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水北調工程――跨越時空的水資源調配
盛夏時分,在中國東部沿海的京杭大運河之上,各大水利樞紐機聲隆隆,數十臺水泵開足馬力,將滔滔長江水抽入古運河,一路向北輸送。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輸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一期工程試通水圓滿成功,這標志著今年三季度,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在歷時10多年的建設后終將開始履行調水職責。
中國是水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是水資源在時間和地區上的分布卻很不均橫。由亞洲最大的幾條河流灌溉的中國南方,郁郁蔥蔥、沃野千里,尤其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徑流量,占全國的80%以上。但中國北方卻全然不同,這片地區河流稀少、降雨量小,屬于自然的干旱和半干旱區,部分地區的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總工程師沈鳳生表示:“造成北方水資源短缺,主要原因是北方氣候干旱少雨。那么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加劇了這種水資源短缺這種形式。”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北方地區降雨量逐年減少,頻繁遭受干旱,地下水儲備也已經達到了臨界狀態,再加上密集的農業、快速的城市化發展、嚴重的水體污染,使得北方地區供水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
“主要現在就是絕收了,沒指望了。”
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科學家們估計,到2030年,中國北方的水供應將完全枯竭。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張化永認為:“中國北方地區的缺水,已經嚴重地限制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程度。”
為了盡快解決問題,中國采取了一個規模宏大的解決方案――南水北調,即人工建設出一個輸水網絡,將數百億噸水,從郁郁蔥蔥的南方調送到干燥的北方。
2002年12月23日,三管齊下的南水北調工程上馬了。南水北調工程由三條調水線路組成。西線將抽調位于中國西北部的長江源頭水域的水來補充北方的黃河水源;1276公里長的中線將從中南部的漢江調水,送入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而東線則沿著京杭大運河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送到中國東北地區。每年這項工程都要抽調相當于世界最大湖泊里海水量570倍的水。
然而,自南水北調的工程提出后就引起了爭論,反對者主要認為南水北調工程耗資巨大,經濟效益究竟如何難以預測;如果調水量太少,發揮不了經濟效益,如果調水量過多,枯水期可能會使長江的水量不足,影響長江河道的航運。此外,這樣跨流域大量調水可能會導致整個長江流域的沿江自然生態環境發生不利的變化。
中國著名水利專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張光斗先生認為南水北調勢在必行:“南水北調呢是客觀需要,老天爺造成這個形式。工程量大而復雜,可是為了北部的老百姓能活下去,非做不行。”
專家們經過反復分析和細致規劃之后指出,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時,要同時因地制宜地配置和實施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環境保護工程、生態治理工程等。必須做到“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盡最大的可能趨利避害。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局長張國良表示:“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們國家解決水資源短缺的一項戰略性工程,加強節水、污水治理方面的工程,使得對當地的水資源的利用更加合理。這樣把多種措施配合起來以后,南水北調工程才有重大的意義。”
剛剛成功完成試通水的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在2002年底開始動工,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與其平行的輸水河道,一路向北輸水到山東德州和山東半島,補充沿線地區的城市生活、工業和環境用水,兼顧農業、航運和其它用水。工程實施10多年以來,已經給輸水沿線地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運河邊的居民樓里生活了60多年的退休職工申玉亮感慨道,幾年時間,河面垃圾不見了蹤影,推窗即可望見碧波粼粼的河景:“環境也好了,水質也好了,感覺空氣也好了。”
數十年發展的重工業以及密集的農業生產,使得中國東部的河道受到污染,里面充滿了磷酸鹽和硝酸鹽,早已不能飲用。為了確保調水后水質的潔凈度符合飲用水標準,中國拿出數百億的資金用于治污環保。在東線長達900公里的航運和調水并行的河道上,僅江蘇段的治污總投資就達59億元人民幣,淘汰了數百家水泥、焦炭、造紙等排污嚴重的企業,還發動輸水沿線的居民配合控污治污。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環境保護司司長石春先稱:“現在沿著京杭大運河兩岸建了大約十幾座垃圾回收站,要求每條船每三天或者是一個單程,至少上岸交一次垃圾,而且垃圾采取登記制和簽收制,如果你沒按要求去做就要對你進行處罰,甚至不讓你再運了。船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污油,建一些污油的回收站,每個船每3個月必須交一次污油。交了之后同樣采取登記簽收制,作為船檢年檢的要素之一。”
在京杭大運河上跑了十多年內河運輸的船老大董葉生將10多年的漏水漏油的老船進行改造,不僅花錢裝備了油水分離器和封閉式廁所,購置了專門的垃圾收集裝置,現在他也養成了自覺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習慣。
“現在通過油水分離這個裝置,我們可以把垃圾進行分類處理,達到標準了,才排放到河中,剩余的到港口,專門交到垃圾回收站。如果在整個運河線上所有的船舶上推廣使用的話,我認為運河水會變得越來越清。”
除了水質改善,輸水沿線各地的旱澇災害也在逐漸減少,這是南水北調工程帶來的又一好處。
調水東線沿岸的宿遷市皂河鎮閆集村地勢低洼,在以前,發生旱澇災害是常有的事,但是現在村民們不再為此發愁。
“南水北調,對我們的利益確實大。因為旱的時候,它能向你翻水,澇的時候能排水。”
除此之外,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過對河道的整治,恢復了京杭大運河斷流區域的通航,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青春。新增的港口吞吐能力達1350萬噸,新增加的運力相當于新建一條水上“京滬鐵路”,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目前,南水北調,這項被稱為全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的建設工作仍在繼續。在設計師、工程師、工人、調水沿線居民的努力之下,工程建設中的節水治污、生態環境保護、水庫移民、建設運營等諸多難關和問題正在逐一經歷和步步攻克。工程實施中一個個階段性的成功,使得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民眾對于 2014年,這個破世界紀錄的渡槽、運河、隧道和水泵站的水利工程系統的全線投入運作充滿期待。
連日來,各地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不久前,位于江西寧都的國家重點水利工程——梅江灌區工程團結總干渠建成試通水。全長28公里的團結總干渠,是梅江灌區工程輸水線路最長、灌溉面積最大的干渠,可以有......
今天(4月19日),引漢濟渭二期工程最大單體項目——渭河管橋索塔即將全部封頂,為確保引漢濟渭二期工程2026年建成通水奠定基礎。引漢濟渭工程連通漢江、渭河兩大水系,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172項重大水......
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家水安全保障進展成效。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介紹,水利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的部署,加快形成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骨干輸排水通道。張祥偉表示,從國家水網大動......
漢江水穿秦嶺潤澤關中,引漢濟渭調水工程黃金峽水利樞紐下閘蓄水。河北省雄安干渠工程開工,將從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新建輸水線路,“世紀工程”服務“千年大計”。近期,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迎來關鍵節點,國家水網規......
3月22日是第31屆“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題是“加速變革”,宗旨是喚起公眾的節水意識,加強水資源保護。水是維系生命與健康的基本需求,但是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
3月22日是第31屆“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題是“加速變革”,宗旨是喚起公眾的節水意識,加強水資源保護。水是維系生命與健康的基本需求,但是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672.shtm2月26日,云南省騰沖灌區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是水利部2023年重點推進的重大水利工......
截至今天(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8年。8年來,這個貫通祖國南北的超級工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又帶來了哪些變化?看總量:8年輸水總量超586億立方米。看范圍:輻射沿線42座大中城市28......
9月19日,在河南省科普大篷車“喜迎二十大 科普渠首行”暨2022年南陽市全國科普日活動現場,22輛科普大篷車整齊地停放在淅川縣湯山濕地公園廣場。輕輕轉動手輪,小小的鐵錘就會敲擊兩側的鑼和鼓......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題:三大數據展現南水北調工程效益新華社記者劉詩平8月25日,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通過水利部主持的設計單元工程完工驗收。至此,南水北調東、中線155個設計單元工程全部通過水利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