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9-13 08:27 原文鏈接: 張曙光參評院士專著涉嫌造假

    9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張曙光在庭審中。

      三天前,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法庭上一席供述,引發輿論嘩然。他稱當年收受企業2300萬元,是因參評院士“需要花錢”。中科院次日發聲明稱,張曾兩次參評落選,未曾收到過與張“花錢參評”相關的投訴。

      根據新京報記者調查,張曙光曾為“組織科研成果”花費。他參與院士評選的個人著作,涉嫌由專家團隊在集中時間段內集體完成。另據了解,張曙光被鐵道部推薦為院士候選人時,時任部長劉志軍“集全系統之力”力挺。雖然張兩次參評落選,不過爆出的院士制度問題也再次被關注。

      昨天(9月12日),有相關部門的科技專家向記者披露,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當年參評院士,涉嫌學術造假。

      9月10日,張曙光案在北京二中院開庭時,他在庭上稱索賄2300萬系因參評院士“需要花錢”。

      據新華社報道,張曙光稱,他先后3次向今創集團總裁戈建鳴索取錢款800萬、兩次收受武漢正遠鐵路電氣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1000萬、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陳丙玉錢款500萬,均與參評院士“需要花錢”有關

      據報道,王建新在接受調查時曾稱,“2008年7、8月,張曙光找我去他辦公室,當時他正在準備第二次申請院士,需要組織科研成果,讓院士們了解他的成果,還要打點評審,需要一些費用。”

      昨日,相關知情科技工作者分析,張為參評院士“組織科研成果”,的確曾花費。

      早在兩年多前,新京報記者就曾接到張曙光參評院士存在造假的舉報,并進行了調查。張曙光申報中科院院士材料中的部分個人專著,涉嫌由專家團隊完成。此外,張的一些論文涉嫌掛名造假。

    【參選】
     
    “超出能力”的專著

      鐵路系統內部人士介紹,2007年張曙光被推薦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是以鐵道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名義被鐵道部推薦。當時一些老科技工作者反對,主要與參評材料有關。

      根據內部人士掌握的材料,2007年張曙光候選院士“被推薦人附件材料”中,張曙光以個人名義出版兩本“專著”:《鐵路高速列車應用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下簡稱《高速列車技術》),《超大型工程系統集成與實踐》。

      兩本專著既有理論也含實踐,涉諸多領域及學科,比如,轉向架及輪軌動力學(機械和力學)、列車牽引和制動(電傳動技術)等。

      “著這兩本書,需要有很寬的知識面和深厚的理論功底,而張曙光不具備這些條件。”上述內部人士介紹。張曙光1982年畢業于蘭州鐵道學院機械系車輛專業,畢業后在車輛段搞車輛維修工作,后來在鐵道部做車輛運用的技術管理工作。

      “他沒有搞過理論研究,不具備寫這些章節的能力。”內部人士稱。

      2007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張曙光在列。不過,最終評選結果落選。

      上述內部專家分析,這或與張的兩本問題“專著”有關。

    【運作】
     
    “集體勞動的成果”

      前述鐵路系統內部人士介紹,當年張曙光參評院士,背后有一個專門的運作團隊,專著由專家組編寫完成。

      記者拿到一份《高速列車技術》“編寫組專家通訊錄”,涉及鐵道部、南車集團四方股份公司、北京交通大學、鐵道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6個單位人士,其中又以北京交通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為主。

      編寫者涉及30人,職務職稱涉及副司長、副處長、教授、副教授、講師、研究員、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等。專業涉及車輛工程、熱能動力、安全工程、信息、機車車輛、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牽引傳動及控制、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

      通訊錄上還注明了編寫的時間和地點:“第一階段:2007年2月26日~3月8日,香山金源商務中心酒店”,“第二階段,2007年3月9日~3月14日,嘉苑飯店(清樣毛校第一稿,3月14日完成)”。

      2011年3月,針對張曙光相應舉報,新京報記者依次撥通專家通訊錄登記的手機號,個別號碼停機,大部分專家稱時間過去太久,“不記得了”、“不清楚”。

      同濟大學一位機車車輛專業的教授否認參與編寫,但承認曾被告知他的研究成果會被引用。

      多名曾參與編寫《高速列車技術》、要求匿名的專家回憶,是在酒店封閉式寫作,當時正趕上2007年元宵節,因編寫時間緊,都沒回家過節。

      上述專家說,編寫內容根據各專家研究方向而定,“內容一半是整理,一半是寫作。”

      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表示,并不清楚編寫內容最終去向,更不清楚編寫內容與張曙光有關。

      也有專家稱知道《高速列車技術》最后成為張曙光的專著,“這動用了鐵路系統所有資源”。

      上述參與編寫的專家說,《高速列車技術》,內容是彼時國內鐵路系統頂級專家執筆所寫,從一稿、修改稿、毛校到定稿,都是集體勞動的成果,反映當時鐵路系統機車的最高水平。“書的內容并不假,是鐵道部幾十年的積累,但張曙光沒有參與寫作,他只是在編寫過程中提過意見。”

      他還回憶,“幾本書有幾個編寫組。要求1月份出初稿,2月份交定稿,時間很緊。”

      據記者了解,編寫工作前后耗時1個月,吃住都在酒店,費用數十萬元。費用由鐵道部進口高速動車組的一家代理公司支付。

    【造假?】
     
    學術論文涉嫌掛名

      通過學術期刊專業網站檢索,新京報記者發現,2007年前,張曙光發表過兩篇學術論文。此后張曙光任職運輸局局長之后,發表論文近10篇,其中多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鐵道部科研開發等項目支持。

      上述鐵路系統內部人士稱,不少論文并非張曙光所寫。

      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說,他曾向一位與張曙光聯名在某國家一級刊物上發表文章的教授請教其文章中的問題,才知道作者與張曙光素不相識,更別說合作寫文章。

      此外,2007年,張曙光出版的專著《高速列車技術》,還被發現存在大段抄襲的嫌疑。

      以該書“車輛系統脫軌安全性”為例,第57至63頁全部6頁,包括文字、圖表、公式在內,與西南交通大學車輛工程專業教授曾京所著的《輪對穩態脫軌準則的研究》中的第15至18頁幾乎一模一樣。“兩文頁數不同,在于排版方式不同。”上述專家分析。

      新京報記者發現,《高速列車技術》涉嫌的編寫組專家通訊錄中,曾京的名字在列。新京報記者曾致電曾京,曾答“不知道”后掛斷。

      2009年,張曙光第二次被鐵道部推薦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同樣被科技部老同志匿名舉報。

      知情人稱,張二次參評,又重新“寫”了幾本書,“操作方式與第一次相似,不同的是,第二次報的書錄中,張曙光的身份從此前的‘著’變為‘編著’,參加編寫的專家名錄寫了上去。”

      不過,2009年張曙光再次落選。據接近中科院評審工作組的一位老干部講,“最后投票階段,張曙光只差一票”。

      “這不簡單是張曙光一個人的學術問題,”相關知情人士認為,張實際上是整個鐵道系統的一個符號。據稱,張曙光第一次被推薦中科院院士候選人時,時任部長劉志軍曾在鐵道部系統內說,集全系統之力,張曙光勢在必得(院士)。

      2007年,張曙光首次候選中科院院士被舉報后,相關部門曾進行調查。一位參與編寫的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他曾接到鐵道部通知,要求書面證明自己沒參加編寫工作。“這怎么行呢,明明參加了要說沒參加,假話總有一天會曝光。”他稱自己不同意作假證明,只好去外地休假,避開調查。

    【關聯】
     
    再爆院士制度問題

      就張曙光兩次參評院士的參評附件材料,2011年3月,中科院院士工作局綜合處相關負責人曾回復新京報記者,未當選院士當年被推薦的附件材料,或銷毀,或退回歸口初選部門,中科院沒有留檔,無從查詢。

      近年來,院士增選工作備受關注,也不斷被質疑。

      新華社9月12日援引上海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沈建華研究員觀點稱,近年來很多案例都說明,目前在我國的院士評選中,出現越來越需要“運作”的情況,甚至由單位出面,組織強大的公關團隊,有強大的財力支持。當選院士的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強、學術成就最突出的,而是那些擁有一定社會地位、能夠調動一定行政資源的人。

      對于張曙光為何會去爭取院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顧海兵日前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說,院士本是代表著中國科技最高水平,但在一些地方,院士不僅成了個人利益,還成了所在單位,甚至是所在地方的利益,因院士“通吃”行政資源和財政資源。

      9月11日,張曙光在法庭上稱“花錢參評院士”次日,中科院學部工作局聲明稱,張曙光2007年、2009年兩次被鐵道部推薦候選院士,在張參選過程中,“我院未曾收到與張‘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

      該聲明同時表示,“在此次有關方面的司法調查中,如查實哪位院士有受賄等違法行為,除其本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外,我院將按照院士章程的規定和程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一位曾參與編寫的專家稱,書的內容并不假,由當時鐵路系統頂尖專家執筆,是鐵道部幾十年的積累,但張曙光沒有參與寫作,“他只是在編寫過程中提過意見”。

    相關文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出爐,風頭為何轉向整治不正之風?

    2023年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發布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知。其公布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共79名,增選向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和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傾斜;向為國防和國家安全作......

    655人|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褚良銀、鄒全明等入選

    經中國工程院第八屆主席團第六次會議審議,中國工程院黨組審定,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確認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55人。四川大學褚良銀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

    共583人|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出爐毛蘭群、顏寧等入選

    經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十次會議審議,中國科學院黨組審定,中國科學院公布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確認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583人。其中,北京師范大學毛蘭群教......

    兩院院士增選啟動!首次發布增選指南,向這些領域傾斜

    5月31日,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共79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總名額為不超過9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79名為落實中央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要求,......

    剛剛!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

    5月31日,2023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中國科學院關于推薦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各位院士:為深入貫徹落實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中國科學院黨組和學部主席團對改進院士遴選機制作出......

    杜絕拉票!2023年院士增選即將啟動還有哪些變化?

    4月23日,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九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主持會議,學部主席團成員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中科院副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高鴻鈞關于近期深化院......

    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哪家強?

    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哪家強?據青塔初步統計,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表現最為出色,分別有13人和11人入選;浙江大學有6人入選,成績同樣十分優異。5人入選的高校及單位有,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

    院士增選同等條件下女科學家優先!

    近日,科技部、全國婦聯、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國家衛健委、國務院國資委、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中國科協、全國總工會、自然科學基金委13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

    快看!最新2021年院士增選第二輪候選人名單公布

    經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產生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235位,現予公布。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按候選人姓名拼音排序)......

    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中哪些高校有效候選人最多?

    4月23日,中國工程院官網正式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本屆共有577位有效候選人入選。根據此前中國工程院的消息,今年院士增選總名額不超過88名。公布有效候選人名單后,6月第一周將舉行第......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