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3-06 09:36 原文鏈接: 《科學新聞》:兩種轉基因作物或將進入商業化種植

      2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向外界透露,目前轉基因植酸酶玉米和轉基因抗蟲水稻已基本通過生物安全性評價,可用于商業生產,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認為在技術上沒有問題。此信息是黃大昉在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

      ISAAA主席Clive James在發布會上說:“中國在未來12年,要投資35億美元來進行轉基因作物研究,這是解決糧食問題的一個良好信號。”他認為中國在這方面是全世界的領導者。

      ISAAA同時發布的《2008年度全球生物技術作物商業化現狀報告》顯示,2008年全球共有創紀錄的25個國家、1330萬名農民種植了1.25億公頃的生物技術作物,而中國生物技術作物種植面積達380萬公頃,在全球生物技術作物種植面積超過100萬公頃的8個國家中排名第六[1] 。

      Clive James認為:“生物技術作物將從兩方面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首先是能夠增加糧食產量和糧食供給。其次能降低生產成本,最終會令糧食價格下降。”

      轉基因的安全性評價由農業部負責,農業部首先要聽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意見。成立于2002年7月的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由轉基因生物技術、生產、加工、檢驗檢疫、農業、環境、貿易等各領域的專家組成。安全性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一是對環境的影響。“這是由授權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的安全性研究,而不是科研單位自身研究得出的結論。”黃大昉說。

      “如果安全委員會經過嚴格的審定和評價認為可以了,就應該提交給農業部的部長會議,還要聽不同的司、局的意見。與此同時,農業部還要征求各方面的意見,比如環保部門、進出口管理部門的意見。”曾經擔任過安全委員會委員的黃大昉說,“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說哪個人一說就可以了。”

      2月25日,國際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組織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名為《誰是中國轉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的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的轉基因水稻品系沒有任何一種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如果其中任何一種通過商業化種植,將意味著中國13 億人的主糧控制權完全拱手交給國外生物公司[2] 。

      綠色和平組織強烈建議要認真考慮轉基因水稻的專利問題和轉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的不確定性,“我國正在申請商業化種植及在研的8個轉基因水稻品系沒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如果商業化生產批準以后,對中國糧食安全、糧食主權、農民種植成本、消費者健康等都將產生嚴重的影響。”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鋒告訴《科學新聞》。

      然而,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轉基因抗蟲水稻專家朱禎看來,中國早應該進行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了,“其實轉基因作物與常規育種作物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抗蟲水稻與應用生物農藥種植是完全相同的。大量的試驗表明轉基因作物沒有另外的反應”,當然,種植的同時還要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進行適時的觀察和跟蹤分析,更多地解答消費者的疑慮。

      美國在早些時候就已經通過了幾種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評價和商業化種植,而中國在這一方面卻步履維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教授吳孔明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與中國體制有別,“在美國,政府雖然批準通過了,種與不種是農民的事,出了事,由種子公司承擔,與政府無關;而在中國,出了事,由政府買單,三聚氰胺就是個案”。他表示,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還需要在技術上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但是涉及到如何運用和推廣,黃大昉強調:“不一定要全部鋪開,可以分區、分步驟地展開。”

      參考文獻:

      [1]《2008年度全球生物技術作物商業化現狀報告》, 2009年2月23日

      [2]《誰是中國轉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 2009年2月25日

      更多閱讀

      科學新聞雜志

    相關文章

    《全球開源科學軟件發展態勢2022》發布

    11月28日,在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開放科學與開源創新發展論壇上,“科創中國”開源創新聯合體、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共同發布《全球開源科學軟件發展態勢2022》報告。開源科學軟件是開放科學......

    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圓滿落幕

    11月27日,為期4天的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圓滿落幕。期間,近百位全球著名科學家、專家學者共同聚焦世界前沿科學新知,共襄科學家盛宴。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周推出了“特別策劃:仰望星空對話未來”,分為“仰......

    科學殿堂新面孔!2021年和2022年“科學探索獎”線上頒獎

    科學探索,潮汐之上。第三屆和第四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1月26日在線上舉行,100位青年科學家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同屏,分享榮耀時刻,勇闖科學“無人區”,站上新的起跑線。100位青年科學家通過騰訊會議......

    警惕脫水狀態專家教你科學足量飲水

    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飲水與健康高峰論壇上,專家提示,進入冬季,更需警惕飲水不足導致脫水狀態,足量飲水應掌握科學方法。中國營養學會飲水與健康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說,足量飲水是機體健......

    第七屆老年服務科學與創新國際論壇在京召開

    10月20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北京市科協”)聯合主辦的“第七屆老年服務科學與創新國際論壇暨北京國際前沿科學對話會”成功舉辦。本屆論壇采用線上......

    焦念志: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離不開學科交叉

    前不久,十余名院士專家共同見證了我國首個海洋領域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成立。該中心以“應對氣候變化、支撐碳中和需求”為宗旨,通過多學科交叉......

    大科學設備“沿途下蛋”,59項轉化交易82.2億元

    記者在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合肥主會場采訪時了解到,隨著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正加速催生應用成果。作為“雙創周”系列活動之一,合肥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

    青年科學基金,“小火花”點燃“大夢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有個宏大的夢想。他希望,通過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等)發電來轉化二氧化碳、制備合成燃料,實現“燃料合成—燃燒—碳排放—燃料合成”的碳元素循環利用,......

    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在南京舉辦

    當科學遇見藝術,會有什么樣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溫度?遠古生命“動起來”會不會讓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從龍到鳥”國風科學繪畫......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在廣州南沙動工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24日在廣州南沙正式動工。該會址以“千帆競渡、科技遠航”為設計理念,計劃于2025年建成投用。當日,大灣區科學論壇戰略咨詢委員會也在南沙成立。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位于南沙明珠灣......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