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聲音:讓我們再一次領先于世界!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艾滋病與病毒研究所再次傳來喜訊:該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人SAMHD1蛋白具有調控內源逆轉錄轉座子活性的能力,成功揭示了SAMHD1蛋白在人體內的一大重要細胞學功能。這一重大發現已于九月十二日以在線發表的形式刊登在世界頂尖生物學期刊《Cell》的最新子刊《Cell Reports》上。
人源SAMHD1蛋白(即包含SAM和HD結構域的I型蛋白)由我國著名免疫學家曹雪濤院士在2000年首次在人樹突細胞中發現,并于2009年被認定是人體自身免疫疾病Aicardi-Goutières綜合癥(AGS)相關蛋白。2011年,《Nature》雜志同期發表兩篇文章,證明SAMHD1蛋白是一種全新的病毒抑制因子,標志著病毒學特別是HIV領域又一輪研究熱潮的開始。
但當眾多科學家在擁擠的SAMHD1-HIV領域中尋求突破時,中組部“千人計劃”歸國學者、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艾滋病與病毒研究所所長于曉方教授以其多年科研經驗積累形成的敏銳直覺,站在全新角度提出假設:SAMHD1蛋白很可能也是人體自身逆轉錄轉座子的抑制因子。逆轉錄轉座子被認定是動物體內的一種類病毒元件,占據40%的人體基因組,并與多種生物學現象如腫瘤發生及免疫疾病的發病等息息相關。因此這種對逆轉錄轉座子的抑制能力也極有可能與 SAMHD1相關的人體免疫疾病AGS綜合癥存在內在的聯系。隨后的兩年多里,該團隊證明了SAMHD1蛋白確實可以抑制多種人體逆轉錄轉座子的活性,同時發現這種抑制與SAMHD1抑制逆轉錄病毒(如HIV或SIV)的感染使用的是極為不同的機制。該團隊還發現含有AGS相關突變的SAMHD1蛋白其抑制逆轉錄轉座子的能力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暗示逆轉錄轉座子的活性和免疫疾病AGS之間的確存在聯系。這些現象表明抑制逆轉錄轉座子這一能力非常可能是哺乳動物SAMHD1蛋白參與宿主免疫調控的重要機制之一。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一發現的時效性。作為當前生物學研究的熱點蛋白之一,SAMHD1的相關研究一直在多領域多角度齊頭并進著。實際上,當于曉方教授團隊已經搭建好文章框架,并與國際著名逆轉錄轉座子研究專家H. H. Kazazian, Jr.教授團隊聯系以尋求文章的進一步升華時,該團隊正開始準備檢驗SAMHD1是否抑制逆轉錄轉座子活性。而文章于《Cell Reports》送審的過程中,也陸續傳來國際其它實驗室發現SAMHD1這一內在功能的消息。在競爭如此激烈前提下,于曉方教授團隊歷經了帶有主觀偏向性評審的打擊,依然領先于世界其它實驗室報道SAMHD1調控逆轉錄轉座子能力的這一重大發現。為什么于曉方教授的團隊能夠在這樣緊迫的環境下仍能占領又一個生物學領域的至高點?于教授給出了答案,“基于科研經歷的合理而發散的思維方式、對本學科前沿領域研究的深入理解、嚴謹設計并有效執行實驗方案的整體能力,我們團隊完美的做到了這幾點。這就是讓我們團隊又一次站在世界前沿的成功秘訣。”
領先于世界的發現在其領域必然存在重大意義。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5月23日,該文章第一作者,在讀博士生趙可同學代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受邀站在了世界生物學界最知名的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演講臺上,以口頭匯報的形式第一次向世界宣告了SAMHD1蛋白具有抑制逆轉錄轉座子能力的這一發現。隨后不久,AGS疾病研究的鼻祖級人物Y. J. Crow博士在聽聞此消息后,專門給于曉方教授團隊發信祝賀,并尋求合作的機會。2013年8月末,在收到《Cell Reports》接收函的同時,于曉方團隊又收到了來自《Cell》雜志的賀信:于曉方教授團隊的這一發現將同時收錄在《Cell》雜志同期的“精選” (Select)專欄中,作為本期《Cell》篩選出來的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三篇學術論文之一來做專門的報道。可以說,這一研究成果未經發表就已經獲得了業內同行的廣泛贊同和認可。在可以預見將來,這一發現必將成為SAMHD1研究領域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彭新華教授、江敏副教授團隊發現了混合原子自旋之間的法諾共振干涉效應,提出了全新的磁噪聲抑制技術,成功降低磁噪聲干擾至少2個數量級。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國際學術期......
DNA轉座子是存在于染色體DNA上可自主復制和位移的基本單位,是基因組中一段可移動的DNA序列,可以通過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過程從基因組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對于生命科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
DNA轉座子也稱跳躍基因,可被用作基因工程工具。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張勇和王皓毅研究組開展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DNA轉座子活性篩選,構建了目前最大的活躍DNA轉座子數據集,極大擴展了基于DNA轉......
轉座子(Transposableelements,TEs)是較多生物基因組中主要的組成部分(在玉米中可達到80%以上)。與單堿基變異相比,轉座子序列長、突變速率快,可更快速地產生大效應的突變。轉座子能......
基因組工程可能是醫學的未來,但它依賴于數十億年前在原始細菌中取得的進化進步,而原始細菌是最初的基因編輯大師。科學家們對這些古老的基因編輯系統進行改造,推動它們完成更加復雜的基因編輯任務。然而,要發現新......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基因可以從一種物種轉移到另一種物種,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然而,這類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其機制仍然是未知的。如今,來自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Alejand......
non-LTR逆轉錄轉座子,或LongInterspersedNuclearElements(LINEs),是一類豐富的真核轉座子,通過靶啟動逆轉錄(TPRT)插入基因組。在TPRT過程中,一個目標D......
non-LTR逆轉錄轉座子,或LongInterspersedNuclearElements(LINEs),是一類豐富的真核轉座子,通過靶啟動逆轉錄(TPRT)插入基因組。在TPRT過程中,一個目標D......
近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曉武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這是王曉武團隊在前期白菜泛基因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挖掘白......
幾十年前,科學家預言存在一種奇異的量子效應——泡利阻塞,即如果一團氣體變得足夠冷且足夠致密,它就能隱形。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撰文指出,他們利用激光擠壓并冷卻鋰氣體等,使其密度和溫度變化到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