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實驗室自動化與篩選協會2013亞洲會展在上海金茂君悅大酒店盛大開幕,國內外知名藥企、生物醫學研究專家、學者等應邀參會。“通過篩選獲得嶄新生物學作用機制和疾病靶點”分論壇于6月6日上午在A廳舉行,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代煥琴博士、哈佛醫學院副教授Gil Alterovitz博士、美國埃默瑞大學藥理系教授傅海安博士、國家新藥(微生物)篩選中心主任司書毅博士為大家做精彩報告。
本分會主題是新型生物機制和疾病靶標的發現。建立基于多因子的協同高通量篩選模型,天然產物的小分子為探針,研究病原真菌變化的表現型,然后發現相關的靶標基因或靶標蛋白質,從而確定基因的功能,揭示耐藥真菌的一種新型治療機制。一個研究通過構建細胞調控網絡,以潛在靶標為出發點,建立活性篩選模型,對小分子化合物進行高通量篩選,發現特異性激活劑或抑制劑。另一個報告分析病原菌的毒力因子與宿主免疫反應之間的關系,確定一些病原菌和宿主的免疫分子,研究病原菌和宿主免疫反應進化上的保守性以及線蟲篩選系統與動物篩選系統的相關性,發現新的病原菌致病因子。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代煥琴博士
首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代煥琴博士為大家帶來《從天然產物出發探測潛在的抗感染性藥物》演說。
天然產物占據了其他任何小分子物質所無法比擬的巨大化學結構空間。在天然產物藥物發現行業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是傳統設計藥物針對的是疾病系統中的個人因素,但疾病性質是復雜而易變的。因此,一個基于多因素原則的新的系統的藥物篩選方法是迫切需要的。多藥耐藥性(MDR)的上調是微生物耐藥性的一個關鍵因素。制定有效的抗生素對抗耐藥性病原體的主要挑戰是確定中和MDR功能的化合物。為了迅速發現新的抗感染藥物,尤其是耐藥病原體,故而開發了一種高通量協同新穎的微生物天然產物的篩選方法。代煥琴博士指出此項研究揭示了一種新型的在提高耐藥性真菌病原體的敏感度對選擇天然產物的MDR1功能。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Gil Alterovitz博士
《通過無序蛋白區域篩選藥物靶標》由哈佛醫學院副教授Gil Alterovitz博士做演說。缺乏明確定義三級折疊結構的蛋白質已發現在生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無序蛋白質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細胞信號通訊。缺乏嚴格的三級結構允許這種蛋白質與多個合作伙伴,蛋白質中心是調控多種細胞信號通路的一大優勢。通過特殊方法已經確定這些蛋白質在無序區域負責內緊密結合,從而成為在分子信號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無序蛋白質在疾病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緊密聯系無序蛋白質與疾病的重要因素無疑是這些蛋白質折疊能力的相互作用,首要原因是其混亂結合和可塑性。Gil Alterovitz博士表示此項研究表明這些結合交界面是常見疾病同耐藥性的關鍵。隨后又提出了一種新的框架,通過這些無序和交互的分子目標向藥物靶點篩選,然后評估這種方法的結核分支桿菌適用性。
美國埃默瑞大學藥理系教授傅海安博士
美國埃默瑞大學藥理系教授、血液與腫瘤學教授,、埃默瑞大學化學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傅海安博士為大家帶來《高通量篩選發現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劑》的精彩報告。
傅海安博士說道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PPI)決定錯綜復雜的內部和細胞間信號網絡,這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生理過程。由于在正常生理和開發大量人類疾病的關鍵作用,PPI已成為一個可行的治療干預的分子靶點。然而,PPI接口在某種程度上通常被認為是“undruggable”目標,這是由于他們的大量交互區域和淺室型。目前,高通量篩選、創新化學和計算技術已經發現了一些重大疾病信號轉導的PPI抑制劑。PPIs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一類新興具有廣泛影響的藥物靶點。傅海安博士的此次演講還通過大量案例研究重點說明PPI抑制劑的發現和挑戰。
國家新藥(微生物)篩選中心主任司書毅博士
國家新藥(微生物)篩選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司書毅博士上臺為參會者作《中國創新微生物藥物高效篩選最新進展》報告。司書毅博士首先介紹了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IMB)的基本情況與研究方向。到目前為止,超過50%抗菌藥物是源于IMB研發平臺,此研究所專注于傳染病、癌癥和代謝性疾病的藥物研究。
新的微生物藥物篩選國家重點實驗室于1998年成立,并獲得中國科學技術部支持。自此,新微生物藥物高通量篩選平臺正式成立,該平臺包括微生物發酵提取和天然、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抗病毒藥物篩選系統、抗結核和其他抗細菌及篩選系統、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篩選系統、消炎和免疫調節篩選系統和抗腫瘤藥物篩選系統等。
司書毅博士指出現階段該平臺每年篩選樣品能力為120萬采樣時間,是特別篩選微生物樣品和相對樣品的最大基地。目前正在創建微生物藥物篩選平臺,注重發現抗病毒、抗結核病、抗格蘭仕陰性細菌、抗動脈粥樣硬化、新型微生物鉛化合物和新型候選藥物等新的目標。
狂犬疫苗大廠艾美疫苗11月7日公告,公司研發的迭代工藝高效價人二倍體狂犬疫苗已向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申報臨床。這意味著,艾美狂犬病疫苗的迭代升級戰略布局,正加速落地。據公告,艾美的......
關于公開征求《模型引導的罕見病藥物研發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為指導在罕見病藥物研發過程中科學合理設計定量藥理學研究以及有效應用定量藥理學方法,提高罕見病藥物研發效率,我中心組織起草了《......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近年來,科研人員雖然在分子療法開發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新發現的活性物質數量依然不足。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共同開發的DNA編碼化學庫(DEL)......
近期,蚌埠醫科大學與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聯合研發國內首個量子分子對接應用,依托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以量子算力加速小分子藥物研發流程并提高藥物設計效率。小分......
2月29日,德國、波蘭、法國與中國臺灣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學術期刊《細胞》發表成果,開發出能在幾分鐘之內預測蛋白質“糖衣”形態的新型計算方法,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蛋白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幫助藥物與疫苗研發......
——實現64個分子相互作用同時檢測2024年2月5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舉辦的SLAS2024國際會議暨展覽會上(官方網站:www.slas.org/2024),布魯克公司(Nasdaq:BRKR......
中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能夠通過頻率轉換產生中紅外可調諧激光,在環保、醫療等方面應用廣泛。目前,主要的商用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有硫鎵銀、硒鎵銀和磷鍺鋅等,但存在激光損傷閾值較低的缺陷,難以滿足更豐富的實際需......
11月19日,以“藥海共潮創新共舞”為主題的藥物研發論壇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發展論壇舉辦。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龔維冪出席并致辭。龔維冪在致辭中說,醫藥健康產業是北京市創新發展的雙發動......
創新藥行業,似乎一直與資本市場所追崇的價值投資理念相違背。創新藥的研發周期十分漫長。從實驗室發現新的分子或化合物開始,經過動物實驗了解其安全性以及毒性反應,了解在動物體內的代謝過程,作用部位,和作用效......
芝加哥大學的化學家們近日在《科學》和《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兩項研究,揭示了用氮原子取代分子中的碳原子的新方法,這一突破被譽為多年來藥物研發領域的"愿望清單之首"。這一創新可能會為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