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金屬污染土地到底有多少?有的數據說,全國已有約8.3%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還有的說,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超過16%;更有的說,20%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屬污染……面對這些來源不同的數據,哪一個可信?
作為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信息,重金屬污染土地的相關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污染范圍程度,亟待信息公開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要求,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以及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
事實上,由于信息不公開,各種有關重金屬污染土地的傳言較多。
中國水稻研究所與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2010年發布的《我國稻米質量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稱,我國約20%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屬污染,其中鎘污染的耕地涉及11個省25個地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九三學社提出的《關于加強綠色農業發展的建議》指出,我國農業污染日趨嚴重,“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超過16%,某市50%的耕地遭重金屬污染,某鉛鋅礦周邊耕地鎘、鉛含量超標60%以上……”
近期,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在一次會議上說:“數據顯示,全國已有1.5億畝耕地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土壤中污染物超標達到幾十甚至幾百倍。”如果按照全國18億畝耕地計算,被污染的面積約為8.3%。
重金屬污染情況眾說紛紜,人們到底該相信哪一種?
記者查閱權威部門的官方網站,有關重金屬污染的信息披露還是在2006年7月。當時的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在一次講話中透露,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這位負責人還透露,全國土壤現狀調查及污染防治項目由環保和國土部門共同承擔,總經費預算約10億元。
“搞了那么長時間的調查,重金屬污染的范圍和程度應該公開。”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周鋒劍認為,廣大群眾對此類信息享有知情權,信息透明才能減少人們的恐慌。
受害者不知情,防治者難下手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土壤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盧瑛說,如今7年過去了,我國部分地區環境污染不斷加劇,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今年6月,環保部公布的《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稱,已經完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然而,相關信息并未公開。
近期,“鎘大米”風潮波及大江南北,百余批大米被檢測出鎘含量嚴重超標。
記者在廣東、湖南等被檢鎘含量超標大米種植地采訪時,一些農民告訴記者:“我們不知道什么是鎘,我們自己也一直吃著這種米。”
當地一些種糧大戶憂心忡忡,“好不容易種出來的稻谷就是沒人敢收,更不用說賣出好價錢了。有關部門應該讓我們知道哪些地方不能種,哪些地方可以種。”
一些消費者質疑,土壤重金屬污染信息不透明,讓消費者無從選擇。
中國土壤學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說,當前,土壤重金屬污染經由工業排放、化肥使用和礦業開采,有從城區向農村轉移、地表向地下轉移的趨勢,不僅影響可持續發展,而且禍及子孫后代。
重金屬污染的信息不透明,給土壤監管及防治帶來了困難。盧瑛說:“因為土壤治理要根據其污染程度來進行,如果是輕度污染,是一種治理方案;如果是嚴重污染,又是一種治理方案。”
一位環保人士說:“一些愿意參與污染治理的農民和民間人士,由于重金屬污染信息不對稱,無法進行治理或推動相關工作。”
土壤專家建言,預防治理并舉
土壤專家認為,重金屬污染治理固然重要,但是預防其污染蔓延也很迫切。
盧瑛說:“土壤重金屬污染應當把‘防’作為重點,如果‘防’的工作沒有做好,就會出現更糟糕的情況,即污染的速度比治理的速度還快。”
據分析,法律規定言之鑿鑿,而當事者聽之藐藐。一些地方現行環評制度形同虛設。只有提高違法成本,才能遏制重金屬污染的蔓延之勢。
潘根興說,土壤治理也要未雨綢繆,一些沒有重金屬污染的地區,要做好環境規劃,特別是水源地、農民聚居區,要進行重點保護。
“發展工業不宜遍地開花,東部及沿海土壤重金屬污染教訓深刻,西部、中部地區不能重蹈覆轍,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寧愿發展慢一些,也不能禍及子孫后代。”潘根興說。
盧瑛說,如果污染程度較輕,可以添加土壤改良劑或者改種其他農作物;如果污染比較嚴重,應當停止作物種植,通過化學藥劑清洗的方式,修復土壤。
溫室氣體減排和碳生態封存是應對全球變暖的兩個關鍵過程。生物炭可以在土壤環境中長時間穩定存續進行直接碳封存,還可以通過改善土壤結構和優化微生物群落、減少土壤中溫室氣體排放、促進植物源碳的固存。目前,生物......
“結合‘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的實施,以化工、有色金屬行業企業為重點,實施100個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項目。”在2022年4月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土壤司司長蘇克敬給出了這樣的訊息。土壤污染源頭管控......
2023年江源綜合科考隊員25日向記者介紹,他們開展的一項模擬試驗發現:草地退化土壤裸露將導致長江源區水土流失風險大幅增加,并呈現明顯區域差異。相關研究成果將為長江源區水土流失差異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經過江邊日出的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還有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專欄等號的大力呼吁,終于挖運燒的好日子就要過去了。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
氣候變暖會促進多年凍土區土壤氮磷礦化,釋放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氮磷養分,進而提高植被生產力、部分抵消凍土融化引起的碳損失。同時,土壤養分可利用性增加也會緩解微生物養分限制,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進一步加劇氣......
在大約公元前450年到公元前950年之間,生活在今天亞馬遜地區的數百萬美洲印第安人通過各種過程改造了原本貧瘠的土壤。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土壤被他們用于做飯和焚燒垃圾、動物骨頭、碎陶器、堆肥和糞便的低強......
植物物種多樣性支撐生態系統結構和基本功能,是開展植被修復工程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多項證據顯示,增加植物物種多樣性有助于改善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現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態系統植物物種多樣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
近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和廣東開源環境科技責任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利用轉基因技術創制出一種可用于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的專用型油菜。由于該油菜對土壤中多種重金屬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為......
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儲量最大的活躍碳庫。探究土壤有機碳周轉及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對準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至關重要。然而,土壤有機碳組成復雜,不同分子組分的化學結構和環境行為(如與土壤礦物的交互作用)存在差......
在集約化耕作的農田生態系統中,施肥是快速補充土壤養分的重要途徑。不同培肥管理形成各自土壤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種群。在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繼續推進化肥減量化、化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