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9-26 09:16 原文鏈接: 熊丙奇:中外合作辦學不能盲目大干快上

      由武漢大學、美國杜克大學和昆山市政府三方合建的昆山杜克大學已獲中國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2014年秋季全球招生計劃正式啟動。正式設立之后的昆山杜克大學將首先招生全球健康、醫學物理學和管理學三個碩士項目。

      這是繼上海紐約大學后,我國引進海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創辦的又一所中外合作辦學學校。與此前其他中外合作辦學不同,這所新創的中外合作辦學學校,以招收碩士作為“起步”,在本科教育階段目前僅推出一個學期的“交換生”計劃——在全球招生100人,國際生和國內學生各50人。杜克大學想通過“謹慎試點”為日后開展本科生教育積累經驗,而不是在學校舉辦初期,就大干快上。

      在筆者看來,這種“謹慎”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表明杜克大學在認真選擇適合其中國辦學的模式。

      首先,舉辦本科教育,相比舉辦研究生教育,由于周期長、課程多,對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有更高的要求——舉辦三個碩士項目,由于規模較少,合作方投入的師資相對較少。這是杜克對本科教育的認識,與國內教育系統對本科教育的認識有些不同。當然,這也與杜克當初在國內高校合作辦學時是從商學院開始有關。商學院只有碩士教育項目,因此,以之前合作為基礎舉辦的中外合作學校,選擇碩士教育作為辦學的開端,也就順理成章。

      其次,在中國內地舉辦合作辦學項目,研究生教育受到的障礙相對較少——客觀而言,相對于本科教育,我國當前研究生招生的培養,學校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也更容易取得突破。此次杜克準備招生的三個碩士專業,基本都屬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在我國內地也剛剛起步。很多學校的專業碩士教育由于缺乏個性,職業化不夠,課程與學術性碩士沒有多大差別而引起社會質疑,杜克完全可以以其舉辦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經驗,在這方面形成辦學的特色。

      以管理學碩士(Master of Management studies)為例,杜克大學要求學生在10個月中學習15門課程,每門課以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為主,主要在于完成學生的職業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團隊意識和職業素養,而不是空談理論。除此之外,學校還給每位學生配備一名職業導師,并建有完備的校友數據庫,學生們在求職時,可以方便地查詢校友求職去向、工作去向,由此向校友咨詢求職事宜,并得到校友不同程度的幫助。這就做到職業教育真正以就業為導向,給學生有價值的教育。可以說,這些教育在國內開展不會存在多大問題,只要校方堅持質量,就可以給國內高校帶來新的專業碩士人才的培養方式。

      再次,關于本科教育(包括招生、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如何在我國內地取得突破,這確實需要探索。目前來看,其他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以本科教育為主,一開張就招收成百上千名學生,由于培養規模大,教育部門對其改革十分“謹慎”,結果是突破并不多。比如,招生都納入集中錄取(要么在提前批,要么在第一批,有的甚至在第二批),高考成績還是重要的錄取依據,學生的選擇權也沒有增加,這些學校對內地教育改革的推動被普遍認為價值有限。而且,由于已經把很多學生招收進來,即使改革發生偏差,學校也會面臨騎虎難下的困境,結果往往是辦學理想向現實利益妥協,很難堅持、走遠。

      杜克大學校方透露,學校希望先小規模地以交換生方式進行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通識教育,以此檢驗這些教育在中國內地的反應,也讓杜克大學的教授們有一個觀察中國教育、體驗中國教育的過程。為讓這一計劃順利開展,杜克在校內成立了一個“中國事宜教授委員會”,專門負責討論有關在中國內地辦學的事宜。按照杜克大學的設想,如果小規模試點成功,學校在五年之后將招收本科生,全面啟動本科生教育。雖然辦學速度很慢,甚至被有的輿論稱為“龜速”,但是延續了杜克大學一貫的謹慎辦學風格。

      這是中外合作辦學選擇的又一種模式。希望有更多的不同模式在未來的引進海外優質資源內地辦學中出現。如同教育部在批文中期望該校“通過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實用型人才,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提供寶貴經驗”,筆者一直呼吁,引進海外優質資源內地辦學,要走出單一模式困境,這既包括要在中外合作模式之外探索學校直接辦分校模式,也包括對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多元嘗試。只有辦學多元化,才能滿足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而實現教育多元化,正是教育改革的目標所在。

    相關文章

    如何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研討會舉行

    9月19日,由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辦的2023“科學思想匯”科學嘉年華研討活動在全國科普日主會場北京首鋼園舉行。本次研討活動是“科學思想匯”年度重點活動,主題為“如何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

    八部門再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行業頭雁將迎新機遇

    統籌推動教育和產業協調發展,創新搭建產教融合平臺載體,接續推進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完善落實組合式激勵賦能政策體系,將產教融合進一步引向深入。近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

    呼吁改革高校評價機制,安徽大學黨委書記這么說

    5月25日,“中國教育在線”微信公眾號刊發了安徽大學黨委書記蔡敬民的專訪稿件。該專訪是在第58·59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蔡敬民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對話,就高校如何支撐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交流活動舉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教育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及黨的二十大對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部署,推動教師教育在新時代的新發展,近日,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交流活動在江西上饒舉行。教育部黨組......

    兩會進行時:政府工作報告、兩會提案里的職業教育風向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介紹中,回顧了2022年工作,指明了2023年政府工作任務。其中,總理肯定了過去五年職業教育領域取得......

    以高質量教育現代化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深刻論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高校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刻把握中國教育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

    華東師范大學戴立益:呼吁建立國家級教育局長培訓中心

    中新網上海2月23日電(記者陳靜)教育問題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當下,教育數字化和高質量發展成為談論最多的議題。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2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將要舉行的全國兩會上,他將......

    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論壇在津舉辦

    2月16日-18日,由中國—東盟中心和天津大學共同舉辦的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論壇在天津大學舉辦。在論壇的榮譽學銜授予儀式中,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授予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周浩黎、馬來西亞駐華大使拉惹·......

    校園難禁ChatGPT,教育改革“窗口期”到了嗎?

    “從AI到ChatGPT,一次又一次的信息技術革命,可以說已經把教育逼到了墻角。教育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如果我們的教育還是圍繞著考試、升學這個唯一目標,那必然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再‘減負’也沒......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規范》的通知

    標  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規范》的通知發文機關:教育部辦公廳發文字號:教科信廳函〔2023〕5號來  源:教育部網站主題分類:科技、教育......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