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4-10 13:59 原文鏈接: H7N9禽流感病毒來源初定

      基因重配模式初步揭示,病毒可能來自于歐亞大陸遷徙至東亞地區的野鳥所攜帶的禽流感病毒和中國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鴨群和雞群所攜帶禽流感病毒發生的基因重配。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CASPMI)研究人員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進行分析,初步揭示了病毒可能來自于歐亞大陸遷徙至東亞地區的野鳥所攜帶的禽流感病毒和中國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鴨群和雞群所攜帶禽流感病毒發生的基因重配。

      禍起鳥禽病毒基因重配

      “病毒重配是自然界很常見的現象,不同病毒可以通過宿主之間的接觸交換其基因片段。”4月9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文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該實驗室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提供的H7N9病毒基因數據進行的分析結果顯示,在H7N9病毒的8個基因片段中,H7片段來源于浙江鴨群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并可追溯至東亞地區野鳥中分離的相似病毒;N9片段與東亞地區野鳥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同源。其余6個基因片段(PB2、PB1、PA、NP、M、NS)來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據病毒基因組比對和親緣分析顯示,H9N2禽流感病毒來源于中國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雞群。

      “此次疫情之所以發生在長三角地區,可能是因為歐亞大陸遷徙至韓國等東亞地區的攜帶H亞型(包括H7N3和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的野鳥經過中國長三角地區時,接觸到浙江鴨群,病毒產生重配使鴨群攜帶H7亞型病毒,并和浙江、上海等地攜帶H9N2禽流感病毒的雞群接觸,最終基因重配成為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CASPMI從事生物信息分析的副研究員劉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對于此前有媒體稱H7N9病毒是“中韓混血”,劉文軍糾正說,野鳥是不斷遷徙的,沒有國籍,不能說H7N9病毒是兩國混血。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還顯示,H7N9禽流感病毒暫未發現在豬群中進化的痕跡,豬在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發揮中間宿主作用。這一結果也否定了此前一些人關于H7N9病毒可能來源于黃浦江死豬的猜疑。

      死亡率高或因病毒變異

      這種在禽類身上呈現低致病性的病毒,在人身上卻極具破壞力,病毒會在人的肺部瘋狂復制,導致病情發展迅速,死亡率也很高。

      “血凝素(HA)像一把鑰匙,使病毒獲得入侵人類或牲畜細胞的通道;神經氨酸酶(NA)幫助病毒破壞細胞受體,并使新復制合成的病毒擴散;剩余的6個基因片段協作,完成病毒大量在細胞體內復制的過程。”劉翟解釋說。

      劉翟表示,三個步驟的配合缺一不可,哪一個失衡,都可造成病毒力量弱化,不足以對人體起到殺傷作用。但不幸的是,在新型的H7N9禽流感病毒中,這三個步驟高效配合,也因此對人體造成了極大破壞。

      該實驗室研究人員表示,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并導致高死亡率,可能源于病毒變異。目前已觀察到N9的變異,其基因片段比一般的N9基因片段短一些,但尚不知這種變異導致何種具體后果。

      而在此次的研究過程中,H7基因片段和慣常的H7并未有太大不同。但在決定人—禽受體結合的特異性上,出現了關鍵氨基酸的變化。這種變化對人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科學評估,因為此前H7亞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案例曾有發生。

      疫苗不能濫用

      據了解,禽類中HA共有16種亞型,NA有9種亞型,兩者可以組合成144種不同的病毒亞型,目前已發現130余種。

      劉文軍指出,要想研究出針對各類流感的疫苗仍存在困難。因為流感變異速度非常快,很難預測會發生哪些變異。同時,疫苗也不能濫用,否則可能會加快病毒變異速度。

      然而,他指出,流感病毒研究的重要性并不亞于艾滋病或乙肝。流感病毒可能通過飛禽、家畜家禽等多種宿主來傳播,很難切斷其中任何一種傳播途徑,主動預防非常困難。

      流感病毒對人類危害非常大。如1918年至1919年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就曾導致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2500萬到4000萬人死亡。

      對于下一步的研究,劉文軍表示,CASPMI將繼續追蹤研究H7N9的感染機制,為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理論基礎。

    相關文章

    科學家發現西瓜抗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的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瓜果質量安全監測與控制技術創新團隊發現西瓜抗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的基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分子植物病理》(MolecularPlantPathology)。ClAGO......

    給忙碌的你一本病毒世界“觀光指南”

    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沒有平息,有觀點認為,它或將與流感一樣,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常態疾病。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與它長期共存呢?《給忙碌者的病毒科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該書作者王立銘是浙江......

    突變之謎:揭開COVID19快速傳播背后的秘密

    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病毒的一個早期突變(D614G)可能通過改變尖峰蛋白的形狀,提高病毒適應人類宿主的能力,從而促成了它的快速傳播。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為下一代疫苗和抗病毒藥......

    許多人仍未接受丙型肝炎的治療

    悉尼大學領導的一個新項目希望通過鼓勵人們接受新的、治療性很強的治療,來研究如何在澳大利亞消除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一種血液傳播的病毒,是導致肝硬化、癌癥和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療很重要,因為它有助于阻......

    人工智能:防止下一次傳染病全球大流行的秘密武器

    早在2016年,也就是在一場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大流行讓世界陷入停滯的四年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就對人畜共患病敲響了警鐘,將其確定為全球關注的關鍵新興問題。現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每年約有......

    COVID19疫苗產生的抗體持續時間遠比預期的長

    發表在《BMC傳染病》雜志上的這項研究發現,長COVID-19患者接受COVID-19疫苗后,他們產生了針對導致COVID-19的病毒的抗體,時間比預期的長。當一個人受到感染時,免疫系統通常會通過制造......

    Nature高福武桂珍劉軍在華南海鮮市場樣本中發現新冠病毒

    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與2019年12月發現的早期人類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存在關聯,并于2020年1月1日關閉。為了調查市場內新冠病毒的流行情況,2020年1月1日至3月30日期間,市場內及周......

    Nature高福武桂珍劉軍在華南海鮮市場樣本中發現新冠病毒

    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與2019年12月發現的早期人類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存在關聯,并于2020年1月1日關閉。為了調查市場內新冠病毒的流行情況,2020年1月1日至3月30日期間,市場內及周......

    新冠病毒最可能來自哪里?官方最新回應:人類!

    央視新聞4月8日下午,國新辦就我國新冠溯源研究情況舉行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疾控局副局長、中國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表示,距離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被發現以來,已經過去了三年多的時間。在此期間,我們一直在......

    陽性!廣東中山報告1例H3N8禽流感病例

    根據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息,廣東省中山市報告1例H3N8病例,病例為女性,56歲,既往有多發性骨髓瘤等基礎病史,發病前有活禽暴露史,家周邊有野禽活動史。中國疾控中心對病例標本復核檢測,結果為H3N......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