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利用垂直生長的納米壓電材料陣列研制出大規模發光二極管陣列,并且利用壓電光電子學效應首次實現利用外界應力/應變改變納米壓電發光二極管發光強度的過程;首次研制出主動自適應式的、高分辨率的、以光電信號為媒介、并行處理的壓力傳感成像芯片系統。相關論文于8月1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志上。
用電信號或光電信號成功實現對高分辨率觸覺(小于50微米,人的皮膚感知分辨率)的模擬將對新型機器人、人機互動界面等領域有著重大的意義。相比于其它感知器官(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的研究,觸覺的仿生研究目前還很少。現有的壓力傳感技術多是基于納米材料的平面型場效應晶體管效應,如自組裝的納米線、有機場效應管等。但是此類研究的分辨率多為毫米或厘米量級,而且相關器件的像素大小、像素點少,測量方式受到非常復雜的交叉電極 (cross bar electrodes)的限制;數據采集也是需要通過硬件開關和軟件開關逐個對每個像素點進行“串行”掃描,耗時長,難以實現大面積、高分辨的應力分布快速成像。
近來,王中林教授開創的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效應是王中林教授于2007和2010年首次在國際上提出的兩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廣泛應用于微機械傳感、器件驅動和能源領域。對于氧化鋅、氮化鎵、硫化鎘等壓電半導體材料,壓電電子學效應是指利用壓電電場來調制或控制界面或結區的載流子輸運過程的一個物理效應;壓電光電子學效應是指利用壓電電場來調制載流子在光電過程中的分離或結合的一個物理效應;利用壓電(光)電子學效應構建的器件就是壓電(光)電子學器件。自2010年起,楊青博士等在王中林教授的領導下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壓電光電子效應對無機-無機發光二極管體系(n-ZnO wire/p-GaN)以及無機-有機復合發光二極管體系(n-ZnO/PEDOT:PSS)的調制作用,發現當壓電二極管受外界應力時,壓電光電子學效應可以使其發光強度增加數倍,相關論文發表在2012及2013年的《納米快報》上。
基于壓電光電子學這一效應,潘曹峰博士領導董林博士、朱光博士等將自上而下的微納加工技術和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合成很好地結合起來,制備了基于垂直生長的單根氧化鋅納米線陣列的三維大規模壓電發光二極管陣列器件;每一個氧化鋅納米線就是一個發光二極管,同時也是一個像素點。該陣列中氧化鋅納米線的直徑在1微米左右、線中心間距4微米,像素密度達到6350dpi,器件分辨率達到2.7微米,器件尺寸達到1.5cm*2cm(受顯微鏡CCD視場限制,論文中報道的樣品區域包含超過20000個像素點)。和現有的同類研究相比,在分辨率上提高2-3個數量級,像素數量上提高了幾百倍,在像素密度上提高了4-5個數量級!
當器件表面受到外力作用時,受壓的納米線所在的發光二極管光強比沒有受壓的納米線所在的光強有顯著增強,而且增強程度正比于器件局域所受的外加應力。通過對整個器件的發光二極管陣列的發光強度變化的監控,就可以很容易得知器件表面的受力情況。由于該研究組創新性地采用光信號(而非傳統的電信號) 來作為表征信號,CCD相機采得的發光二極管陣列圖像為載體,這就使得該器件在光傳輸、數字化處理、光通信等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而且由于所有的發光二極管的發光強度是利用CCD “并行”記錄的,所以相比于傳統的“串行”數據記錄,該器件具有非常快的應力響應及記錄速度。
該研究的重大科學創新是首次實現了大規模基于單根納米線陣列的納米器件的制造、表征和系統集成;首次奠定了壓電光電子學效應及其在大規模傳感成像中的應用;首次在高于人皮膚分辨率的情況下實現了大尺度應力應變成像及記錄。該研究的應用范圍涵蓋生物醫療、人工智能、人機交互、能源和通信等領域;通過封裝和填充材料還可起到增強器件機械強度和延長器件工作壽命的作用。此技術在未來可被進一步發展成為多維度壓力傳感、智能自適應觸摸成像和自驅動傳感等,以實現壓電電子學器件在傳感、自驅動系統和人機互動等方面的廣泛應用。
論文通訊作者王中林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論文第一作者潘曹峰博士現為該所研究員,該所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聯合共建的科研機構。
圖一:高分辨率光電并行應力傳感芯片設計原理(A)三維壓電發光二極管陣列受應力前 (B)三維壓電發光二極管陣列受應力后,相應受應力的納米線中產生壓電電勢(圖中彩色納米線)對應的LED發光強度增強。
圖二:高分辨率光電并行應力傳感芯片應力成像結果,外力通過一個“PIEZO”形狀的模型施加到器件表面,我們就會得到相應的器件表面應力分布圖。(A) “piezo”形狀的模型位于器件表面。(B)未加應力前,器件發光強度圖。(C)施加應力后,器件發光強度分布圖。(D)器件表面應力分布結果。
超高清顯示對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近年來,多重共振型熱活化延遲熒光(MR-TADF)材料因高效的窄帶發射特性而得到發展,在實現高效率高色純度OLED方面具有潛力。然而,......
近日,我國科研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管(LED)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通過加快輻射復合速率,顯著提高熒光量子效率,使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突破30%大關,接近實現產業化水平。相關研究成果的論文日前在國際......
鈣鈦礦材料具有光電性能優異、制備成本低的優點。與目前常見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相比,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可以將色彩純度提升至少1倍。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持續提升,但穩定性仍制約其應用。......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姚宏斌課題組基于新型銅碘雜化團簇,構筑出低成本、高效率、高亮度暖白光發光二極管(LED)器件。得益于所設計的銅碘雜化團簇具備的高構型熵、高發光效率和寬光譜發射等特性,研究實現了高......
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的科學家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LED(發光二極管)。這種新型LED可用于構建迄今最小的全息顯微鏡,讓現有手機上的攝像頭僅通過修改硅芯片和軟件即可轉換為顯微鏡。相關研究發表......
近日,中國科大姚宏斌教授課題組聯合張群教授、林岳教授和張國楨副研究員研究團隊提出金屬鹵化物鈣鈦礦亞穩相結晶策略,有效消除了混合鹵素鈣鈦礦CsPbI3-xBrx晶粒內部的面缺陷,從而制備了高效的純紅光鈣......
有機發光場效應晶體管器件(organiclight-emittingtransistor,OLET)是在同一器件中集成了有機場效應晶體管和有機發光二極管兩種器件功能的新型有機光電子集成器件,兼具場效應......
在和煦的陽光里往返于校區之間,搭建半導體光電器件前沿基礎與應用研究的橋梁,這是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狄大衛近期工作的日常。不久前,由狄大衛等人共同發明的一項技術,顯著提高了綠光混合維度鈣鈦礦......
Sandia國家實驗室研究員JeffTsao和其他機構的同事在2018年11月下旬發表的一篇Nature“觀點”文章中建議,認為發光二極管(LEDS)只是普通燈泡的有效升級這種觀點實在太局限了。作者寫......
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近日報道,該校科學家將鈣鈦礦層整合進發光二極管(LED)內,得到的產品內部發光效率接近創紀錄的100%,可與最好的有機LED(OLED)相媲美,未來有望應用于顯示、照明、通信及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