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曾是一代中國人的歷史夢魘。然而,在物質日漸富裕的當下,我國正上演著觸目驚心的“舌尖上的浪費”。據國家糧食局統計,每年僅餐桌上的糧食浪費量就相當于2億畝耕地的產量。
一方面是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糧食,另一方面是糧食浪費的現象四處可見。在糧食安全引發普遍焦慮的當下,到底該如何堵住糧食浪費的“黑洞”?
近日,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對中國食物浪費現狀的擔憂,并呼吁開展系統研究,搞清楚糧食浪費的原因,建立合理的中國膳食模式。
食物浪費“黑洞”難填
在當下的中國,食物浪費已經司空見慣。中國農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餐飲消費中,每年倒掉的食物相當于約2.6億人一年的口糧。如果加上個人和家庭的食物浪費,全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總量可以養活2.5億~3億人。
“種糧食需要多少水資源、修多少水庫、建多少噴灌滴灌設施?浪費糧食等于這些錢全都白搭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感慨地說。
有專家告訴記者,鼓勵消費不等于鼓勵浪費。專家介紹說,現在,肆意浪費食物已成為一個難以填補的巨大“黑洞”,由此造成的資源環境壓力、居民健康危害等問題越來越突出。
食物浪費加劇了生態環境負荷。2008年,美國食物殘渣約占固體廢棄物總量的12.7%,其中僅有3%被再次循環利用,其余或被丟在垃圾填埋場或扔進焚燒爐,并加劇了城市“垃圾圍城”與空氣污染問題。
“我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人口大國,資源環境問題非常突出。保障食物安全不僅要關注食物生產環節,更要關注食物消費環節,避免資源無謂浪費并造成環境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玉林表示。
吹響反浪費“沖鋒號”
“餐桌上的觥籌交錯、推杯豪飲、恣意點菜、盡情揮霍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時尚’的消費模式。”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程義勇表示,糧食浪費不僅會引發營養過剩、心腦疾病等一系列問題,還會帶來資源消耗和環境惡化,甚至還會發展成一種社會習氣。
針對食物浪費現象,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在調查積累的基礎上于近期啟動了食物浪費的資源環境效應及其可持續模式研究項目,從科學的角度吹響了反對食物浪費、探尋可持續消費模式的“沖鋒號”。
據介紹,此次實證研究將從餐飲業源頭展開調查,對餐飲業廚前、廚后等各個不同消費環節的食物浪費進行調查取證,定量分析食物浪費所造成的資源環境效應,并結合國內外餐飲業食物消費優秀管理與浪費控制模式,構建我國餐飲業食物可持續消費模式。
“目前,我國餐飲浪費缺乏系統研究,搞好這項研究有望對食物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提供新思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說。
探尋合理膳食消費模式
“工業化國家的食物浪費主要表現在把能吃的食品丟掉,而發展中國家的食物浪費主要源于技術落后,包括糧食生產、加工、運輸、保存過程中的損失。”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梅方權表示。
梅方權告訴記者,現階段中國消費模式處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既不全是餐桌浪費,又不像貧困國家屬于生產技術上的浪費。因此,需要搞清糧食浪費的原因,建立合理的中國膳食模式。
“合理的膳食模式可以在保持營養供給的前提下,避免造成食物浪費。”程義勇介紹說,比如在日本,每人每天應消費的營養量和已消費的食物量在餐卡上都會標注,從而控制點餐量,這種膳食模式值得我國借鑒。
“抵制食物浪費,除了從科學上把數量搞清楚以外,還要對根深蒂固的消費文化和習慣有所觸動。”中科院院士劉昌明認為,節約糧食資源既要反對腐敗浪費,還要反對因“愛面子”的社會文化造成的浪費。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則表示,減少食物浪費,還應養成個人習慣,比如限量點餐、吃不完鼓勵打包等,積土成山、積流成海,減少資源環境壓力。
人們日常吃的小米,又名谷子,是起源于我國黃河流域最早被馴化和栽培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國干旱貧瘠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豐收的谷子。中國農科院供圖數十年來,通過育種家的不懈努力,谷子產量逐漸提高,但和水稻、小......
近日,2023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啟動式在安徽合肥舉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周冠華在活動周上表示,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將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
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九連豐”,加強節糧減損引導合理消費,是耕好“無形良田”的重要舉措。近日,以“儲備安全科學減損”為主題的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安徽合肥啟動。據了......
日前,正在進行的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項目,主體施工全部完成,全面進入內部裝修裝飾階段。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項目,是海南省重點項目,建筑面積5.7......
奧地利科學家的開發的一種新工具能預測一個國家未來最多30天內面臨食物獲取不足(或糧食不安全)的個體比例。作者指出,這種工具有望指導面臨糧食不安全風險的國家制定決策,從而做出更及時的響應。相關研究近日發......
“這是我們采用玉米誘導小麥單倍體途徑開展小麥雙單倍體育種技術研究培育的兩個雙單倍體小麥新品系及其他一些新品系的小區試驗,苗相的生長勢和抗旱、抗病性等表現還是比較好的。”3月2日下午,春回大地,在位于陜......
“把種質資源、創新品種作為推動水稻生物育種創新的關鍵核心,通過科技與產業化雙輪驅動,提高黑龍江水稻產業整體效益及農業綜合競爭力。”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研究員向科......
“貧困人口已經脫貧,米、面、油的價格一直都很平穩,但中國的糧食安全了嗎?”2月9日,在第737次香山科學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翟虎渠如是發問。當前,我國糧食供需總體形勢持續向好,糧......
12月5日至6日,第二屆糧食儲運與安全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次活動由南京財經大學、中加生態儲糧研究中心、江蘇省糧食流通與安全國際聯合實驗室、江蘇高校現代糧食流通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主辦,江蘇科技大學、......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研究巴西寵物的論文認為,貓和狗的主人通過喂食干糧(由干貓狗糧或餅干等組成),而非含水量較高的濕糧,可以大幅降低寵物飲食的環境影響。這項研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