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解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引發的社會爭論尚未平息,新舊產業之間的博弈就已經開始。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雖然被明令禁止14年,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地下生產從未停止,牢牢控制著一次性餐具的半壁江山。
而作為取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新興產業,“一次性降解餐盒產業”經過多年的市場布局,目前生產廠家已達1400家,但由于工藝和材料成本原因,截至目前一次性降解餐盒的生產成本依然高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其價格競爭力不強,而前者的可降解優勢亦被認定為不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5月1日的臨近,一次性發泡餐具即將體面地回歸市場,其與一次性降解餐盒的正面沖突將不可避免。
有禁不止
發泡餐具雖然被明令禁止,但是一直“暗流涌動”,產能不僅沒減少,反而在一直增加。
“對于一次性發泡餐盒,治理的辦法絕對不是單單的嚴禁。”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塑協”)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夏青直截了當地說。
1999年1月23日,原國家經貿委發布了《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目錄》(業內被稱作“6號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列入限期淘汰項目之中,規定至2000年底前停止新上馬生產線,要求對該產品停止生產和使用。
2001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經貿委、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環保總局經過近一年的調查論證后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對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執法監督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全國各地工商、質檢、環保等部門加強對本地區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工作的監督檢查。
作為堅決挺發泡餐具的一方,中塑協多次牽頭召開為發泡塑料餐盒正名的通氣會。“1999年的6號令出臺讓整個行業都大吃一驚,”夏青回憶,“嚴禁不是辦法,因為對于廢棄的塑料,回收才是根本的一條路,任何循環利用都必須從回收開始。”
從1999年有關部門下令禁止生產一次性發泡餐具開始到現在,發泡餐具雖然被明令禁止,但是一直“暗流涌動”,產能不僅沒減少,反而在一直增加。
根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統計,目前全國可以查到的還生產一次性發泡餐盒的企業共有87家,其中近一半,也就是將近40家位于廣東省。這些企業是有名可查的,不包括規模更小、在農村市場銷售、產品上沒有電話地址的企業。如果加上這些企業,總數可能有100家左右。
“發泡餐盒生產企業一年下來的產能有100億只,當然這些產能不可能全部用上,大概年生產70億到80億只餐盒。”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介紹。
新舊博弈
國內曾經生產一次性發泡餐盒、最終轉型的業內大型企業紛紛表示不看好發泡餐盒市場。
14年前,6號令的出臺讓整個一次性餐具行業措手不及。據專業人士介紹,當時國內有多家外資企業投資了一次性發泡餐具的生產線,正在開工上馬,一紙禁令讓這些投資了數千萬甚至數億元的企業遭到當頭一棒,引資政策和新政策不一致,政府也并沒有給企業以補助。
在政策的巨大壓力下,正規經營的外資、國營企業都紛紛廢棄了生產線,育新在天津、沈陽、上海、漳州和南昌的五六家生產企業相繼陸續停止了發泡一次性餐盒的生產。另一家日資巨頭中央化學株式會社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這家企業在國內也設有多個工廠。
有趣的是,在政策打開閘門的今天,國內曾經生產一次性發泡餐盒、最終轉型的業內大型企業紛紛表示不看好發泡餐盒市場。賴正興表示,育新不會再回頭生產發泡餐盒,現在主要做食品包裝和食品托盤,隨著人們環保觀念的改變,過去被抵制的發泡餐盒就算被解禁也不會再成為消費者認可的主流。
“發泡餐具解禁的政策,實際上嚴重打擊了一次性餐具行業中的一個新群體,就是一次性降解餐盒產業。”夏青說。
目前的武漢華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年產值達幾億元,是國內這一行業的老大,盡管做了多年,卻始終不能將餐盒的價格降低到可以和發泡餐盒競爭的地步。
“由于無法實現真正的降解,國內主管部門在提到環保一次性餐盒產業時,已經不再提倡可降解這一方向。”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在這種情況下,本來不占據成本優勢的可降解餐盒生產企業再遭遇發泡餐盒的逆襲,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
據行業統計,全國生產非發泡塑料餐盒并已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1400家之多,這還不包括生產紙質餐具獲得生產許可證的400多家企業。如果僅從獲證企業數量來看,非發泡餐盒企業占了絕對多數,“地上”的遠大于“地下”的,但是如果從產量上看,發泡的“地下”餐盒通過廉價銷售,占據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解禁爭議
回收體系至今沒有建立,這樣放開,等于是沒修路先買車,能不出事?
對于此次解禁,國家發改委給出了五大理由:一是發泡塑料餐具符合國家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準;二是使用后的發泡餐具通過回收、處理、再利用,可以生產建材、涂料、文具等多種產品,實現資源的再利用;三是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使用;四是可以節約石油資源;發泡餐具質量輕,耗材少,可以降低原料消耗,符合資源節約的方向;五是社會環境已經發生變化。
反對方對于這五條解釋并不滿意,曾分別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石化關于一次性發泡餐具回收利用專題研究的專家冀星教授就是其中一員。
冀星則對發改委給出的其中四條一一反駁:“第一,發泡餐具至今沒有出臺生產質量標準,因此一生產出來就屬于違法;第二,回收體系至今沒有建立,這樣放開,等于是沒修路先買車,能不出事?第三,國際上是有一些發達國家在使用聚苯乙烯作為餐盒,但是人家是用的材料是食用級原料,國內很少有生產商敢說自己的原料是食用級的,反而很多廠家都是用廢料、機頭料;同時,國外使用的添加劑也是食用級的,這方面國內廠家很難做到。第四,回收價格太便宜,沒有人愿意干,很難實施系統回收。綜合以上這幾點,解禁的條件并不成熟。”
日本文部科學省與厚生勞動省決定允許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受精卵研究,但僅限于基礎研究。目前日本仍禁止開展把經過編輯的受精卵組送回女性子宮的臨床應用,最早將于2019年4月解禁。有聲音期待該研究有助于......
9月17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31對19票,通過一項法案,解除在美實行了40年之久的石油出口禁令。國內媒體紛紛以“美國取消石油出口禁令”、“美國放開原油出口”為題報道,但事實上,這只是國會和國際市場的美......
七星電子(002371)周四盤后公告稱,公司462.88萬限售股將于2015年3月17日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七星電子該次解禁股票為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已發行股份,申請解除股份限售的股東人數為北京硅元科電......
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下稱發泡餐具)從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從此,這一曾經的白色污染罪魁禍首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又光明正大地重返......
曾經的白色污染一次性發泡餐具在禁產禁用14年后突然解禁正備受質疑,而據調查發現,同期解禁的還有直接接觸飲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包裝制品(簡稱“PVC食品包材”),這類制品是需要加入增塑劑的,而解禁理由未做......
被禁14年的發泡餐具在今年5月1日重新合法回歸,但究竟如何監管,政府部門一直沒有明確說法。記者昨天獲悉,國家質檢總局、工商總局、食藥監總局已在近日聯合發通知,發泡餐具上市應符合兩個食品安全標準,三部門......
14年前,國家發改委(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一道禁令,一次性發泡餐具從最開始的“白色革命”者,迅速淪落為“白色垃圾”,成為“過街老鼠”;14年后,白色污染陰影仍在,各類環保餐具依次登場,禁令又突然解除......
截至目前,發泡塑料餐具生產銷售解禁已有一個多月。近日有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因無利可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無人回收。這不禁讓人更加關注“白色污染”是否會死灰復燃?此前在解釋解禁發泡塑料餐具的......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公布一次性塑料餐盒回收情況調查報告―――一次性發泡餐盒“解禁”后,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它的回收利用機制是否建立起來了?可怕的“白色污染”是否會死灰復燃?昨天,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公布的一份......
佛山城北綜合批發市場內,一家經營一次性飯盒的檔鋪伙計正在搬運貨物圖/記者湯銘明被國家禁產禁用14年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隨著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第21號令的生效重歸市場。盡管廣東未定何時解禁白色發泡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