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張建輝
環境是生存發展的基礎,然而從牛奶河,到鎘大米、鉛中毒,再到紅豆局長,一起起環境污染事件令人憂心。為此,兩高近日發布司法解釋,抬高環境違法入刑門檻。而在此之前,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已發出生態文明宣言,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指導綱領。
未來中國將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將從根本上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說黑色發展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零和,綠色發展就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工業文明 有發展有破壞
中國曾是人類農業文明的領頭羊,但在工業文明的300多年中,我們落后了。工業文明,創造了比過去所有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的輝煌,同時也造成了比過去所有時代的破壞還要多的改變。按照熊皮特的說法,西方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是創造性的摧毀、破壞。這里既有創新,也有建設,但更多的是破壞。
我國既然能創造輝煌的農業文明,就能跨越工業文明,創造生態文明。一國生態文明的進程可以通過總人口變遷、耕地變遷、森林覆蓋率變遷等數據加以考量。
我國在人口迅速上升過程中,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需要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吃飯。在這一過程中,耕地面積不斷增長,而增長的根本途徑是毀林開荒,由此導致森林面積持續下降。據統計,到194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只剩8.6%。后經大量種植人工林,森林覆蓋率達到了今天的20.36%,這僅相當于明末清初階段。長期以來,我國處于生態赤字階段。
據世界銀行報告,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量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溫迅速上升。當人類認識到問題時,工業化已經進行了200多年。西方國家主導的這條黑色發展道路,具有三大特征:生活過度消費、資源過度消耗、污染過度排放,其結果就是全球性環境污染危機,能源、資源危機,極端異常氣候變化,全球生態危機等。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也曾出現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后果最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開始思考并提出新的發展模式。
生態認識 從膚淺到深刻
過去30年,我國比較重視財政收入。這個指揮棒太單一,沒有考慮到GDP高增長可能帶來的大量資源消耗、大規模環境損害,更談不上生態效應。
改革開放前,我國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大體可概括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美化環境、保持水土、興修水利。1973年中國召開第一次全國環保大會,這是中國人環保意識的覺醒。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保大會召開,宣布將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從十二大到十五大的歷次黨代會報告中,逐漸出現了人口控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等關鍵詞。
十六大報告對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設計,其中提出可持續發展目標。十七大報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目標,包括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強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兩個基本國策。
可見,中國共產黨對于生態文明,從不認識到認識,從膚淺的認識到深刻的認識、全面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超越了自己。
生態文明 變革生產方式
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把發展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在人口、資源、環境、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政府對自己念起了“緊箍咒”。“十二五”規劃的24個發展指標中,綠色發展指標有8個,其中7個是約束性指標。
十八大報告更是專門設一部分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的建設體系中,生態文明建設不但是重點,更是難點。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不僅給出了理念、目標、途徑,還做出了可操作的部署。在十八大報告中的生態文明宣言,帶來的可能是一場空前的綠色革命,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其核心問題是,在我國相對較低的發展階段,扭轉工業文明發展模式下的過度消費、過度排放、過度消耗弊端,并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契機,實現生產函數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同時追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碳排放與生態資源消耗脫鉤。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赤字進一步縮小,生態盈余不斷增加。
我國創新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標志著中國在世界率先進入生態文明時代,意味著我國超越了20年前西方人提出的可持續發展階段。形象地說,可持續發展是不給后人留下后遺癥的發展模式,而綠色發展則指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發展模式。這里的“樹”指生態資本、生態財富。同時,開啟了綠色現代化。
我們的生態文明宣言,無論是在思想認識、理論框架,還是政策支持、機制構建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指導綱領,昭示著中國在政治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上的獨特性。
綠色發展 縮小生態赤字
我國在人均收入較低的情況下,考慮生態赤字下降,提出了更高的創新要求。綠色創新主要包括:綠色觀念創新、綠色就業、綠色投資、綠色技術創新、綠色市場創新、綠色制度創新。
在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走綠色發展之路,應主要考慮: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倡導綠色消費、實行綠色貿易、開展綠色國際合作、實施創新綠色投資等等。其中,創新綠色投資是實現綠色創新的關鍵。
在我國統計口徑中,綠色投資有三大指標:生態建設投資,即對林業、水利建設等的投資;對環保的投資,這意味著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對節能減排的投入,這意味著提高能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全球氣候變化。
綠色投資中總物質資本的投入對自然資本具有替代性,即用固定資產投資換取更多的生態資本、生態財富。從本質上看,綠色投資表現為:即期創造綠色就業,長期形成積累性生態財富。隨著能源效率的提高,防治污染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國自然資產的損失占GDP的比重會明顯下降。隨著防災減災能力的提高,自然災害直接損失占GDP比重會明顯下降。同時,綠色投資占GDP比重會明顯提高。通過綠色投資,中國已開始進入到生態赤字縮小期。
綠色發展是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既沒有現成的發展模式,也沒有成熟的發展經驗,這就需要中國自主創新、科學創新。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說黑色發展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零和,綠色發展就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如果說黑色發展是人類發展與自然界的零和,綠色發展就是人類發展與自然界的雙贏。
北京的綠色創新實踐
北京在申辦奧運會時,率先提出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首善之區,提出并踐行綠色北京。北京的生態文明建設國內率先起步。
活力之城亦有壓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十七大報告,講的都是城市化率明顯提高,十八大報告則講提高城鎮化質量。我國城市人口已達6.7億,相當于美國城市總人口的2.59 倍,絕對是世界第一。要素聚集的更高吸引力,更強發展力,會帶來擁擠成本,包括交通成本,時間成本、污染成本、社會成本等,往往越是要素聚集的地方,城市質量提高的瓶頸越明顯。
具體到北京,2003年全部就業勞動力799萬人,現在已經超過1300萬,增長了一倍,世界經濟史上都沒有這樣的記錄。總體看,北京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北京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長率均已超過經濟增長,證明北京已進入小康社會。然而,這種活力對北京來說也是一種壓力。大量新生勞動力在北京工作,會給北京的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挑戰。
生態建設率先起步
北京在申辦奧運會時,率先提出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首善之區,提出并踐行綠色北京。
北京生態文明建設大體分三個步驟:申辦奧運會,提出綠色奧運主題;舉辦奧運會后,提出綠色北京;基于綠色北京行動計劃,開始新一輪美麗北京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其他很多地區才只走出第一步。據2005年到2010年相關數據顯示,依托綠色生產體系、綠色消費體系、綠色生態環境體系理念,北京設計20個主要生態建設指標,并積極踐行,這是北京歷史上綠色投資、綠色就業最多的時候。
北京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得最好,能耗大幅下降。改革開放之初,北京是典型的重工業之都,僅次于遼寧。僅僅用了10多年,服務業開始超過工業。又經過10 多年,服務業超過75%,就業比重超過73%,完成了從工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向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新型現代產業體系的轉向,與紐約、東京等世界特大城市相當。
此外,還有一個數據很有意義。北京缺水,2005年再生水利用率為30%,2010年達60%,2015年75%,缺水的北京通過生態投資,使再生水利用率達到全世界最高,原來干涸的水系也逐漸發展起來。
積累更多生態財富
北京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紐約、東京上百年的發展歷程。首都機場吞吐量現在是世界第二位,兩三年后將會世界第一。地鐵里程很快就會超過紐約,達到世界第一。科技人員數、旅游人次、高等教育人口數等指標今后幾年都會達到世界第一。北京還是服務業增加值第一的大城市,2011年服務業增加值達1.21萬億元。
如何進一步提高北京的城市質量呢?第一,通過更多的綠色投資,提高城市生態財富積累,減少城市生態資產損耗。第二,運用高科技優先成為智慧城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第三,社會管理創新。形象地說,就是高技術、高智慧,加上全民行動。
當所有人都行動起來,一起創新,綠色中國的夢想就會成真。
2023年12月12日下午,湖南省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協調推進小組第五次會議在長沙召開,副省長秦國文出席并講話,省政府辦公廳一級巡視員周義祥主持會議,省科技廳廳長朱皖,郴州市委書記吳巨培,......
高效新能源存儲與轉換技術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需求。以多種方式高效利用廉價、高豐度的氣態反應物(如N2等)向高附加值化學品的轉化是重要的手段。然而,由于N2分子的惰......
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廉潔執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及《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結合執法工作實際,生態環境......
近日,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通知,經地方申報、專家評估和部門審核,確定將河北省圍場縣、山西省浮山縣、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吉林省蛟河市、江蘇省溧陽市、浙江省安吉縣、安徽省長豐縣、福建......
為提升居民對廚余堆肥的了解,引導居民實踐廚余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近日,清源街道在麗園社區組織開展廚余有氧堆肥培訓活動。活動現場,公益講師為居民志愿者詳細介紹了麗園社區自去年以來進行廚余有氧......
為提升居民對廚余堆肥的了解,引導居民實踐廚余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近日,清源街道在麗園社區組織開展廚余有氧堆肥培訓活動。活動現場,公益講師為居民志愿者詳細介紹了麗園社區自去年以來進行廚余有氧......
12月28日,全球規模最大的乙醇生產裝置在安徽淮北啟動試生產,每年可產出無水乙醇60萬噸,開創了一條煤炭清潔高效低碳利用的新路線。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中民院士團隊從2010年起,提出了以合成......
近日,四川省阿壩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2項快速響應能力提升項目的中標結果公布,中標金額分別是409萬元和486.87萬元,中標品目包括環境污染防治設備和環保監測設備,涉及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
云南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12月19日發布關于《云南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征求意見截止至2024年1月20日。全文如下:云南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第一章......
12月15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國際產業生態學會可持續城市系統分會及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等聯合發起的首屆“城市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在廈門舉辦。論壇圍繞“城市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