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舉行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湖南”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接受中央臺專訪透露,我國第四期超級雜交稻攻關有可能提前至三年內完成,將培育出具備畝產1000公斤以上產量的超級稻新品種。
第四期超級雜交稻攻關已于本月初啟動,袁隆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原定于用5到8年時間可培育出的、具備畝產1000公斤以上產量潛力的超級雜交稻新品種,有望在三年內培育完成。據介紹,第四期超級雜交稻攻關今年在全國共布點八個,其中三四個品種在海南島即將驗收,畝產會在900公斤以上。而由于在湖南的超級稻生長期更長、晝夜溫差更大,畝產很有可能突破1000公斤。
袁隆平:在海南,生育期只有130 天,而在湖南的攻關點則有150天,多了20天的生長期。在三亞有900公斤,回湖南就有1000公斤的希望。
目前我國雜交水稻有2億5千萬畝,每畝產量在500公斤左右。而從第一期超級稻到第四期超級稻,每次技術攻關都是質的飛躍。
袁隆平:第三期我們現在畝產900公斤實現了,如果第三期雜交稻推廣1億5千萬畝,又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口。7000萬人口就是一個湖南省呢。如果第四期超級稻實現了更不得了,大面積平均有700公斤。
袁隆平說,奪取超級雜交稻高產,必須要有良種、良法、良田和良態的配套。而良態指的就是氣候條件。由于已經具備有利條件,雜交水稻實現大面積畝產過千公斤前景光明。
袁隆平:搞科學研究不要怕困難。失敗是成功之母。有新的進展,進展很快。我的夢想很快就要實現了。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基因TGW2,并開展功能分析,闡明了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為水稻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相關......
“好吃好吃……”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3日在三亞端著剛剛出鍋的“袁蒙大米”吃了起來,連說多個“好吃”。記者與一眾參會嘉賓也品嘗了這款耐鹽堿地水稻大米,口感獲得眾人稱贊。13日,正在三亞工作的袁隆平,在......
從2002年開始,袁隆平團隊在Science,PNAS,NatureCommunications,GenomeResearch,PLOSBiology等雜志發表了23項研究成果,iNature系統介紹......
雖然今年有采訪袁隆平院士視頻傳出說,帶博士生會“死腦細胞的”,但是今年袁隆平團隊已經連續發表了兩篇PNAS文章,分別如下:2019年2月11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陳彩艷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
“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兩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了8噸,比當地品種增長100%到300%。”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9日在三亞說,希望雜交水稻為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作......
在袁隆平的研究團隊中,有許多年輕的面孔,他們早已不用為溫飽問題發愁,卻毅然踏著金色的稻浪,奮力為解決人類吃飯問題奔跑向前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中國創造的一個世界奇跡。奇跡的背......
超級稻高產,眾所周知,但它好吃、綠色嗎?20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主持承擔的“十三五”國家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點研發計劃——“湖南雙季稻周年綠色優質豐產增效技術......
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簽署主席令,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17日下午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授予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42人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近日,黨中央決定,首次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隆重表彰一批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根據評選頒授工作部署,在各地區各部門反復比選、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經組織考察、統籌......
水稻有機覆膜種植技術是指在可降解的覆膜上打孔,將芽谷直接播種的新型增產技術。王曉斌攝中新網三亞1月10日電(記者王曉斌)眼下中國大部分地區正是冬季農閑時節,地處熱帶的三亞迎來新一輪水稻播種期。1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