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我們一定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這就是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但同時也開始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
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0%以上,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
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去年底今年初發生在北京等多地的灰霾天氣,給城鄉居民正常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也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三是生態系統退化。據統計,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占18%,9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積擴大,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一是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制定其他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制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就是要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在環保工作中,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復生態系統放在首位。
二是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進行全面轉變、深刻變革,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面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三是必須堅持把節約資源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我國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消耗強度高,能源消費供需矛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軟肋,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臟并存,地下水過度超采,必須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我國人均擁有的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資源面積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必須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時,在經濟發展中,要積極發展節能產業,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礦產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壯大可再生能源規模。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還必須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要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
近日,生態環境部華東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以下簡稱華東監督站)組織檢查組對石島灣核電廠擴建一期工程1號機組開展了核島基坑負挖驗槽檢查。石島灣核電廠擴建一期工程具有業主新、工程建設模式新等特點。華東監督站......
記者日前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獲悉,寧夏在全國率先順利完成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統計調查任務。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是新污染物治理的基礎性、底盤性工作,是構建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篩評控”體系的重......
近日,臨平-鶴峰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基地在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正式揭牌成立,今后將致力于生態環境實踐教育新思路、新模式的探索。這是浙江省杭州余杭區臨平區首個成立的生物多樣性跨區域協作共建基地。揭牌儀式現場......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于環境污染物的監測和分析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離線質譜儀雖然具有較高的分析精度,但無法滿足實時監測的需求。在線質譜儀的出現,為環境監測領域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它能夠實時、連續地監......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生態環境研究室開展的養殖水污染修復生物質炭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水飛薊素改性磁性水熱炭在水環境污染控制中表現出良好的吸附和催化性能,吸附性能明顯優于單......
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開展工業噪聲排污許可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工業噪聲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要求,指導地方依法有序開展排污許可證核發和開展排污登記管理工作,推動“十四五”時期工業噪聲依......
時至初秋,河北灤平潮河國家濕地公園碧波蕩漾,河北赤城白河公園水鳥嬉戲,作為密云水庫上游的兩大支流,潮河與白河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著市民游客前來休閑。一方碧水,情牽京冀兩地。北京和河北,山同脈,水同源,良......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重慶......
為保持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從嚴懲處的高壓態勢,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導作用,省生態環境廳整理了第六批14起涉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未按照規定貯存危險廢物、在線監測設備不正常運行、非法處置危險廢......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開展工業噪聲排污許可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與現行的排污許可管理要求保持一致,明確了工業噪聲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要求,指導地方依法有序開展排污許可證核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