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可以只用兩個基本特征來描述:質量和自旋。人們幾十年前就能測出黑洞質量,但要檢測其自旋速度還很困難,天文學家已用間接方法獲得了19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自旋速度。據《自然》網站近日報道,英國天文學家報告稱,他們用了一種新方法來計算超大質量黑洞的自旋,比傳統方法更加直接。
傳統方法于1995年提出,目前仍有爭議。因為沒有光線能從黑洞旋轉的事件視界發出來,天文學家轉而尋找一個替代物——X射線。傳統方法靠探測黑洞冕中發出的X射線,黑洞冕位于黑洞吸積盤平面的上下位置。X射線被吸積盤反射而飛向地球,人們有時能分辨出其中有明顯的鐵特征譜線。黑洞轉速越高,吸積盤離黑洞的事件視界越近,萬有引力也就越強,會扭曲鐵線,使其擴展到更寬的X射線能量范圍。今年2月,天文學家公布了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STAR)任務數據計算的自旋結果。NuSTAR能探測到高能X射線,讓研究人員分辨黑洞萬有引力對鐵特征譜線的影響。
在新研究中,研究小組利用歐洲空間局XMM-Newton衛星,研究集中在直接從吸積盤發出的更微弱的低能X射線上,而不是鐵線。目標是一個距地球約1.5億秒差距、質量是太陽1000萬倍的黑洞。X射線的頻譜形狀間接提供了吸積盤最深處的溫度信息,而物質溫度與它們離事件視界的距離和黑洞自旋的速度有關。計算表明,大多數黑洞是以86%的光速自旋。
新研究負責人、英國杜倫大學天文學家克里斯·多恩認為,她們的結果對“鐵線法”提出了質疑,該法計算結果顯示多數超大質量黑洞自旋達到了光速的90%。如果自旋速度有這么高,這些黑洞可能是由主要星系互相碰撞合并而成;如果速度像新研究中提出的那樣,則可能是由周圍物質的點滴積聚而成。
“我們正處在邊緣。”多恩說,“我們有不同的方法,但我們希望這些方法的結果都能一致。”研究人員認為,還有些差異來自自旋速度隨黑洞質量、宇宙時間的不同而產生的變化。如果能探測更遙遠的更多黑洞,最終繪出自旋速度隨宇宙時間變化圖,這些速度分布也表現了星系進化的歷史。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家安德魯·菲比恩說:“我們中大部分都認為,我們正在得到一個關于黑洞自旋的連貫圖像。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管習文、博士研究生何豐、研究員姜玉鑄與中科院院士、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海青,美國萊斯大學教授RandyHulet和浦晗合作,通過量子可積系統理論,得到......
磁性量子材料的缺陷工程及其局域量子態自旋的調控,有望用于構筑未來實用化的自旋量子器件,是目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近年來,基于過渡金屬的籠目晶格(kagomelattice)化合物成為揭示和探......
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杰·彭羅斯(RogerPenrose),“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外一半授予萊因......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
德國天文學家發表最新研究稱,他們首次在名為“NGC6240”的星系中央發現了3個超大質量黑洞。該星系距地球約3億光年,這些黑洞彼此相鄰。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為理解宇宙中最大星系如何形成提供了新思路。......
在浩瀚的宇宙花園中,其中最重的黑洞也是從小小的“種子”長大而成。通過吞噬氣體星塵或和其他致密物體的融合,這些種子黑洞在體積和質量上不斷增長,直到形成星系的中心,就比如我們生存的銀河系。但與真實的植物不......
黑洞身上隱藏著有關宇宙的秘密,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對黑洞進行深入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撰文稱,他們借助一種尋找黑洞的新方法,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種新型黑洞,其質量可能為太陽質量的3.3倍......
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對微波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寬頻化、低功耗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在通訊、雷達、導航、遙感、以及醫療等領域,微波振蕩器一直是微波系統不可替代的核心器件。然而,當前主流的微波振蕩器,包括耿......
眾所周知,像銀河系這樣的大星系中央存在大質量黑洞。據英國《科學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最近對數千個小星系進行了調查,結果在小星系的“郊區”,也發現了數十個大質量黑洞“候選者”。這一最新研究有......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組研究員張國寶與其國際合作者,對一顆黑洞候選X射線雙星SwiftJ1753.5-0127的爆發晚期進行了多波段觀測研究,利用新提出的爆發晚期余暴的觀測分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