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中科院發現H7N9病毒基因重配模式,該病毒或為中韓“混血”。對此,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專家昨天回應稱,“混血”的說法不科學,H7N9病毒的產生是由于病毒在偶然情況下發生基因重組,從而導致可以傳染人類。
“H7N9中韓‘混血’”說法不科學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專家表示,媒體報道稱H7N9病毒是中韓“混血”的說法不科學,“因為鳥類沒有國籍,也不能說是哪個國家的鳥。”其實H7N9禽流感病毒在東亞地區已經存在多年,只是因為偶然的原因,病毒發生基因重組變得能夠感染人。在很早以前,在東亞地區H7N9禽流感病毒就已經被發現,包括韓國在內的科學家也曾檢測到這一病毒。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才學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此前國外曾檢測到25株H7N9禽流感病毒,都是來自野鳥,這些病毒可以通過候鳥遷徙得以全球性傳播。他介紹說,目前在北美和歐洲大陸都發現H7N9病毒,包括中國的近鄰韓國和蒙古。中國與檢出H7N9病毒地區同處于相同的候鳥遷徙路線,也就是所謂中亞、東亞到澳大利亞這條線,因此不排除候鳥遷徙將病毒帶入我國的可能性。
基因重配地或為長三角地區
致人死亡的H7N9病毒到底從何而來?昨晚,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病毒經過基因重配產生,中國的長三角地區很有可能就是發生病毒基因重配的地區。
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種類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用H和N搭配表示,根據H的不同一共有16種亞型,根據N的不同又分為9種亞型。甲型流感病毒一共分為144種亞型,此次H7N9就是其中的一種。
研究人員說,研究發現H7N9的基因片段中有兩個基因片段與東亞地區發現的野鳥中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在8個H7N9基因片段中H7基因片段是在浙江鴨群當中發現的,這與韓國科學家從遷徙的野鳥當中發現的基因片段匹配。N9的基因片段也與韓國科學家發現的基因片段匹配,其余的6個基因片段是從H9N2演變而來。此外,H9N2病毒在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雞群中也有發現。因此專家認為,基因重配的發生地很有可能就在中國的長三角地區,過程可能是因為亞歐大陸遷徙的攜帶著病毒的野鳥在自然遷徙的過程中和中國長三角地區的雞群、鴨群自身帶有的禽流感病毒基因重配,產生了經過變異的H7N9病毒。研究還發現,豬在此次重配過程中未發現中間宿主的作用。
《自然-微生物學》3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抗病毒藥物巴洛沙韋(baloxavir)比當前標準療法奧司他韋(oseltamivir)更能改善感染甲型禽流感病毒(H5N1......
記者11日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該校海洋生命學院汪岷教授團隊基于序列比對和圖論方法,開發了病毒分類新工具ViralTaxonomicAssignmentPipeline(VITAP)。該成果近日在國際知......
“驚蟄”節氣過后,植物蘇醒,展現出勃勃生機,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也開始“興風作浪”。當植物得了病毒病,生長受阻,病毒是如何在植物體內“作惡”的?這一機制一直未被揭露。3月5日,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鵬城實驗室-北京大學聯合團隊與廣州實驗室研究員周鵬團隊合作,研究實現了跨病毒類型和跨毒株的通用預測,涵蓋新冠、流感、寨卡和艾滋病病毒,展現了AI助力自然科學研究范式革新的巨大潛力。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衛生部周一(6日)報告稱,一名因感染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而住院治療的美國患者已經死亡,這是美國首例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路易斯安那州衛生官員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名患者的身份尚未......
在與太陽無休止的斗爭中,人類皮膚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微觀盟友。暴露在紫外線下會破壞細胞中的DNA,增加一個人患皮膚癌的可能性。但是,根據近日發表于《癌細胞》的一項對小鼠和人類的研究,正常人類皮膚上常見......
對AI設計的蛋白質“納米籠”進行低溫電子顯微鏡分析。圖片來源:韓國浦項科技大學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設計出一種“納米籠”,成功模擬出病毒的復雜結構。其可遞送治療基因,進而成......
你或許從未聽說過Betacoronaviruspandemicum這個名字,但你很有可能在過去5年內的某個時刻感染過它。它是導致COVID-19的病毒,其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SARS-CoV-2,即“嚴......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創新的工具——由單一DNA分子折疊成的四指微型“手”。其被命名為NanoGripper。這個納米級別的......
2024年10月12-17日,由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應急技術中心主辦的全國繼續教育項目“2024年新型冠狀病毒與猴痘病毒監測檢測技術手把手培訓班”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舉辦,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