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健康“小貼士”狂轟亂炸地包圍中。比如,一天應該喝8杯水;睡覺之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超重會折壽等等。但其實,并非所有的健康建議都有扎實的科學根據來支撐。《新科學家》網站近日為我們破除了我們耳熟能詳且奉為圭臬的6大健康“迷信”。
一天要喝8杯水
水是生命之源,對于人來說,水是僅次于氧氣的重要物質。在成人體內,60%的質量是水。兒童體內水的比重更大,可達近80%。如果一個人不吃飯,僅依靠自己體內貯存的營養物質或消耗自體組織,可以活上一個月。但是如果不喝水,連一周時間也很難度過,足可見水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正因如此,很多人把水看成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寶貝,不少健康指南都號召大家每天喝8杯水,每杯8盎司。這個所謂的“8×8原則”(總量大約為1.9升)幾乎是人們最熟稔的健康指南了。按照這一標準,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每天飲水不夠,但其實,這一說法并沒有科學依據。
沒有人知道“每天喝八杯水”這一建議的最初來源。有些人認為是瓶裝水工業為了促銷而向人們灌輸的觀念,但在過去幾十年里,很多醫生和健康組織也推波助瀾,號召大家“每天飲用8杯水”,使得這一觀念深入人心。
幾年前,美國新罕布什爾州達特茅斯醫學院的漢斯·瓦爾廷博士突發奇想,打算調查一下這個流行說法的出處。他運用計算機檢索系統,查找了所有發表在正規科學雜志上的相關論文,沒有發現任何數據支持這個“8×8”的說法。
這一說法或許可以追溯到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于194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當時,該報告指出,正常成人每攝取1卡路里食物需要消耗1毫升水,據此推斷,每位成年男性每天大約需要飲用2.5升水,而女性則應飲用2升水。
隨后,198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營養研究專家芭芭拉·羅爾斯出版了一本名為《饑渴》的書,他認為,身處溫帶氣候的人如果不進行激烈鍛煉的話,這一數量基本上是合適的。而且,每天飲用8杯8盎司杯子裝的水,總共就是1.9升水。從此,這個“8×8”原則似乎就成了美國人心目中的“健康圣經”。
然而,大多數人并沒有認識到,我們也會從食物中獲得很多水,NRC當時的報告也強調了這一點。食物不僅包含水而且會被化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更多的水。因此,如果你沒有揮汗如雨,你每天只需大約1升水。英國健康部門推薦,正常成人每天應飲用大約1.2升水。
另外,我們也并非只能飲用純水。瓦爾廷說,我們所飲用的任何類型的液體,包括茶和咖啡,都能為我們提供水分。
然而,“每天飲用八杯水”這一迷信認為,含咖啡因的食物并不包含在內,因為它們是利尿劑,會刺激身體丟失更多的水分。但是,這并不正確。2000 年,科學家們對健康成年人進行了一項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無論它們是否是從富含咖啡因的食物那兒獲取水分,都沒有產生小便增多的情況。
又有人認為,純水比其他飲料好,但這一說法也值得商榷。關鍵在于,如果你很健康,每天飲用足夠多的茶、牛奶、果汁等,都可以為你的身體提供充足的水分。
這個迷信的最后一方面是,我們需要強迫自己飲水,因為到我們覺得口渴時,我們的身體已經脫水很嚴重了。然而,真實情況并非如此。大約30年前,羅爾斯就已經證明,在身體感覺到體液丟失之前很久,我們就感覺到渴了。身體會讓血液中的濃度增加約2%,促使我們想喝水,但此時,身體并沒有脫水,直到血液濃度增加5%以上,我們才會認識到身體已經脫水。
因此,放過并相信你的身體吧,如果你不想喝水的話,不要強迫自己豪飲,這也很危險。而且,當你口渴的時候,喝你喜歡的飲料就好,無論是水還是果汁、咖啡等,都能為你提供你需要的水分。
糖分會使兒童過于興奮
“糖果興奮”常被用來形容食用或飲用大量含糖食物或飲料后,短時間內出現的亢奮癥狀,對兒童的影響最為明顯。但是,這兩個詞都并非科學術語,在相關研究中,研究人員一般表述為“糖攝入對行為的影響”或者“糖與兒童亢奮行為的關系”。
20世紀70年代,有一些橫斷面研究傾向于表明,糖攝入與兒童的行為有關,引發了人們對飲食與行為關系的強烈關注。有研究者記錄了28個4到7歲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兒童1周內的飲食,同時觀察他們的行為,得出的結論是,這些孩子攝入的糖越多,就表現出越多的亢奮行為。
但這個實驗一直都被質疑,除了實驗記錄中對孩子的表現都是描述性的、沒有量化指標等之外,最關鍵的一點是,橫斷面研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證明因果關系,也就是說,這項研究不能說明究竟是患有ADHD的孩子對含糖高的食物更偏愛,還是食物里含糖多造成了他們的亢奮。
不過,糖分會讓兒童更加興奮這一點似乎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很明顯。我們經常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給小孩子一包糖,然后,就會看到孩子們無比興奮。
眾所周知,兒童吃糖太多會引起諸如齲齒、肥胖等問題,但一碼歸一碼,盡管很多父母會發現這一點很難讓人相信,但它的確是事實,那就是:糖分不會讓孩子過于興奮。
1996年,有科學家對12份參加者不知情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當時,沒有一個人知道哪個孩子吃了糖,哪個孩子吃的是安慰劑,結果,科學家們也沒有發現能夠支持“糖分會讓孩子過于興奮”這一觀念的證據。即使對那些罹患ADHD的孩子或者父母認為其對糖分敏感的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實際上,其中有一個研究得出結論說,糖分效應只是父母的想象。父母和其5到7歲的“糖敏感”孩子被分成兩組。一組的父母被告知,他們的孩子被喂食了大劑量的糖分;而另一組的父母則認為他們的孩子服用的是安慰劑。實際上,所有的孩子食用的都是不含糖的食物。但是,當父母觀察到他們的孩子在食用食物后的玩耍狀態時,那些認為孩子食用了糖分的父母更可能將其行為歸為過度興奮(《變態兒童心理學雜志》第22期第501頁)。
正如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所總結的:“沒有客觀證據表明糖顯著地改變兒童的行為和認知表現。為了試圖控制孩子的行為而限制他們的糖攝入量是不合適的。如果孩子出現了行為問題,重要的是確認究竟是什么原因,并尋求既有的和嚴格建立起來的干預措施來治療。”
話雖如此,但糖分確實會采用一種令人吃驚的方式影響孩子的大腦。在一項研究中,英國斯望西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本頓發現,在飲用了含有葡萄糖的飲料后,9到11歲的學齡兒童在記憶力測試中更能集中精力完成任務獲得高分(《生物心理學》雜志第78期第242頁。),這與過度興奮相反,過度興奮的一個特征是注意力無法集中。
但是,該研究也強調,不要經常給孩子飲用含糖飲料,上述表現促進作用可能無法持續很久。不含糖的飲食能幫助身體維持穩定的葡萄糖供應給大腦,讓大腦的表現更好。
,
我們的身體能夠而且應該被“排毒”
我們生活在一個有毒的世界里。當你瀏覽報紙,讀到這段文字時,你也正在吸入鉛。你的下一頓午餐中可能包含各種各樣的有毒物質,從天然的毒物到殺蟲劑以及污染物等在內,不一而足。結果,人體成為一個各種疑似化學品名正言順的“垃圾桶”。美國最新公布的《人體暴露于環境化學物質》報告發現,美國人的血液和尿中,不良物質,包括重金屬、二惡英、鄰苯二甲酸增塑劑的濃度都令人揪心。
情況如此可怕,那么,我們可以做什么呢?普遍的觀點認為,我們需要給身體“排毒”來祛除身體內的這些有毒物質。而且,各種各樣的排毒建議也不絕于耳。但是,這些排毒計劃有用嗎?而且,排毒對我們來說真的很好嗎?
答案并不樂觀。首先,在我們的肝臟、腎臟以及消化系統的幫助下,我們的身體其實一直都在排毒,我們所攝入的大多數有毒化學物質在幾小時后都會被分解、排除。
然而,要想將身體內的某些物質祛除干凈,可能需要幾周、數月甚至多年的時間,尤其是那些溶脂性的化學物質,比如二惡英和鄰苯二甲酸增塑劑等。如果我們的身體剔除他們需要的時間比我們攝入他們消耗的時間要長,那么,這些有毒物質就會在我們的身體內慢慢累積。
很多排毒計劃都建議我們在一段時間內僅僅進食流質食物,不要進食固體食物,但是,這種方法對于降低那些經年累月聚集在我們身體內的化學物質的濃度沒有任何影響。英國倫敦布魯內耳大學的毒物學家安德烈亞斯·科騰卡姆普表示:“有些化學物質,當我們不再接觸它們時,仍然需要6到10年時間才能祛除累積在我們脂肪細胞內的數量的一半。而且,這樣也做不到,因為,不可能有零接觸。”
另外,禁食或節食也會讓溶脂性化學物質進入血液中而不是將其從身體內清除。一項研究發現,在人們短期快速減重后,其血液中有機氯和農藥的濃度會快速增加25%到50%(《肥胖手術》雜志第16期第1145頁)。動物研究也表明,這種辦法也會增加肌肉和大腦等身體組織內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這些化學物質對肌肉和大腦的傷害比對脂肪的傷害更大。
加拿大渥太華CHEO研究所的環境健康研究專家瑪格麗特·西爾斯表示,禁食或者節食有可能適得其反。她說:“這些化學物質就像內分泌干擾物,讓人喜憂參半。內分泌干擾物是一種很矛盾的物質,它會影響身體的能量水平和食欲,因此,會潛在地幫助人們減重。”而且,這種方法也無法保證從脂肪中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就一定會離開身體,有些化學物質會“殺個回馬槍“,再次被身體存儲起來。
當然,也有些化學物質會很快被我們的身體清除干凈,比如鄰苯二甲酸鹽,短期禁食就可以讓其濃度降低。然而,我們現在還不清楚,這是否確實對身體有好處。科騰卡姆普表示,只要你又開始進食,其濃度又會回到原來的程度。
有鑒于此,西爾斯推薦人們應該遵循她所謂的“終生排毒”計劃,這主要包括飲食盡可能健康;在家中和工作場合盡量避免遭受化學物質的傷害。但是,科騰卡姆普認為,即使做到這一點也不一定有幫助。“僅僅通過減少暴露這樣的行為才會起作用。個人盡量避免傷害策略簡直就像滄海一粟一樣微不足道。”
人們容易做到的一點就是盡可能少接觸尼古丁和酒精等化學物質。也有一種方式可以加速身體內很多溶脂性有毒化學物質的排除,而且,也有科學證據來支持,那就是產奶。盡管對于女人來說,不生孩子也能誘發哺乳期,甚至男性也有可能哺乳,但總的來說,這個產奶的排毒辦法不太可能流行起來。
抗氧化劑能讓人長壽
有一點似乎顯而易見。那就是,就像我們的細胞會將我們吃的食物代謝掉一樣,我們的細胞也會產生名為自由基的“害群之馬”分子,這些分子會在我們的身體內肆虐,傷害我們的身體。在我們的一生中,這些自由基造成的破壞會慢慢累積而且可能導致各種各樣的退行性疾病。
然而,幸運的是,很多化學物質可以作為能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劑使用。而且,進食富含抗氧化劑的蔬菜似乎也能減少我們罹患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大口大口吞服那些包裹了抗氧化劑的藥劑一定也會讓我們延緩這些疾病,是嗎?
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很多科學家就開始持有這一觀點。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化學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驅者之一萊納斯·卡爾·鮑林在沒有很多科學證據支持的情況下,就積極推薦人們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片劑,工業人士也順水推舟,因此,一個全新的產業——保健品產業應運而生并勃興起來。
隨后,在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開始對一些最流行的營養補充劑,包括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C進行嚴格的實驗。一個又一個實驗發現,盡管在試管中,這些物質作為抗氧化劑確實起作用,但是,大量服用這些物質卻并不能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
相反,有些研究表明,它們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2007年,有科學家對總共有23萬人參與的大約70個實驗進行了梳理,得出結論說,抗氧化劑不僅不能增加我們的壽命,而且,補充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A片劑實際上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傷害。
為什么呢?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巴里·哈利維爾表示,或許因為高濃度的自由基會告訴細胞,應該同仇敵愾地調動起其內含的抗氧化防護來抵抗自由基的侵襲。他認為這些內在的防護比我們從食物中獲得的抗氧化劑更有效。因此,通過服用這些補充劑,我們可能會使身體內最好的防護機制失效而用次一等的防護機制來替代,這實際上是得不償失。
如果這一點是正確的,那么,食用蔬菜給身體帶來的好處可能與抗氧化劑無關。一種看法認為,蔬菜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們有點毒性,一點毒性會激活我們身體內對抗疾病的保護機制。
盡管如此,關于抗氧化劑能給身體帶來好處的各種說法甚囂塵上,似乎沒有人能摒棄“抗氧化劑對我們的身體有益”這一想法。
超重一點會縮短壽命
毋庸諱言,嚴重超重對健康不利。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40會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心臟病以及某些癌癥的風險,而且,上述每項疾病都會讓人死亡的風險增加29%。注意,這可不是一個健康迷信。
但是,科學家們最近對涉及到300萬參與者的大約100份研究進行的梳理和回顧表明,超重一點遠非通向死亡的單程車票,相反,超重一點似乎還是抵擋死神的“利器”。這項回顧性研究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凱瑟琳·弗勒格爾領導,該研究今年年初報告稱,“超重一點”——也就是身體指數介于25到29之間,似乎對身體有保護作用,與身體指數介于18.5到25之間的“正常”人相比,其死亡風險下降了6%。然而,身體指數超過35的人,死亡風險更高。
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為什么超重一點會對身體產生積極影響。或許身體多存儲幾磅肉有助于人對抗疾病或者感染;或許超重一點的人更有可能接受醫生們的健康建議;或許那些被認為體重“正常”的人是因為重大疾病才導致現在的體重。
但無論什么原因,弗勒格爾說,她的發現并非為我們大吃大喝、胡吃海塞開“綠燈”。超重一點的人或許更容易罹患影響我們生命質量的疾病。
我們應該像穴居人一樣生活和進食
我們身體進化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我們每天靠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吃薯片和冰淇淋。我們身體進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四處走動獵殺野味、采集蔬菜和水果等等。因此,有一條與健康有關的“迷信”就不脛而走:如果我們像我們的祖先那樣生活和進食,我們就會更加健康。
這個“進化不一致假說”首先由素有“南哈佛”之稱的美國埃默里大學的醫學專家波義德·伊頓和人類學家梅爾文·康納于1985年提出。他們認為,盡管在長達5萬年漫長的進化史中,我們的基因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自從大約1萬年前,農業出現之后,我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巨變,而且,這一切發生得如此迅速,我們的身體還沒有為此做好準備,這就是為什么糖尿病、心臟病以及癌癥越來越普遍的原因。如果我們增加鍛煉并且像(原始社會)依靠狩獵和采集生活的人那樣進食,我們就會更健康、更快樂、更有型。
最近幾年,基于這一理念的“石器時代”飲食法十分流行。這一理念提倡,人們應該進食野味、魚類、蔬菜、水果和堅果;避免進食谷類、奶類、豆類、油類、精煉糖分以及鹽分等。有些方面,比如多多進行體育鍛煉、盡量少進食經過精細處理的谷類和糖分等,與科學家們最新提供的證據相符。但其他方面,比如摒棄谷類、豆類以及奶類食物等,與科學研究并不相符。而且,上述理念的基礎原則都是錯誤的。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瑪爾尼·祖克表示,首先,在大約5萬年前,存在著一些進化的“甜蜜地帶”這一點就是錯誤的。他也出版了一本書,揭露 “石器時代飲食”的真相。他說,我們的祖先也并非那么完美地適應他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我們現在業已適應了我們的農耕飲食。例如,有些人擁有能消化谷類食物中淀粉的基因的多余副本;消化牛奶—乳糖耐受能力也已經在幾個不同的人種中獨立進化完成。
另一個批評是,對于我們的祖先究竟吃什么,我們并不那么確定。盡管他們確實不像我們今天吃得如此豐富,動物植物等等,包羅萬象;而且,因為選擇育種,我們現在吃的植物和動物與我們的祖先吃的也有些不同了,所以,也難以進行比較。最后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并不清楚,那些依靠狩獵和采集生活的祖先是否真的比我們更健康(《柳葉刀》雜志第381期第1211頁)。
盡管“不一致假設”最初的那些擁泵們現在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但是,在鐵一般的事實和最新的研究證據面前,他們也對上述觀念進行了修正。例如,伊頓和康納現在就將低脂奶產品和全麥食物加入了其推薦食譜中。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佳 記者 高雨桐)日前,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羅景山教授團隊聯合西班牙巴斯克大學Federico Calle-Vallejo(費......
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5月31日表示,該機構化學系研究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研究論文,闡述了一種利用水分解生成活性氧殺死癌細胞的新方法。研究組在實驗中注意到,癌細胞膜氧化時,會產生細胞焦亡過程。細胞焦亡......
作為制藥公司研發或質檢人員的您,是否面臨以下困擾:您是否想獲得樣品的多晶型轉變信息?您是否需要測定藥物的純度或者熔融行為?您想知道水分是如何改變您最終產品的性能嗎?您需要測定您的化合物的分解行為嗎?如......
一項針對老鼠的研究表明,服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補充劑可能刺激腫瘤內血管的形成,從而導致肺癌變大和擴散。一位研究人員強調,患有癌癥的人不應該在飲食中避免這些抗氧化劑,但通過補充劑攝入超過所需的......
青藏高原巨大的抬升地形可接收大量太陽輻射,形成獨特的熱力干擾源,對區域大氣循環和亞洲季風進程產生重要影響。青藏高原熱力作用主要通過地表和大氣之間能量和水分的交換過程實現。然而,青藏高原極端嚴酷的自然環......
一項研究表明,保持充足水分的成年人似乎更加健康,患心臟病和肺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更低,且比那些體內水分不足的人壽命更長。相關研究1月2日發表于《電子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利用30年來收集的11255名成年......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科研團隊研究發現國際上現行的最新氣候模式過高預估了未來亞非季風區的夏季降水和總徑流量的增......
目前普遍表明人為升高CO2(eCO2)水平提高了熱帶森林的碳封存率,并導致木本覆蓋率上升。2022年5月6日,Science雜志在線發表了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WilliamD.Gosling等人合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大家對于食品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是導致食品腐敗變質的重要因素。據了解,控制微生物生長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1.“熱殺菌”方式,但......
葉片中的水分調節對植物的健康至關重要,影響其生長和產量、易感性和抗旱性。葉子表面是植物中對水分管理最積極的地方。康奈爾大學(CornellUniversity)研究人員開發的一項突破性技術利用納米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