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8-27 09:17 原文鏈接: 人類將可以復活已滅絕動物科學界內部激辯


      借助動物化石和標本中留存的DNA,運用日益先進的克隆和基因技術,人類已經能夠“復活”一些早已滅絕的動物,如猛犸象、渡渡鳥、恐鳥等。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近期封面文章提出,讓滅絕動物死而復生,意義深遠,但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挽回“逝者”,與更多關注和保護“生者”相比,孰輕孰重?

      科技穿越時光

      最近幾百年里,數百種動物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它們的滅絕被認為是不可逆轉之事,讓它們死而復生的想象也只存在于像《侏羅紀公園》這樣的科幻片里。但實際上,早在2003年,西班牙和法國科學家就曾成功“讓時光倒轉”,克隆出一只已經滅絕的動物——比利牛斯野山羊。

      比利牛斯山野羊體重可達220磅,頭頂長有一對漂亮的彎角。過去數千年里,它們棲息在比利牛斯山脈的懸崖峭壁上,食草,耐寒。但人類的獵槍將它們逼上絕路。1999年,全世界僅存一頭活著的比利牛斯山野羊,科學家給這頭母羊起名叫“塞利婭”。塞利婭死后的細胞被保存在位于馬德里和薩拉戈薩的實驗室里。隨后幾年,研究人員嘗試“復活”塞利婭。他們把它的細胞核注入被剔除DNA的普通山羊卵細胞中,然后植入成年母山羊體內。

      2003年7月30日,研究人員接生出塞利婭的克隆體。但它很快就死去了。盡管存活時間極其短暫,這頭克隆羊依然標志著人類在“復活”滅絕動物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第一步。

      夢想照進現實

      如今,研究人員不僅能從動物標本上提取DNA,重造基因,還能讓動物的任何細胞轉化為胚胎細胞。借助這些技術,各種復活滅絕動物的嘗試在世界各地展開。

      在南半球,澳大利亞和美國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曾嘗試復活袋狼的基因,獲得成功。袋狼因人類獵殺而于20世紀初滅絕。研究人員從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一具有百年歷史的袋狼標本上提取基因,植入老鼠胚胎內,促使老鼠胚胎發育出了軟骨。

      在北半球,韓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正嘗試復活猛犸象。去年夏季,他們從西伯利亞凍土中尋找到保存完好的猛犸象遺骸,包括骨頭、毛發、皮膚和脂肪,希望從中發現依然存活的細胞,進而加以培育和繁殖。他們還有“B計劃”:把細胞中保留的遺傳物質注入猛犸象“近親”大象的卵細胞中,像克隆塞利婭那樣克隆出一頭猛犸象。

      復活有無意義?

      復活已滅絕動物的目標觸手可及,與此同時,科學界內部卻對“人類是否應該復活滅絕動物”展開一場大討論。

      支持者認為,讓滅絕物種重返地球是人類的責任。正是人類活動,如捕殺、破壞環境以及傳播疾病,導致它們滅絕。其次,讓一些生物復活并加以研究,能帶來切實可見的益處。比如,有助于研制新型生物藥品,或解答一些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反對“復活論”的科學家認為,拯救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才是當務之急。此外,僅克隆出滅絕動物的個體,并不等同于復活整個種群。更關鍵的是,適宜它們生長的棲息地或許早已消失。如果只是把它們圈養在實驗室或動物園里供人參觀,那對大自然而言,復活動物的意義何在?

    相關文章

    既然滅絕是規律我們為什么還要“拯救”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全8冊),[英]本·加羅德著,[美]加布里埃爾·烏格托繪,石敏、何文珊譯,苗德歲審定,譯林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定價:240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莎翁名劇《......

    當AI“復活”成為產業,如何保障數字生命技術始終向善

    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孫凱沒有想到,自己多年前在云端“復活”母親的想法,如今已壯大成一門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近來,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復活”已逝親人、名人的消息時見報端。不少人也躍躍欲試......

    AI“復活”逝者,最令人擔憂的是什么

    最近,人工智能(AI)“復活”逝者的話題頗受關注。從技術上看,“復活”逝者其實是AI技術的一個具體應用場景——以逝者的特征為人設,通過某種算法生成虛擬數字人。然而,當AI“復活”逝者成為一門生意,當“......

    恐龍為何滅絕?最新研究:希克蘇魯伯撞擊塵埃或是主因之一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時造成巖石粉碎帶來的細小硅酸鹽塵埃,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冷和撞擊發生后對光合作用的破壞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

    堅硬、長壽、能忍耐,龜類的優勢正把它們帶向滅絕

    龜類已在地球上生存2億多年,它們經受住了漫長的自然選擇的考驗。但不幸的是,特異的外殼、堅韌的環境忍耐力、長壽,以及倚賴于溫度的性別決定,這些曾經使得它們存活下來的性狀和策略,在人類世卻變成了它們的劣勢......

    小行星撞擊地球后,恐龍不敵人類的原因

    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和瑞士弗里堡大學的一個古生物學家團隊利用對化石記錄的統計分析,確定了胎盤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狗和蝙蝠)起源于恐龍大滅絕之前,這意味著......

    我國三項研究成果同日登上《自然》雜志

    光明日報武漢6月15日電北京時間6月14日,武漢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的《液態金屬用于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合成》,武漢大學教授何光存為通訊作者的《三蛋白互作自我調節寄主植物抗蟲性》,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李國田團......

    基因技術能讓滅絕動物“起死回生”?

    斑鱉是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鱉類動物,曾經遍布我國南方和越南廣大地區,近百年來數量卻急劇減少,瀕臨滅絕。4月24日,越南有關部門確認,棲息于該國同莫湖中的一只雌性斑鱉因不明原因死亡。而該斑鱉是目前為止世......

    基因技術能讓滅絕動物“起死回生”?

    斑鱉是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鱉類動物,曾經遍布我國南方和越南廣大地區,近百年來數量卻急劇減少,瀕臨滅絕。4月24日,越南有關部門確認,棲息于該國同莫湖中的一只雌性斑鱉因不明原因死亡。而該斑鱉是目前為止世......

    全球近2/3珊瑚礁鯊和鰩或瀕臨滅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768.shtm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