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展開了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訪問,緊接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系列會議并訪問文萊、泰國、越南。中國國家領導人同時訪問東盟諸國,凸顯出中國在經濟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決心。
“國際合作正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戰略選擇,其中能源領域的合作不容忽視,建立多方面、多層次的國際合作機制可以更有效地保障中國的能源利益。”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樊瑛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合作模式趨于多元化 力度尚顯不足
中國能源報: 中國目前參與國際能源合作的情況如何?
樊瑛: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合作中的多邊和區域合作,與全球和區域層次的國際能源組織或多或少都有合作關系。
首先,在多邊和區域合作方面,中國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能源工作組、東盟與中日韓(10+3)能源合作、國際能源論壇組委會、世界能源大會的正式成員,是能源憲章的觀察員,與國際能源署保持著密切關系。
另外,中國目前還有一些次區域合作進入實質階段,如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它是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開展的國際合作,成員包括中、柬、老、緬、泰、越六國,中國主要以云南省為合作的實際參與方。
在雙邊合作方面,中國不僅與美國、日本、歐盟等能源消費強國建立了能源對話與合作機制,還加強了與中亞各國、委內瑞拉的雙邊合作。
同時,在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環保、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領域也加強對話與合作。每年英國都會投資2500萬英鎊和中國共同參與智能電網、碳捕獲、儲存技術的研發,并與殼牌公司聯合開發四川頁巖氣資源。
中國能源報:在參與這些合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樊瑛: 中國參與國際能源合作的程度還比較低,主要是一般性合作和對話性合作,參與具有法律效力的實質性國際能源合作組織還不多。
中國在亞太地區以內的國際組織中如亞太經合組織、東盟和上海合作組織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在亞太區域內由于缺乏法律合作框架,相關各方爭奪有爭議的油氣資源,在區域外,為獲取穩定的外部能源供應,美、日、中、韓等主要經濟體之間也互相競爭。
總的說來,中國多邊能源合作的經驗尚顯不足,目前多停留在能源貿易、直接投資與能源相關的項目等一些簡單的形式上,建立本地區的能源市場、共同石油戰略儲備等深層次的合作尚未正式啟動。
堅守基本點 合理定位
中國能源報:能源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在資源背后,往往是國家利益之間的相互博弈。“中國能源威脅論”、領土紛爭等問題惡化了中國實施海外能源戰略的外部環境,也影響了中國與有關國家和企業間能源合作的正常開展。中國在今后的能源合作中如何合理定位?
樊瑛: 在當前的世界能源結構格局下,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幾乎都因能源問題卷入到新的全球權力分配格局中。
但是,在國際能源合作中,有效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是中國進行國際能源合作戰略定位的基本點。在全球層面上,中國應以完善全球性國際制度的基本規則為著眼點,積極主動倡議或主導國際機制的制定,提高議程創設能力,成為全球規則的參與者與主要制定者。
在區域層面上,中國應進一步體現有所作為的積極態勢,著眼于構建區域全面合作的制度框架。例如今年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中,習近平主席倡導建立能源俱樂部的設想,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中,李克強總理在共識中重申落實2002年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以及啟動“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的共識,都是中國平等、分享、共贏的能源定位思想。
在雙邊合作上,目前中國已經與世界上30多個國家建立了雙邊能源合作機制,與全球層面、區域層面的合作相比,雙邊能源合作機制的推行相對容易,中國應基于雙贏的原則,擴大與其他國家的能源合作,分散能源合作過程中的不利因素。
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的策略選擇
中國能源報:構建區域內長期穩定的能源合作關系,在國際能源合作中如何進行策略選擇?
樊瑛: 中國參與國際能源合作,在策略上應該選擇多層次的國際能源合作對象、多渠道的國際能源合作形式、多領域的國際能源合作內容。
中國能源報:中國的能源合作對象如何多層次化?
樊瑛: 中國的國際能源合作對象應該既包括各國政府,也包括超國家組織、政府間組織、跨國非政府組織,還包括跨國公司。要與世界上的能源消費大國,如美國、日本增加溝通和對話,在競爭同時加強合作,減少或避免摩擦;要加強與國際性的石油輸出和消費組織的交流和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能源論壇、聯合國會議等;在國際能源市場上,利用大型跨國公司作為國際能源合作的中介,提高對資源的獲取能力。
中國能源報:國內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研究機構等主體如何通過國際能源合作形式、國際能源合作內容加強國際能源合作?
樊瑛: 中國政府應通過國際能源貿易、國際協議合作、國際投資合作等多種渠道展開國際能源合作。除了能源貿易、投資方式外,國際能源協議合作應是國際能源合作的重點內容,涉及能源技術貿易、能源服務貿易,能源勘探、開采、新能源技術開發、環保與科技等內容。中國可以通過采用礦費稅收制協議、產品分成協議、風險服務、聯合經營等模式,參與國際能源協議合作。
在探索油氣領域的勘探、開發合作和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企業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例如中海油同緬甸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簽署開發緬甸三個區塊油氣的產品分成合同,中石油在哈薩克斯坦的五個油田開發項目協議和兩個勘探項目合同,中石油長城鉆探公司利用中國技術和資金幫助肯尼亞建設地熱井,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太陽能利用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合作的重點。
除了官方的合作機制外,中國還應通過民間與學術界的國際交流與對話,把中國與各國的能源互利合作關系不斷推向新高度。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石海平)5月23日,2023世界氫能技術大會開幕式在廣東省佛山市舉行。“氫能交通是國家對氫能支持力度最大的領域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理事長歐......
據英國《自然·能源》雜志近日發表的最新研究,一組國際聯合團隊報告成功制造了鈣鈦礦/硅雙層單片電池。在室外條件下,雙面串聯太陽能電池實現超出任何商用硅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這也是首次通過實驗清晰證明了雙面......
近日,在能源基金會的支持下,中國民促會在京召開減緩與適應—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交流會,共話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的發展方向和未來機遇。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高級項目主任荊卉在致辭時指出,社會組織參與氣候治理......
據首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27日消息,至一季度末,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超過50%,達到50.5%,標志著電力行業“雙碳”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截至3月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26.2億千瓦,位......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結合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新能源基地建設,盡快落地一批光熱發電項目。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千瓦......
4月12日,國新辦就“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舉辦新聞發布會。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會上表示,要始終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為最重要的使命任務,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確保國內原......
4月2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共同協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正式迎來閉幕。在昨日的主論壇上,比......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組織召開“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能源利用效率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結題評審會在廣州舉行。據悉,廣東省經濟和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探索科學......
歐盟“A-LEAF”項目團隊在最新一期《能源與環境科學》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研制出了一款“人造樹葉”系統,能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可持續燃料,創下10%的太陽能—燃料轉化效率新紀錄......
市場商機山東能源研究院于2020年正式成立,由山東省、中科院、青島市三方以青島能源所為依托單位,在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青島)基礎上共同籌建。研究院聚焦新能源與先進儲能、新生物、新材料領域,開展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