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8-28 09:49 原文鏈接: 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發布生態系統瀕臨崩潰


    2005年貴州省仁懷市赤水河沿岸。


    2013年貴州省仁懷市赤水河沿岸。酒類企業的入駐給赤水河保護帶來嚴峻挑戰。

      “長江里原有175種特有物種,近四五年來,已經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了。我們在麗江附近的石鼓江段使用網具試驗,一天只撈上來5條魚,多數個體還很小,而這里過去是魚類資源十分豐富的。”

      日前,在《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上,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長漁辦”)主任趙依民心情沉重地表示,總體上看,長江生態已經崩潰,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干流魚類自然資源也大幅減少,特別是在金沙江流域大規模建設水電項目背景下,今后恐怕還會有更多的長江特有物種消失。

      “長江上游的綜合保護刻不容緩,應立即進行全流域十年禁漁。”這是《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發出的警告。

      今年6月,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共同組織了“美麗中國、生命長江——2013年長江上游聯合科考”活動。考察歷時 12天,跨越5個省市自治區,行程逾4000公里。考察范圍覆蓋金沙江流域和通天河、赤水河流域部分地區,實地調查從自然河段到梯級水電,從自然因素到人類活動對長江上游的綜合影響,并以長江最后一條無壩支流赤水河作為此次考察的終點。

      這是國內首次從濕地生態系統、水生生物多樣性、環境流、水環境等4個領域對長江上游進行的一次綜合性科學考察,也是繼 “2009 年長江源頭區聯合科考”后的第二次大規模科考活動。

      300多億尾減至不足1億尾

      長江上游漁業資源銳減

      作為中國水量最豐沛的河流,長江水量 2007~2009年連續較常年偏少 6.9%、11.7%和 11.5%。2013年5月,長江上游重慶段甚至出現罕見枯水。此外,水電工程、圍墾、污染等人類活動導致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產卵場和水鳥遷徙中轉地、越冬地等重要自然棲息地被侵占或破壞,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

      據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辦公室負責人任文偉介紹,考察團走訪了從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峽谷地區,了解以魚類為代表的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和自然變化情況,以及傳統農牧活動、水電開發等人類活動對長江上游流域健康及生態安全產生的直接影響。

      考察隊在對玉樹、石鼓和赤水3個樣點的魚類資源采樣結果分析后發現,整個長江上游魚類資源保護面臨重重威脅。此前,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的監測數據表明,長江中的“四大家魚”魚苗發生量急劇下降,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為目前的不足1億尾。金沙江流域歷史監測到魚類有143種,而此次科考 3次魚類資源采樣僅僅發現17種魚類樣本,其中還有3種外來物種,其種類、數量和個體大小均較土著魚種表現出較強的優勢性。

      在金沙江中游石鼓段,專業漁民經過一個上午多次采樣,僅獲得5尾魚類樣本,只有3個種類,而歷史上石鼓江段可以采集到金沙江大部分魚類樣本。

      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主任趙依民說:“由于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金沙江干流的魚類自然資源已瀕臨崩潰。規范水電開發的審批和管理程序,修復關鍵性棲息地和種子資源,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開展搶救性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在江邊,科考隊發現了違法捕撈網具以及非法捕魚行為。科考隊專家分析認為,過度甚至非法捕撈將直接導致局部地區經濟魚類數量減少,但棲息地和水文環境的改變則可能導致依賴于流水環境生活的魚類滅絕。

      金沙江里的魚類資源為何急劇減少?趙依民認為,金沙江段密集的水電開發導致大量魚類棲息地遭到破壞和喪失,而水電項目所帶來的洄游通道阻斷、江水水溫降低等連帶效果,更是嚴重破壞多種魚類的生長規律,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

      建議

      WWF上海項目辦公室負責人任文偉認為,為了修復嚴重退化的漁業資源,應該盡快開展長江全流域的十年禁漁,為長江的漁業資源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

      急流型河流變成水庫靜流

      水電開發加劇生態危機

      根據目前國家批復的水電規劃,金沙江上游按一庫十三級梯級布局及資源規劃方案,規劃總裝機容量 1392萬千瓦;中游按一庫八級開發方案,總裝機容量2058萬千瓦;下游按四級開發方案,規劃的總裝機容量為 4210 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電站。

      目前,金沙江干流已規劃25個梯級水電開發項目,其中過半已經開始施工建設甚至投入運行。科考隊發現,隨著水電的開發,整個金沙江干流正在變成一串首尾相接的大型水庫。

      金沙江二三級支流上的小水電數量龐大,且對河流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帶來顯著影響。人為建設引流渠截斷自然河道,導致大量自然溪流全年大部分時間流量銳減甚至干涸,導致依賴溪流環境繁衍生存的水生生物棲息地被破壞殆盡。

      對此,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毅峰表示:“目前大型水電樞紐環境影響的評價,都是針對單一水電項目孤立進行的,總體上缺乏對梯級水電疊加影響的綜合評價,無法評估梯級水電開發對整個流域、對中長期可能產生的風險。而支流的大量小水電則基本沒有環境影響評價。”

      科考隊專家分析認為,小水電之所以成為威脅金沙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大多數小水電項目建設之初都沒有進行生態影響評價,或很少涉及到生態補償問題;其次,小水電數量龐大,在金沙江二三級支流已經呈梯級建設、網絡分布的態勢。數量巨大且缺乏有效評估和監管的小水電項目幾乎已將僅存的支流環境和魚類棲息地破壞殆盡。

      科考隊實地考察了在建的烏東德和白鶴灘水電站,并實地感受到水電站建設過程中對閘口周邊河流及沿岸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性影響:沿岸植被幾乎完全被毀壞;峽谷地貌內小氣候條件在工程開發現場與未開發河段之間的差異明顯。

      同時,整個河流生態系統將由急流型河流生態系統向水庫生態系統演變,其水文特征、水沙輸移過程和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依賴激流險灘生存的魚類被困在庫區,將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面臨消失的風險。

      建議

      《報告》提出,目前小水電項目基本歸地方審批、建設、運營。必須盡快啟動小水電的審核、評估程序,爭取通過政策影響為小水電制定標準,并將發電量小而生態危害顯著的納入環境保護部明令禁止的“十五小”行列,成為 “十六小”,嚴控小水電無序發展。


    鼠患泛濫,草場嚴重退化,金沙江上游沿岸生態已經出現明顯退化。

      最后的凈土上酒廠林立

      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刻不容緩

      毫無疑問,水利開發必然帶動區域發展,促進長江上游新興城市群的出現及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沿岸城鎮化將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造成更大壓力,進而引起全流域水資源配置和水安全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迄今為止唯一一條干流尚未建壩的一級支流,其干流和多數二級支流至今仍保持與長江的自然連通,因而成為長江上游以特有、珍稀魚類為代表的水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或產卵場。在長江雷波段珍稀魚類保護區被調整后,赤水河更是成為長江上游特有魚類保護的重要替代生境。

      盡管如此,這“最后的凈土”仍然面臨著沿江產業開發和人類活動帶來的重重威脅。隨著流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人口數量的增加,流域生態環境呈現逐年退化和被破壞的趨勢,局部河段甚至被嚴重污染。眾多酒業集團的進駐徹底改變了局部河段的沿岸生態。赤水河沿岸以酒產業為代表的密集式開發建設甚至徹底改變了局部河段的沿岸地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修復任務艱巨。

      記者通過兩張分別于2005年和2013年拍攝的赤水河沿岸開發前后對比照片顯示,沿河兩岸蔥郁的梯田已經完全被廠房所代替,綠色完全變成棕色的鋼筋水泥的顏色,同時摻雜著大量裸露的土地,格外刺眼。

      “赤水河上將要修建一條深水航道,計劃今年9月開工。這一工程需要進行炸礁、河道取直等一系列作業,由此帶來的赤水河水文環境變化難以避免。”趙依民介紹說。

      赤水河目前還基本保持著較為天然的河流特征,水域生態系統較有代表性,在金沙江水電開發背景下,被眾多學者認為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的首選河流。赤水河干流436千米的范圍于2005年被劃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從本次科考的情況看,目前赤水河干流水質尚好,但沿岸酒廠林立,部分支流(如沙壩河和鹽津河等)的水質較差,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矛盾加大,同時魚類資源由于過渡捕撈也呈退化趨勢。因此,呼吁加大對赤水河流域的生態補償力度成為科考隊關注的問題之一。在科考專家看來,補償主體建議是國家和大型水電開發企業和酒業集團, 補償費用主要用于赤水河水質保護和魚類保護。

      “作為長江僅存的總體生態環境保持比較良好的支流, 應從流域尺度整體考量其自然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的綜合戰略。應開展未來環境風險的評估和分析,加大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綜合管理,控制污染排放,重點關注重金屬污染控制。”科考隊專家指出。

      整個金沙江江段位于青藏高原的東部橫斷山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地帶和全球環境變化的敏感區,其生態系統一旦受到破壞,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面對困境,專家也提出了一些拯救長江魚類的方案:為避免青海湖裸鯉資源極度衰退故事的重演,長江上游地區特有水生生物種質資源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應加快,從嚴控制和評價影響水生生物生存的人類活動,實施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措施。

      “在金沙江全流域大規模水電開發不可阻止的大趨勢下,選擇赤水河、通天河等兩三條支流作為金沙江特有魚類保護區,開展搶救性的保護,是避免長江上游魚類大規模滅絕的可行的替代方案。”趙依民表示。

      為了規范金沙江流域無序的水電開發,科考隊的專家呼吁,對于已經規劃和建設的水電工程,必須從流域尺度加強監測評估,大力推動金沙江流域水庫生態調度,開展梯級水庫的統一調度管理,并充分考慮盡早實施相關生態補償的措施;盡快啟動小水電的審核、評估程序,為小水電制定標準,并通過法律手段強化管理、緩解其破壞性影響;嚴格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和河流功能區的要求,在保護區域禁止和限制開發活動。

      審視未來整個長江的保護,不能孤立地只看上游,而必須將上游、中游和下游,干流和支流,水文和生態、保護與發展全面結合起來,才能完整地思考全流域的科學問題。

      “沒有健康的流域,河流的局部健康是沒有意義的。上游的問題必將影響到整個長江流域的健康和安危。長江的保護和管理必須從流域進行綜合利用和保護規劃。”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家寬說。

      建議

      《報告》提出,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流域管理法》立法;盡快成立由國務院直屬的長江流域管理協調機構;對一再修訂的《長江流域綜合規劃》要進行一次性修編并通過人大決議,以嚴肅規劃的法律地位,嚴控有需要就改的修訂行為;開展一系列搶救性的保護行動,包括健全和優化長江自然保護區群的布局、長江十年禁漁、生態補償、探索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收費和補償制度。

    相關文章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斑頭鵂鹠幼鳥意外受傷獲救

    湖南衡陽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7月4日透露,該局近日救助一只從樹上跌落的貓頭鷹幼崽,該貓頭鷹學名斑頭鵂鹠,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經工作人員檢查,這只斑頭鵂鹠因從高處跌落,救助時生命體征十......

    黑龍江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推進會議以案為鑒扎實推進督察整改

    黑龍江省近日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推進會議。副省長余建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強調,要切實增強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的責任感緊迫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省期間重要......

    用好我國亞熱帶區域這塊農業發展寶地

    6月24日,為期4天的第四屆亞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在湖南長沙落幕。這場5年一辦的國際會議,匯聚了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00位參會代表,交流、分享生態系統服務與農業......

    亞熱帶生態所牽頭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西南喀斯特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

    2024年度長江科學技術獎申報系統已經開通

    關于開通長江科學技術獎申報系統的通知各有關單位、各位專家:根據2024年度長江科學技術獎評選工作安排,長江科學技術獎申報系統(以下簡稱獎勵申報系統)擬于6月15日0:00正式開通,7月15日24:00......

    多方共建長沙公益放流站助力長江瀕危魚類保護

    6月6日全國第十個“放魚日”之際,湖南長沙公益放流站揭牌儀式暨長沙開福區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沙舉行。放流現場。主辦方供圖該放流站是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承接,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

    2024年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監測工作啟動會在京召開

    2024年3月29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在北京組織召開2024年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監測工作啟動會。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測與科研中心相......

    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的通知發改環資〔2024〕684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改革委: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中共中央辦......

    研究提出喀斯特區可持續造林的社會生態框架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揭示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成就與當前面臨新挑戰的基礎上,提出地質背景制約下提升喀斯特區生態恢復持續性的社會-生態研究框......

    中國科學院雁棲青年論壇RISCV生態專題論壇舉辦

    5月19日,中國科學院雁棲青年論壇——RISC-V生態專題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會議中心舉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作題為“開源處理器芯片的機遇與挑戰”的主旨報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