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近日舉辦的“首屆黃金大米”品嘗大會,引發了民眾對轉基因新一輪的關注。“黃金大米”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吃的食品中有多少是轉基因的?轉基因技術到底“轉”的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我國發放7種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黃金大米”尚處實驗研究階段,豆腐、豆漿不含轉基因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擁軍介紹,10月19日轉基因大米品嘗會使用的“黃金大米”是張啟發院士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產品,是將β—類胡蘿卜素合成酶基因轉入常規水稻生產出來的,外觀呈金黃色。
林擁軍說,富含β—類胡蘿卜素的“黃金大米”在人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能有效減輕或消除維生素A缺乏癥。“黃金大米”目前尚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
專家表示,我國共批準發放7種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分別是耐儲存番茄、抗蟲棉花、改變花色矮牽牛、抗病辣椒、抗病毒木瓜、轉植酸酶玉米和抗蟲水稻。但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只有抗蟲棉和抗病毒木瓜。此外,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農產品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5種,其中轉基因大豆數量最多。
有人說,進口的轉基因大豆除了榨油還加工豆腐、豆漿,專家回應說,進口轉基因大豆是高油大豆,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較低,適合榨油而不適合做豆腐,市場銷售的豆腐、豆漿等豆制品是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制作的。
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不少人質疑其大鼠實驗,為何不進行人體實驗?
“大鼠的3個月就相當于人1/8的生命周期,2年時間則相當于人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云波說,每種轉基因食品上市前,科學家們都對大鼠進行了高劑量、多代數的長期喂養實驗。科學發展至今,研究出了一系列世界公認的實驗模型、模擬實驗、動物實驗,完全可以代替人體實驗,各國食品安全和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中均沒有用人進行實驗的要求。
采訪中數位專家均表示,全球已大規模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17年,至今未發生一起被證實的食用安全問題。
是育種技術的延伸,食用轉基因食品不會改變人的基因組成
那么,什么是轉基因?
“轉基因育種技術是育種技術的延伸。”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解釋說,雜交育種是在自然狀態下實現的基因轉移和重新組合,一次轉移成千上萬個基因;轉基因育種則是把決定某個品種特定遺傳屬性的目標基因標記并篩選出來,通過一定的技術轉移到另一個品種中,只轉移一個或數個特定基因,更為準確、高效。
“人們爭論的轉基因,其實是三個概念,即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生物、轉基因食品。” 黃大昉解釋說,比如,科學家把微生物體內的抗蟲基因轉到普通棉花中,棉花就獲得了抗蟲性。
對于目前應用較多的抗蟲轉基因作物,有人疑惑,為何蟲子吃了會死,人吃了沒事?專家解釋,我國大規模種植的抗蟲棉轉入了殺蟲蛋白基因Bt,這種Bt蛋白是一種高度專一的殺蟲蛋白,只針對鱗翅目害蟲,人類和其他生物腸道細胞沒有該蛋白的結合位點,因此是安全的。
還有人擔心,轉基因食品會“三代遺傳”?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徐海濱解釋,所有食品都含有基因的組成成分,即核酸,主要是脫氧核糖核酸(DNA)。脫氧核糖核酸進入人體后,會在消化道降解成小分子物質,成為我們身體的營養和能量來源,因此不會改變我們的基因組成,也不會因為長期食用而出現問題。我們長期食入大量外源基因,并沒有改變我們人類或其他生物的基因,才有了現在的生物多樣性。
59個國家和地區批準轉基因作物進口用于食品、飼料或種植,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1.7億公頃
羅云波說,關于法國教授用轉基因玉米喂食大鼠產生腫瘤的實驗,歐洲食品安全局已否定了其研究結論。
還有一種說法,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未得到確認,歐盟實行“零容忍”。專家表示,事實上,歐洲是轉基因產品進口和食用較多的地區。1998年,歐盟批準了轉基因玉米、油菜、大豆、土豆等在歐洲種植和上市,除了極少數是作飼料或工業用途,絕大部分都是用作食品。2012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5個國家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1989年瑞士政府批準的第一個轉牛凝乳酶基因的轉基因微生物生產的奶酪,距今已有24年的歷史。
徐海濱介紹說,歐盟曾對超過50個轉基因安全項目進行風險評估,并在2000年和2010年的歐盟委員會報告中得出結論:沒有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會對環境和食品及飼料安全造成比傳統作物更高的風險;由于采用了更精確的技術和受到更嚴格的監管,轉基因作物可能比傳統作物和食品更安全。
日本也連續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第三大大豆進口國。據統計,2010年日本進口了1434.3萬噸美國玉米、234.7萬噸美國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品種。
從國際上看,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發布的2012年年度報告,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由1996年的170萬公頃發展到2012年的1.7億公頃,17年間增長了100倍。截至2012年底,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批準轉基因作物進口用于食品、飼料或種植。其中,已有28個國家批準了25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
通過將蜘蛛和海葵毒液中的毒素注入昆蟲的雄性生殖系統,殺死與它們交配的雌性,可以控制傳播疾病和破壞作物的昆蟲。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的SamuelBeach和MaciejMaselko開發了一種“有毒雄......
11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友華研究組完成的研究在《農業科學學報》(英文)(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JIA)2024年12期正式發表。該研......
一種轉基因香蕉首次獲準在農場種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監管機構已經批準了一種經過改造的卡文迪許香蕉,它可以抵抗一種已蔓延到全球許多國家的毀滅性真菌疾病。近日,澳大利亞基因技術監管辦公室頒發了許可證,允許......
發表在最新一期《柳葉刀》雜志的新研究揭示了首個轉基因豬心移植患者的致死原因。該手術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將轉基因豬心移植到人類患者體內,標志著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57歲的大衛·貝內特在美國馬里蘭大學醫......
2月18日,農業農村部網站發布《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鼓勵農業轉基因生物原始創新和規范生物材料轉移轉讓轉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強調,鼓勵原始創新,支持高水平研究。支持從事新基因、新性狀......
4日,從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舜豐生物)獲悉,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用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下發全國首個植物基因編輯安全證書,該證書由舜豐生物獲得。基因編輯是世界生物育種......
據澳新食品標準局(FSANZ)消息,2023年1月25日,澳新食品標準局發布227-23號通知,其中A1266號申請,申請將來自轉基因里氏木霉的木聚糖酶(xylanase)作為加工助劑。據通知,該木聚......
岡比亞按蚊可以攜帶瘧疾病原蟲。圖片來源:RealityImages/Shutterstock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對攜帶瘧疾病原蟲的蚊子進行基因改造,可以減緩其體內瘧疾寄生蟲的發育,也可以縮......
利用轉基因豬唾液腺生物反應器合成hNGF蛋白示意圖。研究團隊供圖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吳珍芳團隊在轉基因豬生物反應器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利......
7月12日,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成功將轉基因豬心臟移植到兩名靠生命維持設備延續生命的病人體內。這兩人在移植手術前被宣布腦死亡,在術前、術中和術后一直使用呼吸機并進行透析。直到去年,異種移植,即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