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25日)是第23個全國土地日,隨著近期“鎘大米”、“重金屬蔬菜”等事件的曝光,土壤污染問題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官方仍未公布中國土壤污染的確切數據,但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來看“不容樂觀”。專家建議,要充分重視土壤污染問題,堅持預防和治理并舉,加速出臺《土壤環境保護法》,防止土壤污染進一步擴大。
近期,土壤污染事件頻發,“鎘大米”、“重金屬蔬菜”等事件的曝光引發了輿論對土壤污染問題的關注。
今年5月,湖南大米鎘超標事件震驚全國,廣東抽檢發現126批次鎘含量超標大米,其中68批產自湖南。而就在2月,一則《萬噸湖南問題大米流入廣東餐桌》的報道就披露了湖南土地遭受重金屬污染,出產的大米普遍鎘超標的問題。
除了“鎘大米”外,“重金屬蔬菜”同樣令人觸目驚心。根據廣東有關部門對珠三角土壤檢測結果顯示,由于土壤污染,珠三角多地蔬菜重金屬超標率達10%—20%。此外,血鉛事件、“癌癥村”等也時常出現在媒體報道中。頻發的土壤污染事件引發民眾擔憂,以致于有人發出“中國人站著就是鋼鐵俠,躺下就是一張元素周期表”的無奈調侃。
“我們的土地病了!”,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工礦企業排污、農藥化肥大量使用等原因,大量土壤遭受污染,目前以鎘為代表的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已經越來越大,而土壤污染除了通過食品途徑向人輸送重金屬外,還會通過其他途徑如飲用水、水產品等的污染等途徑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污染事件頻發,是我國環境容量到達臨界點的表現之一。”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錢冠林近期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不易修復等特點,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他指出,總體上中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三角、珠三角、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土壤的主要污染物為鎘、鎳、砷、汞、鉛、鉻等重金屬以及滴滴涕等有機物,有的污染物超標達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有報道指出,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占18億畝耕地的8.3%。但是,對于中國土壤污染的最新情況,目前官方仍未公布確切數據。據了解,原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土資源部早在2006年就曾做過全國土壤污染調查,但相關數據仍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北京一位律師今年曾向環保部申請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信息”,但環保部以“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公開。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污染已引起國家關注。今年1月份,國務院印發了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提到,“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仍不容樂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要求“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
據國土資源部透露,中國目前正全面會診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繪制土壤重金屬的“人類污染圖”,以摸清中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實際情況。
雖然全國土壤污染的數據仍未公布,但面對不斷被曝光的土壤污染的事件,如何治理土壤污染引發業界思考。專家表示,要充分重視土壤污染,堅持預防和修復并舉。
“至今為止,環境保護很關注水、空氣的污染,但對土壤的污染卻知之甚少。希望社會各界能夠對土壤污染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土地與水、空氣一樣,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陳能場對中新網記者表示。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治理土壤污染預防和修復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強對土壤的保護,嚴格控制污染源頭,另一方面要對已經被污染的土壤進行修復。
胡定寰表示,荷蘭的一個學者曾給他來信介紹荷蘭修復污染土壤的經驗,主要是根據現有耕地污染情況來進行修復。對于重度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換土的方法;對于中度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淋洗的方法;而輕度污染的土壤,可采用種植能吸附金屬元素的植物來修復。
“土壤修復成本較高,普遍耗時也較多”,陳能場稱,解決土壤污染問題的根本在預防,尤其是對水、空氣等污染源頭的控制,而且還要制定和嚴格執行一系列環保法規。
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中國依舊沒有土壤環境保護的專門立法,但這一空白狀態有望打破。據環保部有關負責人5月份透露,環保部正在抓緊土壤環境保護立法的起草工作,目前,土壤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土壤環境保護法》(草案) 已經初步形成。
“法律名稱確定為《土壤環境保護法》,而非《土壤污染防治法》,看得出我國對土壤管理方面重在保護優先”,陳能場指出,雖然土壤環境保護法依然是步履維艱,需要討論、調研、協調的內容較多,但希望此項法律盡快出臺。
專家建議,《土壤環境保護法》應該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同時明確界定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讓環保、農業、國土等各相關部門形成合力,還應與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掛鉤,讓法律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執行。
保護好耕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央財經委員會近日召開第二次會議,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等問題,提出要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真正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
3月6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發布,其中提到,支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落實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持農作物......
近日,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治生態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關于推薦先進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生態環境部有關單位,各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全國性行業組織及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黨的......
朱利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長期從事土壤污染物相關研究,帶領團隊解決了土壤修復的關鍵技術難題,構建了復雜有機污染場地土壤協同修復的技術體系,提升了我國污染土壤修復的技術水平,先后獲得國家科技......
近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三次會議通過《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為加強北京市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守住土壤環境安全底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條例》共六章五十七條,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
各區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自2020年底以來,珠海市發生多起非法傾倒填埋固體廢物事件,傾倒填埋的固體廢物數量巨大,因清理處置難度非常大,已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和嚴重的生態環境損害。為......
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受到國內外普遍關注。本文擬對環境污染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檢測技術的分析,為我國的環境檢測技術發展提供借鑒,從檢測做起,積極落實環境保護工作。1土壤的相關污染類型概述土壤環境的污染源......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李志安團隊在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中原位鎘(Cd)固定化策略及其評價研究中取得進展。原位鈍化修復技術是當前較受推崇的治理方法,通過施加土壤鈍化劑原位穩定重金屬而減少作物吸......
中國科學院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李小方研究組與李俊明研究組合作,系統表征了黃淮麥區近30年來育成的主栽品種及其衍生的優異品系苗期在鎘脅迫下的表型變異,并應用該自然群體的SNP標記數據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