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致病并引發死亡已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突出問題。然而,對于污染觸發健康風險的機制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程度,目前仍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
6月30日,北京出現嚴重污染天氣。監測數據顯示,當天北京市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持續升高,大部分地區空氣質量處于六級嚴重污染級別。
“中國將在它的成功中‘窒息而亡’。”此前,曾有國外媒體如此描述中國的大氣污染問題。大氣污染致病并引發死亡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突出問題。然而,對于污染觸發健康風險的機制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程度,目前仍缺乏深入系統的科學研究。
近日,在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承辦的“城市大氣環境與健康”學術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表示,我國在環境健康問題上的科學研究欠賬太多,造成現在解決起來困難很大。
健康經濟損失不斷上升
在PM2.5濃度為670微克/立方米的空氣中呼吸一天,相當于主動吸一支煙。你可以選擇不吸煙,卻很難選擇所呼吸的空氣。
今年3月31日,美國健康效應研究所發布的《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評估》顯示,2010年中國因PM2.5導致123.4萬人早死。其中,20%左右的肺癌死亡和40%左右的心血管疾病死亡與PM2.5污染有關。
大氣污染究竟造成多少人死亡,類似的研究數據在科學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在我國,這種爭議不僅表現為對該領域宏觀性、戰略性研究的缺乏,還在于既有的研究結果往往限于學術范疇,不對公眾公布。
科技部下屬某科研機構一份未曾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2004~2010年,我國因PM10共導致35.7萬~50萬人早死,健康經濟損失占GDP比重達0.8%~1%。也就是說,空氣污染已成為影響我國國民健康的一個主要風險因子,并且這種風險在逐年增長。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介紹,在我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肺癌發病率與空氣污染程度有明顯的關系,并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只要空氣質量差的那個禮拜,醫院門診的呼吸道系統疾病都是明顯高發的。這迫切需要不同學科緊密合作,以闡明這些污染物的危害。”
環境健康研究不成體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邱興華在山西研究發現,胎兒宮內暴露于高濃度PAHs(多環芳烴,主要來源于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時,其神經管畸形風險顯著增加。而山西省是我國PAHs污染極其嚴重的地區之一。
“如果從健康效應來追溯可能的環境污染因素,多環芳烴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物質之一。”邱興華告訴記者,現有的有機污染物暴露與健康效應之間關系的研究,側重于從暴露向效應推導,但這種研究方法在面對我國上百萬高危人群時,顯得過于單一。
目前,已有國內學者意識到換一個方向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即從效應向暴露進行推導,并嘗試在環境流行病學和毒理學方面開展交叉學科研究。
在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調研員宛悅看來,目前我國環境健康領域的科研狀況,至少在一點上和10年前沒有太大差別,即大家都在談問題,但又都拿不出數據。
“不同的部門拿幾百萬到上千萬元的項目,但這些研究都不成體系,是零碎的東西。最終到了環境質量標準制定的時候,才發現很多數據是沒有的。拿不出自己的數據,就只能用別人的數據。”宛悅說。
在一些學者看來,基礎數據缺失的背后,是我國在研究觀點的創新及前瞻性上還存在短板。同時,環保、衛生等部門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用自己的數據說話,而不是被國外研究成果牽著鼻子走。
國家層面布局亟待加強
環境學者們一直希望國內能有一個10年期以上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但他們同時認為,在現有科技政策導向下,這種無法在短期內產出成果的研究“很難獲得立項”。
國家層面至今沒有設立環境健康方面的科技專項,被不少人認為是我國在該領域研究滯后、科技支撐乏力的表現。
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在多次污染事件中,公眾健康損失等環境影響的評估數據多來自國外機構,國內科研機構或缺乏研究,或沒有及時發出聲音。由此,加強環境健康損失評估的國際合作與接軌,被寄予更多期待。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認為,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圍繞降低大氣污染物的強度展開,但對于絕對值的下降缺乏有效措施,有關部門畏難情緒明顯,“關鍵還在于科技支撐不足”。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則希望,在研究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方面,各種渠道、基金應給予更多支持。同時,改善空氣質量要抓難點和要點,科學研究要更有針對性。
“科研要始終走在行動的前面,反映真實情況,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郝吉明認為。
在健康管理中,個人雖然是第一責任人,但卻難以控制外部環境的影響。大氣污染是一類致癌物,數據顯示,每年因大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的人數約有700萬,其中因PM2.5死亡的人數有400多萬。整體而言,空氣污染具......
財政部關于下達2022年度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預算(第二批)的通知財資環〔2022〕58號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為支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促進大氣質量改善,......
通俗地講,就是把吸收到的二氧化氮光譜信號進行有效放大,再通過我們開發的可靠算法進行計算,最終實現對大氣二氧化氮的精確探測。基于多模激光的振幅調制腔增強吸收光譜技術,適用于長期穩定運行、免人工維護的二氧......
丘陵區稻田氨氣排放、近源沉降及大氣轉化示意圖。課題組供圖氨氣是大氣中含量最高的堿性氣體,主要來自于農田氮肥施用及畜禽糞便導致的氨揮發。氨氣與酸性氣體反應會形成大氣氣溶膠,因此它也是一種大氣污染物。中國......
2021-2022年秋冬季,很可能是近幾年來,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措施最密集的一個。近日多部門印發的《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稱,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上半年“兩......
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陳仁杰教授課題組,帶領博士后杜喜浩、張慶麗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上海市三年公共衛生行動計劃的資助下,通過一項隨機交叉對照研究,首次采用多組學檢測技術,探索了......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北京市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公布了大氣污染在線源解析建設項目中標公告。本次采購涉及顆粒物在線源解析質譜儀、PM2.5在線源解析質譜監測系統-車載款(不含車)、VOC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
大氣重污染的成因來源與控制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在春節和疫情管控期間,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深入分析重污染過程的特征和規律,為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持續的科技支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
由于近些年,我國空氣污染比較嚴重,尤其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頻繁,大氣污染問題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大氣污染的監測和治理是我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我國大氣污染的特點,及構建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
近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不斷擴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項就是大氣污染。大氣污染主要體現在空氣中的浮塵顆粒較大、污染物超標,尤其是在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中,大量細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