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9-02 11:39 原文鏈接: 中國乳業掀新一輪重組業內憂再現國進民退

      中國乳業圈內的人士正隱約感覺到,繼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行業正在醞釀新一輪的產業重組。

      2013年6月,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海關總署、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9個部委在京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下稱“《通知》”),并聯合召開“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媒體座談會。

      部分在乳業浸淫多年的人士很早覺察到,如此大規模數量的中央部委同時聚焦到奶粉行業,除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外,這在乳品產業的發展歷史中極其罕見。

      一家乳業上市公司的中層管理者告訴本報記者:“今年開春,當地方質監局、食安辦等部門要求各家乳業公司提供生產經營材料,以及相關數據的時候,我們就預見到這個行業正在醞釀一場巨變。”

      有心梳理可發現,自今年6月起,九大部委鳴響了整頓嬰幼兒奶粉行業的“第一槍”后,此后的時間里,國家發改委、國家質檢總局、工信部等部門幾乎是按每月1次的頻率在乳業“施政”。

      價格反壟斷調查、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奶粉進藥房等“大戲”頻頻映入公眾眼簾。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對此評價說:“很顯然,中央政府正在打一套組合拳,有關奶粉行業的改革正由一個部委接著一個部委的形式往前推進。如果不出意外,未來會有更多的政策釋放。”

      宋亮所言,正是近期流傳甚廣的一個工信部政策版本:即《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下稱“《重組方案》”)。在這一《重組方案》中,官方力主通過產業重組、兼并收購的方式讓一大批中小企業就此退出乳業的歷史舞臺,據悉配套資金可能將超過300億元。

      一位安徽地區的乳業人士說:“這讓我想到了當年的山西煤炭重組,不知道這一次乳業會不會復制當年‘國進民退’的場景。如果是這樣,那將會是一場行業悲劇。”

      據悉,工信部《方案》的編制工作已經完成,目前正上報國務院等待審批。

      千萬級別新門檻:5年淘汰60%以上企業

      根據工信部已經公開披露的計劃,目前國內的127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中,只有80家企業可以生存到2015年,而到2018年時這一數字減少到50家。

      這意味著兩年內會有47家乳企徹底退出市場,而5年之后,行業淘汰率將超過60%以上。

      目前,在中國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嬰幼兒奶粉市場絕對堪稱拉動消費“剛需”的中堅力量。根據AC尼爾森公司發布的《2012年全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銷售嬰幼兒奶粉高達385.18億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12.9%。

      一些乳業人士認為,面對如此誘人的高成長行業,要求乳企主動放下嘴邊的“肥肉”甚至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的第一輪乳業淘汰更加困難。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說:“從目前政策的方向來看,此次乳業淘汰的方式無非兩種,一是并購、二是停產退出。”

      就在九大部委出臺《通知》的兩個月后,國家食藥監局于今年8月組織專家對《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進行了修訂,形成了《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3版)(征求意見稿)》。

      記者詳細對比后發現,2013版新方案中,對奶粉生產方的軟硬件要求陡然提升。如無意外,該2013版審查細則將成為產業淘汰的第一道“分水嶺”。

      相比2010版本,新方案要求奶粉生產商需要建立起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和GMP的質量管理體系。

      目前,HACCP被發達國家普遍運用于食品生產加工領域,美國FDA于上世紀70年代起實施于罐頭食品生產廠;歐盟則在1994年開始要求水產品加工廠以此“自查”;日本厚生省先后制定了用于食用雞、水產品等幾十種食品生產加工的HACCP模式。

      在HACCP的認證中,GMP僅是基礎條件之一,而GMP在國內是一套普遍適用于制藥等行業的強制性標準。

      但據了解,目前國內除光明乳業等幾家大型乳企已自行完成GMP標準的軟硬件改造外,其他乳企均面臨新一輪的固定資產投入。據兩位不同信源的乳業人士介紹,GMP的改造,所花費的資金成本起碼在上千萬元級別。而這還不包括完成GMP后,再向HACCP認證的投入。

      宋亮表示:“新的政策給乳企提出了更高的門檻,很多小企業無力滿足設備改造,因為這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那么等待他們的命運就是兩種,要么強制入編等待被并購,要么被強行清退。”

      而HACCP和GMP的新增條件還只是2013版審查細則的其中一道門檻,記者看到,國家食藥監局還增添了對奶源和研發能力的新要求:以生乳為原料的生產企業,必須有自建養殖場……以全脂、脫脂乳粉為原料的生產企業,應自控奶源。

      同時,國家食藥監局提出,奶粉生產企業需要有自主的研發機構,并配備食品相關專業5人以上的研發人員,其中具有碩士學位或高級工程師職稱以上人員不少于2人。

      “在野者”異見:政府有無必要頻繁介入?

      幾乎沒有人會懷疑政府推動奶粉市場改革的決心。宋亮說:“政府的初衷顯而易見,第一是保證食品安全,提振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第二要保證奶粉價格平穩,讓國內奶粉市場恢復理性的狀態。”

      但是乳業圈中存在另一種聲音認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行政化的力量主導了整個國產乳業發展的格局,對于一個如此高度市場化競爭的產業而言,政府是否有必要頻繁介入,值得商榷。

      時光回溯到2010年,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要求當時所有乳企重新申請生產許可證。這被喻為中國乳業史上最嚴厲的一次 “大考”:考官是質監部門,考卷則是國家質檢總局2010年11月頒布的新《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和《企業生產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

      第一輪乳業重組的操作路徑也由此浮出。當時要通過新的生產許可證審核,按照規定要添置自動清洗、空氣凈化、產品出廠檢測等設備,至少要配備上百萬元的資金投入。而且對企業的生產廠房、設備、生產工藝、衛生環境和人員培訓等方面也有明確要求,每年凈利潤只有幾十萬元的一些小企業,根本無力承擔改造所需的費用。

      于是在2011年4月,中國的1176家乳制品企業中,僅有643家企業通過了生產許可重新審核,通過率不到55%,其他107家企業被停產整改,另外426家企業未通過審核,被各地質監局注銷了乳制品生產許可證,一律停止生產乳制品。

      但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當年的12月,國家質檢總局在蒙牛眉山工廠的一個批次的牛奶中,查出嚴重致癌物黃曲霉素含量超標。國標限值是0.5微克/千克,但蒙牛方面的實測值1.2微克/千克,超標140%。蒙牛的股價在三日內暴跌20%。

      一位乳業圈內的人士說:“美國到現在還有小的干酪廠,小到沒有成品檢驗儀器,常年委托食品院校檢驗,回顧2008年后新聞中出現的乳品質量事件,有多少是小企業惹的禍?”

      不過宋亮認為,第一輪乳業重組的效果,正面大于負面。雖然不排除把一些資質潛力較好的小企業也給請出了游戲,“但總體的大方向是健康的。”

      目前,中國奶粉市場的質量問題十分嚴峻。2013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嬰幼兒奶粉投訴744件,投訴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其中超過86%的投訴與質量安全問題有關。

      民眾將期望寄予政府,而政府也面臨著如何調控的難題,以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魔咒中。

      荷蘭海普諾凱乳業集團旗下奶粉品牌、牛奶客公司中國區總經理朱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奶粉市場的最大矛盾仍然集中在食品安全和信任度的問題上,奶粉產業實施重組,減少市場主體數量確實會更易于政府監管,但對于實際效果目前仍難以評價。

      300億扶持重組:90%民企被擋門外

      在很多乳業人士看來,上述的準入門檻僅僅是此次奶粉產業整合的序曲,而真正的高潮將來自工信部正在向國務院申報審批的《重組方案》。

      雖然該方案內容尚未對外正式公開,但多家乳企向本報記者確認,工信部已經將文件下發到了企業一級,信息基本上已透明。

      根據媒體報道,《重組方案》將鼓勵行業排名靠前的大型乳粉企業對行業實施兼并重組的配套措施,而政府方將給與財政、稅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扶持。據業內人士估算,各類扶持資金額度,或將超過300億元。

      但乳業圈內人士普遍擔心,這一劑政策猛藥下去,奶粉產業是否會如同當年的山西煤炭重組那樣,再度重蹈“國進民退”的覆轍。

      已有消息顯示,《重組方案》中對兼并重組企業的主體資格要求是:并購方的總資產不少于被并購企業的3倍,且并購方要連續3年盈利、企業銀行信用等級要在AA(含)以上,要有自主品牌。并且,采用濕法工藝生產的企業,所用原料85%要為穩定可控奶源基地產的生鮮乳。

      業內人士看來,除上市公司外,單就“并購方總資產不少于被并購企業3倍”這一項指標已將90%以上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擋在門外。

      一位安徽地區的乳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說:“那些老國企做不了很市場化競爭的東西,就像當年三元整合三鹿一樣,直接的結果就是‘消化不良’。那么多年過去了,維系很多國企地位的依然是一些得天獨厚的壟斷資源,還有地方政府的扶持。不論是觀念、運營,還是人才使用上,他們都不是高度市場化的那塊料。”

      2009年,三元股份接盤重組三鹿,這家身披北京國資委背景的乳業上市公司,本可以憑借三聚氰胺事件中的“獨善其身”,大肆搶奪市場。但是市場反應緩慢等國企通病,使其錯失了這樣的絕好機會。

      4年來,它在北京以外市場的作為極為有限。今年前5個月,三元上海公司營業收入2億元,但凈利潤虧損872萬元,公司不得不在7月份時發公告接手原本由經營團隊持有的49%上海三元股權。

      事實上,市場反應緩慢,管理人員大都從其他國企的關聯公司調派而來,自身市場定位不精準,產品線缺乏明星產品等特征,幾乎成為像三元一樣許多老國企的通病。

      上述安徽地區的乳業人士說:“我們擔心行政力量主導下的產業重組,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關系來,這會淹沒很多有活力的民營企業,而最終被留下的,很可能根本就無法適應奶粉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

      國進民退?山西煤炭的前車之鑒

      如果不是幾乎雷同的產業重組話題,中國乳業和煤炭行業很難被聯系到一起。

      2008~2009年,在山西地方政府的強力主導下,一場聲勢浩大的煤炭產業重組拉開序幕。那些安全事故頻發、無序開采、污染問題突出的私營小煤礦被列為整治重點。

      到2010年,山西煤炭行業辦礦主體由2200多家減少到130家,礦井數量由2600座減少到1053座。

      “先拋開國進民退的問題不談,其實那場煤炭產業的大整合中,不論是大型國有企業,還是小型私人礦主,都是被迫進行的。很多煤炭的國有企業在私下里交底,他們根本不愿意收購那些小煤礦,因為在他們看來,小煤礦資源差、開采成本高,最終收購過來了也是放棄。小煤礦那邊也不愿意賣,所以是兩邊嫌棄,熱衷的只有政府。”一位熟悉山西煤炭重組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新一輪的乳業重組會不會重蹈這一覆轍?答案并不樂觀。

      中國奶業協會乳品工業委員會委員、普天盛道品牌營銷董事長雷永軍說:“政策傾向鼓勵兼并重組,但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是:對大企業而言,年銷售額5個億以下的企業實際上是沒有太多兼并價值的。因為5個億以下的企業多數都在農村或者縣級市場,多數都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品牌和較好的團隊。目前,中國 127家嬰幼兒奶粉生產商中半數以上都是5億以下的小企業。”

      根據AC尼爾森的統計,2012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的總額約為385億元,但雷永軍的團隊卻認為,全國奶粉市場的總額應在600億元上下。 “因為尼爾森的數據是不覆蓋農村市場的,但農村和縣級市場也能有200億的產出,而這塊大蛋糕培育了許多5億元以下的奶粉企業。”雷永軍表示。

      事實上,政府初衷是希望加強行業集中度,培育行業巨頭,通過規模化實現邊際成本降低,提高產品毛利,再將更多資金投入市場和研發,由此可以和外資巨頭一較高下,但實際的效果卻很可能背道而馳。

      持有這一觀點的并不只是雷永軍一人,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說:“像蒙牛并購雅士利這類互補型的案例,在國內是極為稀有的。國內大多數的奶粉企業是高度同質化的,目前國產奶粉銷量普遍不好,大企業未必愿意去并購小企業,因為并購了也是個包袱,大企業自己的奶粉本來就不好賣,結果并購完發現產能更大了,后續整合會變得更困難。”

      對于這樣的論調,記者分別就此采訪了伊利和光明乳業兩家大型乳企。伊利較為委婉表示:“并購不是一個企業規模化發展的唯一渠道,但我們關注并支持所有有利于國內乳業發展的舉措。”

      而光明乳業方面表示,在擁有了新西蘭Synlait Milk公司作為奶粉基地后,光明暫時對國內同類型奶粉企業的收購沒有太多興趣。但是如果政府鼓勵,并提供資金、稅收等優惠政策扶持,公司也不排除嘗試的可能性。

      奶粉“國家隊”醞釀組閣

      此前,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巡視員高伏對外表示,目前全國127家嬰配企業,年產量約60萬噸,但年產量3萬噸以上的企業僅3家。

      國內產量位居前10位的企業分別為:伊利集團(6.42萬噸)、完達山(3.3075萬噸)、飛鶴乳業(3.11萬噸)、廣東雅士利(2.58 萬噸)、福建明一(2.5萬噸)、圣元(2.45萬噸)、西安銀橋(1.87萬噸)、黑龍江龍丹(1.81萬噸)、上海晨冠(7325噸)、蒙牛集團(4758噸)。

      而根據AC尼爾森《2012年全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報告》,2012年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總體消費奶粉多達197.55噸。這意味著所有的國產奶粉加起來還不到去年市場的31%。

      目前,工信部已發出“軍令狀”,要求在2年內培育出1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但根據AC尼爾森提供的數據,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僅有貝因美、伊利、合生元、蒙牛(雅士利)四家的奶粉銷售額突破了20億元大關。

      顯然,工信部希望以兼并重組的方式迅速組建一支奶粉行業的“國家隊”,而另外6個名額會花落誰家,仍是個未知數。

      在8月初工信部召開的閉門會議上,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王黎明便向127家嬰配企業表示,希望當天成為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的“相親日”。

      很快,數則“緋聞”開始在乳業圈里流傳。有消息稱,貝因美有意和光明乳業結緣。

      此前,光明乳業的奶粉板塊始終是一塊短板。2012年,光明乳業重新聚集奶粉業務,通過新西蘭控股子公司Synlait Milk推出“培兒貝瑞”超高端嬰幼兒奶粉。不過,光明乳業并未在其財務報表中對奶粉經營情況進行單列,因此目前外界也不知其具體狀況。

      對于這一傳聞,光明乳業方面稱“毫不知情”。而根據光明原先的奶粉計劃,要在3~5年內將培兒貝瑞做到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不過即便如此,也只有工信部20億元目標的一半。

      另一個“緋聞”傳自東北地區。有消息稱,完達山、飛鶴乳業及該地區其它一些奶粉企業會一并整合進大慶乳業旗下。對此消息,記者向完達山副總經理余寧江進行求證,后者對此不置可否。

      此外,南方一家乳企的高管告訴記者,工信部在8月份開會時已經點名伊利、蒙牛(雅士利)、完達山和西藏牦牛奶粉企業“高原之寶”在今年10月份向市場推出全新的高端奶粉品牌。

      “工信部要求這四家乳企要以全新的面貌出現——新品牌、新產品。要讓消費者有一個全新的概念,即中國也可以做好高品質奶粉。”該人士說。

      國貨“逆襲”,路在何方?

      對于此輪中國乳業的重大重組,一位供職于知名外資乳企的人士說:“我并不看好國產奶粉在未來幾年會成為外資奶粉的競爭對手,事實上,自2008年后,這個分水嶺就誕生了,外資奶粉的對手就只有外資,國產奶粉很難再擠入到高端奶粉的競爭行列中。”

      目前,AC尼爾森將價格在900克每罐160~300元區間的歸為高端奶粉,大于300元定義為超高端奶粉。數據顯示,2012年嬰兒奶粉市場整體增長12.9%,高端奶粉的增長比例達到23.3%,超高端奶粉的同比增長數據更是達到令人瞠目的134.2%。

      中國早已是全球嬰兒奶粉最貴的國家,但價格紀錄依然還在刷新,外資深諳中國消費者的心態:越貴的越好,越貴的越安全。

      “其實奶粉領域并沒有像宣傳的那么高精尖,更多的就是一種產品概念。在這一點上,外資確實做得更好。比如說某品牌最早提出加胡蘿卜素,其實對成本的增加不到一毛錢,但是價格立馬就漲了30元。”雷永軍說。

      他繼續舉例:后來嬰兒奶粉開始提葉黃素的概念,說有助于視力改善,其實效果也非常有限。但做父母的就有一種心態,希望孩子不要戴眼鏡。

      “還有OPO結構油脂,其實就是奶粉里面必加的植物油所含的一種物質,高低端產品都會加。但是國產品牌沒想到這也能算賣點,結果被外資搶先說了,僅憑這個概念一罐奶粉的價格又可再漲100元。”

      在雷永軍看來,要提振國產奶粉的信心,首先要做消費者教育,告訴消費者什么是好奶粉?好在哪?什么是性價比高的奶粉?“這個工程做好了,昂貴的洋奶粉就沒有市場了。”

      目前,國產奶粉和洋奶粉的戰場涇渭分明,除了少數品牌,國產的戰場一直在三四線市場,而外資盤踞在一二線市場。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品牌不足高端產品份額的20%到25%。

      “當前的奶粉市場是極度扭曲的,國人偏好進口奶粉,偏好貴的奶粉,一旦國產奶粉信心恢復,奶粉市場的價格就一定會下跌。”宋亮預測認為,后續針對外資奶粉,政府還會有進一步的清理計劃。

    相關文章

    消費復蘇形勢明朗!乳業板塊為何能領漲?

    12月2日,乳業板塊開盤繼續活躍,陽光乳業、燕塘乳業競價漲停,三元股份、一鳴食品、品渥食品、熊貓乳品等紛紛高開。消息面上,隨著精準防疫政策不斷落實,珠三角多個區縣宣布解除疫情臨時管控,還有部分區域宣布......

    大動作!蒙牛出手擬要約“奶酪第一股”5%股份

    A股“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600882)再迎大動作。10月9日晚間,妙可藍多披露要約收購報告書顯示,該公司控股股東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內蒙蒙牛”)擬要約收購公司5%股份。持......

    奧密克戎重組毒株XE閃現,我們應該擔心什么?

    2022年的春天已經來到,但對很多人來說疫情的春天似乎還遲遲沒有到來。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疫情數據,截至2022年4月6日,全球累計新冠確診人數已經接近5億人,死亡人數約為615萬。從增長曲線......

    首個國產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獲批上市

    3月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附條件批準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蛋白疫苗(CHO細胞)上市注冊申請。該疫苗是首個獲批的國產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適用于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的疾......

    首個國產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獲批上市

    3月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附條件批準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蛋白疫苗(CHO細胞)上市注冊申請。該疫苗是首個獲批的國產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適用于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的疾......

    知名進口奶粉緊急召回!阪崎腸桿菌死亡率高達50%

    雅培全球官網于美國時間2月17日宣布主動召回在美國密歇根州工廠生產的Similac、Alimentum、EleCare三款嬰兒配方奶粉。相關奶粉此前已有4起消費者投訴。雅培稱,作為質檢流程的一部分,公......

    一種全新腫瘤發生機制:增強子劫持

    腫瘤細胞中有著大量的基因組結構變異(StructuralVariation/SV),比如基因組的缺失、重復、倒位、異位等。一些很重要的結構變異已被證明和腫瘤的發生息息相關,并被用于腫瘤的分型與預后診斷......

    我國重組蛋白新冠病毒疫苗I期、II期臨床試驗結果發布

    我國已批準緊急使用的重組蛋白亞單位新冠病毒疫苗,I期、II期臨床試驗結果日前在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發布。結果表明,疫苗安全性良好,接種3劑次25微克疫苗的97%入組者產生了可以阻斷活病毒的中......

    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重慶智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飛生物”)聯合研制的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揭盲會議在微生物所舉行。揭盲結果符合預期,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疫......

    奶粉罐竟然還蘊藏這你不知道的危險?

    對于新手爸爸媽媽來說,圍繞嬰幼兒的成長總是有層出不窮的知識需要儲備。特別是圍繞孩子的“吃食”問題,讓很多新手爸爸媽媽緊張不已。正值夏季,氣溫升高、空氣潮濕、蚊蟲增多、都會對奶粉造成威脅。社交論壇上,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