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6-28 11:14 原文鏈接: 張光斗:一生水利情

      6月21日,我國水利水電事業開拓者之一、“兩院”院士張光斗逝世,一位101歲的世紀老人永遠告別了他的水利人生,駕鶴西行。

      得知這位“水利泰斗”的離世,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感到非常惋惜。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盧耀如評價道:“張光斗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水利科學家,對我國水利事業貢獻巨大。”

      水利建設與地質勘測密切相關,作為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學家,盧耀如的事業與張光斗有很多交集,兩人曾在諸多水利工程和水文調查工作中共事。

      盧耀如告訴記者,張光斗對待科學的嚴謹認真、對待事業的執著追求,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9年,87歲的張光斗參加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盧耀如當時負責西南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調研。盧耀如回憶,在一次研討會上,他與張光斗握手時仍能感受到老先生那強勁的臂力。他這樣稱贊張光斗的老當益壯:“您是八九十歲的身體,五六十歲的體力,三四十歲的頭腦。”

      晚年強健的身體,與張光斗常年奔走在山川河流之間不無關系。他用雙腳丈量險山惡水,立志用水利造福千秋萬代,并用自己的一生推動、見證了中國水利事業走向波瀾壯闊。

    只為祖國的大江大河

      1912年,張光斗出生在江蘇省常熟市的一戶普通人家,小時候最快樂的事,就是跟小伙伴們在家門前的小河里戲水。那時的他不會想到,自己將與祖國的大江大河結緣一生。

      青少年時代,張光斗的家庭條件并不寬裕,全家靠父親的微薄薪水維持溫飽。直到8歲那年,張光斗才進入小學讀書。看他始終刻苦用功,全家人一直省吃儉用默默支持。張光斗也不負眾望,于1934年考取了清華大學水利專業的留美公費生。

      “選擇水利專業,是認為它可以為民造福。”與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很多知識青年一樣,受當時“科學救國”思想的熏陶,張光斗有了自己的遠大理想——讓祖國強大起來,不再受人欺負。

      出國學習前的一段時間,張光斗曾利用在國內水利單位學習的機會,遍訪各地江河。黃河岸邊、淮河古道、贛江兩岸,這個22歲青年看到的是饑民遍野、滿目瘡痍,心中回響起這樣的聲音:“我要學好本領,為中國的水利建設服務。”

      兩年后,張光斗獲得美國加州大學土木系碩士學位;翌年,他又獲得哈佛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并得到了攻讀博士學位的全額獎學金。就在此時,大洋彼岸的中國爆發了抗日戰爭。

      一邊是個人觸手可及的錦繡前程,一邊是處于危難的祖國河山。張光斗婉拒導師的再三挽留說:“中國如果亡了,我得個博士學位也沒啥意思,沒用!”1937年秋天,25歲的張光斗主動中斷學業,回到當時風雨飄搖的祖國。

      抗戰期間,張光斗與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們一起艱苦奮戰,建成一批小型水電站,為戰時的軍工生產提供電力;抗戰勝利,他積累、保存下大量我國水資源蘊藏量、水文勘測等寶貴資料。

      1947年,當時資源委員會全國水利發電工程總處的美籍總工程師即將任滿回國,他多次邀請張光斗一同前往美國工作。

      “我是中國人,我有責任為祖國建設服務,為養育我的老百姓效力。”張光斗毫不猶豫地謝絕了。

      解放前夕,張光斗在臺灣的同學和友人紛紛來電,催他去臺工作。他一一婉拒,還將當時準備運往臺灣的一批技術檔案和資料暗中保存下來,這些資料很快被用于新中國的建設。新中國成立后,張光斗全身心投入祖國的水利水電事業,在祖國版圖上每一個有河流的地方,幾乎都曾留下他的身影。

    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在黃河破堤取水,曾是生活在黃河沿岸百姓的世代夢想。上世紀50年代初,張光斗負責承擔黃河下游人民勝利渠的渠道工程建設,在他的選址、布局、設計下渠道順利建成,終于將這個百年夢想變成了現實。

      為緩解北京供水緊張,解決潮白河下游防洪、灌溉問題,1958年,張光斗作為總工程師,負責設計當時我國華北地區庫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庫。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工程進度,創造了世所罕見的記錄。水庫建成后,周恩來總理稱贊道:“它是放在首都人民頭上的一盆清水。”

      建設密云水庫時期,參與庫區地質勘察工組的盧耀如與張光斗有了頻繁的工作往來。“當時我們一起討論、切磋大壩防滲漏的問題,那時就感受到他非常細致,也很尊重地質領域的科學意見。”盧耀如回憶道。

      此后,張光斗先后參與了官廳、三門峽、荊江分洪、丹江口、葛洲壩、二灘、小浪底、三峽等數十座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的技術咨詢工作,提出諸多重要建議,在中國水利界傳為佳話。

      對于張光斗付出的辛勞,有人曾給出這樣的評價:他走過的橋比常人走過的路還多。然而,他每次面對全新的水利工程時,都告誡自己要“從零開始”。他說:“水是流動而變化的,即使你已經設計了100座大壩,第101座對你而言依然是個‘零’。”因地制宜是他事業的第一要義。

      高峽出平湖,三峽工程讓很多水利人魂牽夢縈,張光斗也不例外。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親身參與并見證了三峽從規劃、設計、研究、論證、爭議直到開工建設的全部過程。

      早在1945年,中美兩國就曾計劃合作修建三峽工程,當時的資源委員會要求張光斗前往美國工作,配合完成該項目。

      “萬萬不行,現在還不能建。”根據當時國情,張光斗堅決反對這一計劃,認為三峽工程巨大,當時即便建成,也發揮不了太大作用,而且工程由美國方面掌握將有損國權。

      199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建設三峽工程的方案,這一次張光斗沒有反對,并且參與了籌建工作。工程開工時,他已是82歲高齡。

      盡管年事已高,但三峽工程開工后,張光斗每年必去工地,而且每次必到施工現場。有人勸阻他,還是不要去那些可能發生危險的地點。“工人能去,我為什么不能去?”“你們是不是想搗鬼,不敢讓我看?”這些話,成了他應對勸阻的口頭禪。

      2001年春,作為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副組長,89歲的張光斗再赴工地,檢查導流底孔施工質量。為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堅持要從基坑順著腳手架爬到56米高的底孔處親自檢查,當用手摸到底孔過水表面凹凸不平、鋼筋露頭,立馬要求施工單位按設計標準返工。

      “一根殘留的鋼筋頭會毀掉整條泄水隧洞。”張光斗經常用那些水電工程史上慘痛的失敗,告誡年輕工程師:他們的事業要求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在三峽工程論證、建設乃至建成后,學界對泥沙淤積、生態影響、移民等問題一直存有不同聲音。曾參與三峽庫區選址工作的盧耀如告訴記者:“爭議主要出于經濟角度的考慮,但它在防洪、發電等方面確實帶來了巨大效益。有些不利影響,也并不完全由工程本身所引起。”

      “爭議伴有歷史性的因素,但不能因為爭議就徹底否定一個水利學家的貢獻。”盧耀如說,張光斗事業的一生,始終希望用科學技術為人民造福。

    精神的傳遞

      在投身于水利水電事業的近80年中,張光斗對我國的江河治理和水資源開發貢獻卓著。而對他鐘愛的教育事業,他則始終默默耕耘,培養出眾多優秀人才,將中國水利水電事業代代傳遞下去。

      在清華園內,有一座建立在“小運河”上的房子,那古樸的建筑風格,已成為今天一道獨特的風景。鮮有人知道,它曾經是一座小型水電站,由張光斗主持修建,目的是便于學生實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張光斗的大部分弟子都曾在此學習。

      張光斗重視學生工程實踐的訓練,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他創造的教育理念,已深深融入、貫穿在清華大學水利系,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精神。

      1949年10月起,張光斗開始在清華大學任教,率先在國內開設水工結構專業課,編寫了第一本《水工結構》中文教材,建立了國內最早的水工結構實驗室。

      執教60年,張光斗的學生超過5000人,許多人成長為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的棟梁之才,其中不乏重大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建設的總工程師、設計大師,還包括10多位院士。

      “理論計算、設計圖紙,必須在實際中得到落實和驗證,如果現場施工控制得不好,再好的設計也是白費!”張光斗希望工科學子們走出去,到工地上和工人們一起勞動,這樣才能獲得真本事。

      90歲生日前夕,張光斗撰寫的《我的人生之路》一書出版,成為留給世人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全書55萬余字,每一個字都是由他用電腦敲出來的。“他在晚年留下的這本書,很值得欽佩。”盧耀如告訴記者,生活中的張光斗沒有太多要求,一生簡樸,有真正的學者之風。

      101歲的張光斗靜靜地離開了他的學生。101是個特別的數字,它包含著一個世紀的完滿,又蘊涵著嶄新的開始。他的精神,將一直激勵莘莘學子為中國的水利事業而奮斗。

    張光斗 1912年5月1日生,江蘇常熟人,著名水利水電專家。1934年,獲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學位;1936年,獲美國加州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3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長期從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工作。1949年10月起在清華大學任教,歷任水利工程系副主任、主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名譽副主任。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