組織、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等國內11家優勢單位共同建設,總部設在海南省三亞市亞洲灣科技城。該中心是科技部批復建設的20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建設目標是至2030年培育出適合我國不同鹽堿地生態區種植且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水稻新品種10至15個,累計推廣面積1億畝,平均畝產達到300公斤以上。

    “我國約有1.5億畝鹽堿地具有開發利用潛力。”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唐文幫表示,現有改良鹽堿地的方式包括化學方式和物理方式,前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危害,后者改良一畝鹽堿地動輒花費幾萬元且無法“根治”。在鹽堿地上種水稻,關鍵工作之一是通過挖掘耐鹽堿基因發展耐鹽堿水稻。

      ?

    工作人員在觀察耐鹽堿水稻長勢。國創中心 供圖

    唐文幫介紹,國創中心通過篩選耐鹽堿優異種質資源,已利用正反向遺傳學手段鑒定到6個正向調控耐鹽基因,8個負調控耐鹽基因,1個主效耐堿基因,其中類受體胞質激酶基因STRK1的過表達水稻株系能夠在孕穗期耐受1.0% 氯化鈉溶液,且較對照增產20%以上。

    同時,國創中心培育的全生育期3‰鹽度下,一等優質、抗白葉枯、較對照增產6.73%的耐鹽雜交稻新品種“菁兩優326”已進入國家生產試驗,可滿足東南、華南地區濱海鹽堿地開發利用的品種需求,畝產量可達400公斤;利用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培育出全生育期6‰鹽度下畝產突破300公斤的第三代耐鹽雜交稻新組合“叁優9號”;培育出161S、沁886S、599S、鹽416S等耐鹽不育系,其中“鹽416S”成為第一個審定的不育系。

    國創中心還研發出耐鹽堿水稻專用肥“金葵子復合微生物肥”,連續2年在11個試驗示范點較對照平均增產19.6%。在前述品種和技術的支撐下,耐鹽堿水稻年示范推廣面積達60萬畝。

      ?

    圖為耐鹽堿水稻品種“爽兩優1143”。國創中心 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表示,“國創中心”十分重視科研聯合攻關,已形成了國內、湖南省內、依托單位內部等不同層面的聯合攻關機制。設立“耐鹽堿水稻研究揭榜掛帥項目”,就是要進一步匯聚湖南省內優勢科研資源,聯合攻克制約耐鹽堿水稻發展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期待各方科研工作者合力,在“國創中心”這個平臺上協作取得更大成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