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家在維也納世界神經醫學大會上提出,人類對待癡呆、帕金森氏癥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戰略應當有所調整,以預防為主代替過去的治療為主。
2013年世界神經醫學大會23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全球化時代的神經醫學”。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約8000名神經醫學領域專家學者與會。
維也納總醫院神經醫學研究所所長奧夫擔任本屆會議主席。他在2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人們患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在60歲以后會明顯增加,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神經系統疾病正越來越成為患者、家人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從某種意義上說,神經系統疾病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奧夫說,神經系統疾病診治、康復等所占用的資源已經占到全部人類醫學資源的4.5%-11%,神經系統疾病造成的死亡在各類疾病死亡中所占比例也達到了約12%。另有專家說,預計到2030年全球癡呆癥患者人數將超過1億,帕金森氏癥患者人數將上升到870萬。
專家們認為,應對這一局面的重點應當是加強預防、早期發現與早期針對性訓練和治療,以減緩疾病的惡化速度。現代醫學研究已經在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發現方面取得進展。雖然目前對許多神經系統疾病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藥物,但早期發現有助于相關醫學研究的開展,也有利于社會提前做好準備。
奧夫說,目前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在世界各地區有所不同,與社會狀況、居民收入水平等條件有一定關系,當今的全球化為醫學工作者開展跨國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可能。
在本次大會上,專家們就各類神經疾病的診療技術與設備、患者的監護與康復、神經醫學領域的道德問題等問題展開交流。大會還舉辦相關展覽,展示各國醫務工作者在神經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會議將于26日結束。
新突破成功恢復了“仿生行走”。圖片來源:《自然·醫學》《自然·醫學》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神經義肢接口的最新突破,其能讓仿生腿完全響應人體神經系統,在臨床試驗中,改善了截肢人士的行走控制,讓他們恢......
6月13日,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下簡稱復旦上醫)納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以下簡稱三方共建托管)五周年之際,復旦上醫舉行以“醫學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主題的研討會。......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精準診斷中心基因檢測及延伸服務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北京泛華國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長沙市芙蓉區晚報大道267號晚報大廈19樓1901室)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4年06月28日......
5月30日,為慶祝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傳播與成果轉化中心共同策劃的《科學未來式》特別直播節目《未來可見》在“科普中國”平臺和抖音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
2024年5月18-19日,由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清華大學、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辦,重慶醫科大學、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芯片分會、重慶市醫學會、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工......
作為波譜學的重要分支,電子自旋的直接表征工具,順磁共振波譜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在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5月25日,我國首臺可用于臨床的科研型7.0T超高場磁共振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正式開機。啟用儀式。湘雅醫院供圖7.0T磁共振因其接近活體解剖組織的超高分辨率成像、代謝成像、多核成像等技術,極大提高了神經......
5月11日,敘事醫學發展研討會暨中國敘事醫學專家共識(2023)發布會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海軍軍醫大學、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浙江省腫瘤醫......
4月17日,由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青海省科技廳主辦,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科技創新與學會服務中心承辦的全省醫學界科研誠信與醫學倫理專題培訓班在青海省科技館開班。全省醫學界專家學者、醫學界科技工作者共55人......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準伯瑞替尼腦膠質瘤的適應癥,這是全球首個批準上市的用于治療腦膠質瘤的小分子靶向藥物。該藥物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主任江濤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