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7-03 10:39 原文鏈接: 英國或批準“三父母嬰兒”基因技術引爭論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世界上第一位"三父母嬰兒"將在2015年前后誕生在英國。這一前景引發很多人的擔憂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英國政府可能將批準一項涉及基因技術的療法,希望幫助那些患有線粒體疾患的家庭獲得健康的嬰兒。然而由于這一做法在一部分英國民眾看來過分“超前”,因此引發了很大的爭議。英國《電訊報》刊載了一篇評論文章,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

      英國民族是一個講求實用主義的民族,總體上來說這并沒有什么壞處,但是當事情涉及到倫理的范疇,事情就會變得有些棘手。馬基雅維利主義標榜“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邏輯,而現在,英國人似乎正準備在一項科學領域踐行這一準則——這個國家或許不久將成為全球首個批準“三父母嬰兒”的作家,這種做法將讓那些有線粒體缺陷的家庭擁有健康的后代。

      具體的做法是:首先將一枚來自擁有線粒體缺陷婦女受精卵的核取出,將其放入另一枚來自另一名健康婦女的,已經去除內核的受精卵中。這樣原本的夫婦就是這名誕生的嬰兒的“主要父母”,因為卵子的核攜帶了主要的遺傳信息,包括嬰兒的長相等重要的部分,因此出生的嬰兒的長相將和這對夫婦相似,而不是那位提供了健康卵子的女性。

      聽起來這是一項解決一個醫學困境的好方法,有什么不讓人喜歡的呢?有一些評論家找到了一個現代版本的恰當比喻:這就像是將你的筆記本電池摳掉,換了一個新電池。但是硬盤,還有所有其他的有用的部件都還是原來那些,不受影響。

      正如英國政府首席醫學官員戴姆·薩利·戴維斯(Dame Sally Davies)所說的那樣,她“并未感到不適”。她表示:“這樣做,我們可以挽救將近一半的出生缺陷嬰兒,并減少早夭的發生。并且這一切還不會導致嬰兒的相貌或行為發生改變,父母親們將擁有他們自己的寶寶。”

      不過她也承認:“這其中當然有一些敏感的成分。”當然了,一個關于倫理的大問題。

      一些人的確受困于線粒體缺陷疾病,包括失明和聾啞,以及心臟疾病。然而我們所采用的,旨在讓患病夫婦獲得健康嬰兒的做法本質上卻是一種基因改造行為,并且將造成永久性的影響。我們正在改造生命,改變我們的遺傳基因,并且還會將這種改造的影響一代代傳遞下去。我們創造了“三父母嬰兒”,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歐洲人權與生物醫學公約》規定可以對人類基因進行改造,但僅限于“當這樣做目的不會導致后代的基因變化時”。而這正是英國議會正準備授權進行的行為。盡管戴姆·薩利·戴維斯表示政府已經獲得了“公眾的廣泛支持”,但實際上公眾民意調查的結果卻是:將近有一半的受訪民眾反對這項規定的修改。

      另外,盡管“三父母嬰兒”中的一對夫婦是“主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另外的第三位“父母”就完全沒有影響。一個細胞的線粒體,也就是那位健康的女性提供的去掉了細胞核的卵子,只會提供大約2000對基因中的37對,但它占到了實際構成細胞物質的一半左右。

      并且線粒體中的基因與人體新陳代謝的機能有關,這是人體的一項重要生理功能。有科學家認為細胞中的核與線粒體并非完全相互獨立,而是具有相互作用,因此這第三位母親將會對孩子擁有影響。

      大約平均每6500個孩子中會有一個不幸的孩子患有嚴重的線粒體疾病,或許這項技術的采用將會挽救這樣的一部分孩子。然而一旦這項技術真的被放行并得到實施,那么我們的做法其實就跟克隆多利羊沒有什么區別,但多利羊的克隆的技術已經被證明并非完全成功,而是具有風險的做法。

      當美國俄勒岡州的科學家們試圖在猴子身上進行類似的實驗時,胚胎死亡了。因此有評論指出英國政府是在冒著很大的風險,希望能借此推進“科學的進步”,盡管這種希望非常渺茫。甚至有評論嘲諷道:英國政府是想繼續領跑世界。不過很不幸的是,這次路的前方可能是個萬丈懸崖,而英國打算第一個跳下去。

    相關文章

    廣州健康院發現線粒體基因編碼第14個蛋白質的“線粒體約定”新模式

    5月3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在《細胞-代謝》(Cell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AnovelproteinCYTB-187AAencodedbythemitocho......

    科學家首次發現線粒體基因編碼第14個蛋白質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與合作者,首次發現線粒體可使用細胞質標準密碼翻譯第14個功能蛋白,打破了傳統觀點認為的線粒體基因只翻譯13個蛋白的定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代謝......

    利用LCMS/MS等方法發現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蛋白質的新模式

    圖線粒體編碼基因CYTB的雙重翻譯模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92254301、92357302、32025010)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研究員團隊在線粒體基因組編......

    南大科學家發現“返老還童”因子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辰宇、陳熹、王延博,醫學院教授方雷等人通過研究揭示了一項重大發現:年輕血液中的小細胞外囊泡(sEVs)具有顯著延長壽命、恢復整體生理功能以及逆轉與年齡相關的退化變化的能力。4......

    NatureCancer:線粒體DNA突變增強免疫檢查點療法的癌癥治療效果

    幾十年來,我們已經知道超過50%的癌癥存在體細胞的線粒體DNA(mtDNA)突變。而生殖細胞中的線粒體DNA突變是人類遺傳性代謝疾病最常見的原因,其影響已經得到證實。然而,線粒體DNA突變在癌癥中的生......

    遺傳發育所玉米籽粒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RNA編輯廣泛存在于植物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RNA編輯作為一種RNA轉錄后加工機制,對于調控基因表達具有重要意義。RNAC-U的編輯是胞嘧啶(C)經過脫氨轉變為尿嘧啶(U)的過程。在此過程中,PPR(......

    研究揭示腫瘤浸潤CD8+T細胞代謝適應的新機制

    腫瘤微環境中T細胞效應功能的喪失是免疫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代謝適應對T細胞功能和命運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線粒體能量代謝受到多種線粒體行為的影響,包括線粒體融合和線粒體-內質網耦連,而目前人們對腫瘤......

    新發現|測量線粒體DNA損傷可預測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腦部疾病,它會逐漸導致行動困難、震顫,最終癡呆。在其長達數年的病程中,早期診斷往往非常困難。近日,一項使用嚙齒動物和帕金森病患者組織的研究表明,血液樣本中發現的DNA損傷為早期診斷該疾病......

    Nature:揭示線粒體的整合應激反應控制肺泡上皮細胞的命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能調節肺泡上皮細胞發育所必需的細胞信號,其中肺泡上皮細胞是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以避免呼吸衰竭的關鍵細胞。相關研究結果于2023年8月9日在線發表在N......

    我國三項研究成果同日登上《自然》雜志

    光明日報武漢6月15日電北京時間6月14日,武漢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的《液態金屬用于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合成》,武漢大學教授何光存為通訊作者的《三蛋白互作自我調節寄主植物抗蟲性》,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李國田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