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0-21 10:28 原文鏈接: 中國科學報:讓舌尖上的中國更安全更營養

      金秋時節,伴隨著收獲的喜悅,第33個“世界糧食日”悄然而至。

      今年“世界糧食日”關注的焦點是“發展可持續糧食系統,保障糧食安全和營養”。在當下糧食安全引發全社會關注的大背景下,有兩組數據格外值得關注:

      一組數據是,2013年中國糧食產量接近5.9億噸,人均糧食產量達430公斤。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報告預計,今年中國糧食總產量有望實現“十連增”,產量邁過6億噸大關。而在世界主要產糧國中,只有美國、印度曾經實現過“五連增”。

      另外一組數據是,我國18歲以上居民超重率達30.6%,肥胖率達12%;18歲以下居民肥胖人群達1.2億。同時,在今年8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大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透露,我國超過70%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用鹽和食用油的攝入量都大大超標,每天蔬菜、水果攝入量不足的人群比例超過50%。

      兩組數據,一喜一憂,卻又緊密相連。

      糧食產量有望實現“十連增”,反映出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協同創新下,國人已從溫飽不足順利邁向總體小康,或者說已找到了應對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用占世界約9%的耕地、6.5%的淡水資源,成功地解決了世界近21%人口的溫飽問題,這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一種驕傲。

      而肥胖人群上億,意味著我們在吃得飽的同時,忽視了健康飲食、科學合理膳食問題。食用鹽和食用油攝入量超標,蔬菜、水果攝入量不足更是證明了這一點。中國人有足夠的糧食,卻不知道如何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吃得安全。不均衡的飲食結構,造成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有益營養成分攝入不足等“隱性營養不良”現象日益普遍。

      “民以食為天”。然而,在已解決溫飽的當下,對于國人而言,如何從追求吃得好變為吃得安全健康營養,仍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這里,有兩個現象尤為值得關注。

      營養發展不平衡問題。一方面,營養過剩引發的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人數不斷增多,并向低齡人群蔓延。另一方面,在未能解決溫飽的近3600萬農村貧困人群中,由于宏量營養素攝入不足,貧血、營養不良發病率仍然較高。

      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地溝油、三聚氰胺、染色饅頭、塑化劑……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的“點擊率”一直居高不下,事件頻發且嚴重,讓部分人感覺陷入“吃無可吃”的困境。面對種種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舌尖上的美味似乎僅留存在《舌尖上的中國》影像中。

      未來10年,我國將進入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預期目標也將加快實現。如何充分有力地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各類食品均衡供應,讓公眾吃得科學、健康,加快從“溫飽中國”到“營養中國”的轉身,都需要有關部門乃至全社會多加思考。

      打造“營養中國”,解決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勢在必行。面對食品安全的嚴峻形勢,我們需要的是共同營造一個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有科學合理的標準限制,嚴格高壓的法律約束,自覺的良心生產,健康安全的消費選擇。如此,方有安全可期!

      打造“營養中國”,構建膳食營養改善體系刻不容緩。有效保障的食物供給是全面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是文明生活的重要標志。營養改善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和幸福指數。為此,應把膳食營養改善工作納入公共衛生范圍。倡導綠色加工,改變糧油過度精細加工工藝。扶持發展大豆食品蛋白、膳食纖維等一批新興食品產業,構建食物與營養發展創新戰略聯盟,集中力量研究開發,向市場提供更多的優質安全方便健康食品,促進營養改善和膳食結構調整。

      打造“營養中國”,普及食物與營養的科學知識不容忽視。應通過政府主導和倡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引導居民平衡膳食、合理營養、適量運動;開展公眾喜聞樂見的宣講活動,編發通俗易懂的圖片、“明白紙”、科普手冊,提高全民營養健康意識和健康生活方式。

      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人們的健康依賴健康食品體系”。而當下,通過改善營養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促進國民生活質量提升,正成為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新內涵。因此,讓國民既能“吃得飽”,又能“吃得好”,建立健康、營養的飲食結構,保障國民的營養安全,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年前,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向全世界發出追問:“誰來養活中國?”面對布朗之問,以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為代表的我國育種專家用科技創新有力地給出了答案。

      20年后的今天,如果有人要問,“誰來營養中國?”我們同樣有理由回答,依靠科技支撐,中國已經能夠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

    相關文章

    “安全神器”真的安全嗎?當前兒童智能手表使用現狀調研

    近年來,兒童智能手表已成為不少學生眼中的潮流必備單品。中國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兒童智能手表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當前我國5歲至12歲的兒童數量約為1.7億,大......

    生態環境部印發《壓水堆核動力廠安全分析報告格式和內容第六章(試行)》

    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規范壓水堆核動力廠安全分析報告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安全分析報告的編寫質量,我司按章節組織開展了《壓水堆核動力廠安全分析報告格式和內容》的編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壓水堆核動力廠安全分......

    藥品安全鞏固提升行動化妝品領域工作座談會召開

    10月9日,藥品安全鞏固提升行動化妝品領域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北京、山西、上海、江蘇、安徽、河南、湖南、廣東、重慶、貴州、陜西、甘肅等12個省(市)藥監局負責同志進行了經驗交流。國家藥監局黨組成員、......

    《化妝品安全評估資料提交指南》問答

    一、為何要制定《化妝品安全評估資料提交指南》?為貫徹落實《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優化化妝品安全評估管理若干措施的公告》(2024年第50號)要求,推進化妝品安全評估制度有序實施,強化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

    通過自動化滴定確保食用油質量

    EasyPlus滴定儀在中國測試實驗室中實現嚴格且可重現的安全評估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點關注和投資領域是減少對進口小麥、大米和玉米的依賴。小國的農業生產可能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但相比之下,大國可能會在質......

    報告現場速遞:深化專業交流,驅動技術創新

    在第十三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國際論壇的開幕式之后,一場知識的盛宴隨即展開,多位行業頂尖專家傾情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洞見,為與會者帶來了思想啟迪。與此同時,多個精心策劃的主......

    慶祝第十四個“世界海員日”主題活動成功舉辦

    6月25日,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大連海事大學在遼寧大連聯合舉辦主題活動慶祝第十四個“世界海員日”。“世界海員日”由國際海事組織于2010年正式設立,旨在提高公眾對船員工作的認知和認可,同時呼吁各國政府、......

    前OpenAI首席科學家成立新公司側重AI安全

    6月20日,OpenAI前首席科學家蘇茨克維(IlyaSutskever)在社交平臺發文稱,自己創立了一家新公司——“安全超級智能”(SafeSuperIntelligence,SSI)。值得注意的是......

    市監局發布首批《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清單》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為貫徹落實《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市場監管總局令第60號),督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以下簡稱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指導......

    中國工程院“極端情形下我國糧食供應鏈安全保障戰略研究”咨詢項目驗收會在京召開

    2024年5月8日,由鄧秀新院士主持的“極端情形下我國糧食供應鏈安全保障戰略研究”咨詢項目驗收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會議由康紹忠院士主持,驗收組由劉旭、康紹忠、李天來院士及相關業務和財務專家共7人組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