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00余項中藥ZL轉化率僅1%、新技術的開發遇到盲目跟風、中藥“有毒”風波令我國數千年傳統藥文化頻頻受傷……近日在漢舉行的中國中藥協會新技術推介會上,來自國內的70余家中藥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負責人,共同分享新技術在中藥企業運用成果,力倡用臨床數據事實,為傳統中藥證 “實力”。
難題
二次研發少PKZL轉化低
“目前中成藥仿制現象非常嚴重,我國上市的中成藥已經有9000多種,完全滿足市場的需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司長董潤生稱,盡管幾年前就出臺規定提高仿制藥的技術門檻,要求保證與被仿制藥的藥效一致,但是這一點很難做到,并且仿制藥擾亂藥品市場。
董潤生認為,企業現在做的應該是對中藥進行二次開發,但是國內的企業沒有進行透徹的研究,而是死抱著“傳承大于創新”不放,“二次科研是對傳統工藝的改進,并非是拋棄原有工藝。”
由于中藥成分非常復雜,不能把中藥的每一個成分用標準體現出來,單純依靠一個標準來控制一個中藥產品的質量不現實,目前沒有十分完全可控的質量標準,這是中藥面臨的現狀。董潤生介紹,2007年制定的實行標準已經取消,明年可能將出臺新的規定,但是指標不是萬能的,并且政策滯后于實踐,“目前采取綜合措施來保證產品的質量。新技術、新儀器就是質量的有效控制手段。”
“我國的中藥ZL突破2000個,真正轉化運用的可能還不足1%。”中藥新技術專委會主任委員濮存海認為,中藥行業以往的知識產權保護起步晚、重視不夠,不少均被國外無償利用。中藥生產行業處在發展機遇期,但產業自身目前面臨巨大的挑戰,需要加大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尊重傳統中藥基礎上,結合現代中藥的特點,把現代最新科學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帶入中藥產業的全過程中,才能真正做到既符合民族特色,又能夠與現代化和國際化接軌。
難題
技術創新PK盲目跟風
中國中藥協會秘書長王桂華介紹,去年在我國中藥企業中,單品銷售額完成億元以上的達350多個品種,超10億元的也有10多個,這與新技術的推廣與運用密不可分。我國藥企申請的中藥ZL達到2000多個,涉及千家以上的藥企,但常年來這些ZL的轉化率特別低,大多都處于休眠狀態。其中,符合對特定疾病有特殊療效等條件的國家中藥一級保護品種僅10余個。
“我們有一款采用膜分離技術的產品投入和產出比1:10。”南京中科藥業質量部總監錢一帆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款產品僅去年銷售額就達2.6億。 “傳統藥品普遍‘傻大笨’,產量低,采用新技術改良,能將粗放的生產加工變得更加精細化,質量可控,并且藥品食用方便,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
“投資新技術存在風險,但是行業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去嘗試。”錢一帆介紹,前兩年西洋參非常風行,公司將西洋參作為重點產品開發,采用納米超細粉碎的技術,把西洋參加工制成茶飲,但產品卻嚴重滯銷,浪費大量人力物力。
湖北福人藥業科研部負責人鄒鵬程也認為,創新不能盲目貪大,畢竟研發風險由公司自己承擔,因此要運行某個項目之前要做充分的市場調研,如果中途出現問題,則考慮中止項目。
難題
“有毒”風波PK建統一標準
近來,檳榔、首烏等傳統藥用植物頻遭“有毒”質疑,更有老牌的諸如同仁堂、六味地黃丸、云南白藥、漢森四磨湯等藥企及產品頻被卷入重金屬超標的爭議風波。對此,王桂華坦言,我國中藥管理相對粗放、原材料源頭控制難度較大等現實問題確實存在,即便中藥在我國有數千年歷史,但僅憑這一點不足以說服人們安心使用。
“中藥運用講究相生相克,‘有毒’不能以偏概全。”參會的一家國內經營30余年的老牌藥企質檢部負責人認為,傳統中藥在臨床評價方面確實存在不少缺失,但“有毒”往往被放大炒作,對此,主管部門應盡早統一并建立相關標準。
在今年舉行的中藥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王笑頻公開表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今年有望完成第一批中藥ISO標準的公布。
尖板眼
藥渣制成可燃氣體根除藥企“心病”
中藥制劑中重金屬控制技術的新進展、藥品人性化包裝設計及應用、中藥新技術在保健食品行業的應用……昨日的研討會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的等10余位國內一線科研人員做了主題報告,首發了一系列中藥新技術運用的科研成果,備受參會企業的關注。
其中,山東大學博導、國家863計劃項目專家董玉平發布的“中藥渣清潔與能源化利用工藝”報告,可謂說到了每個藥企負責人的心坎上。該報告指出,目前我國中藥企業超2000家,中藥渣年排放3000多萬噸,占固廢資源11%。
據介紹,中藥渣即便經常規處理后,含水量往往仍保持在70%以上,儲存堆放往往難聞、易腐,不僅是較大的污染源,還因藥性殘留易回流利用而產生危害,藥企處理起來費時費力,是行業的一塊心病。
四川的一家藥企負責人介紹,由于企業的三七藥渣每天都在產生,對于廢渣的處理一直是公司的心病,“之前都是進行深埋處理,后來都無地可埋了”。他們先后與農戶合作將其當作肥料,聯系飼料廠將其作為動物飼料,甚至還將其作燃料燃燒,但都無功而返。
中藥渣既是污染,也是資源。董玉平指出,由于中藥渣絕大多數是植物的根、莖、葉,碳含量、熱值高,與劣質煤相當,通過團隊所研發的高溫熱解技術,轉化成可燃氣體后,可運用到藥廠工業蒸汽的需求,滿足企業生產,該項技術目前已通過藥企測試,已十分成熟。
中藥新技術專委會濮存海教授告訴記者,對于一家藥企來說,使用該設備可連續使用15年,5年可收回成本,“該項技術國家相關部門經考證后,正準備大力推廣。”
新突破
鄂藥企嘗鮮茶油果綠色提取技術
此次研討會,不少湖北本土藥企業也紛紛分享創新成果,由湖北融谷藥業有限公司實施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將運用到茶油果中的藥性物質提取中,這也是將該項技術運用到中藥生產中的首個國內制藥企業。
茶油果不僅是4大木本油料之一,更是重要的中藥植物,蘊含的生理活性炭、維生素E具備提高免疫功能等多種藥用價值。
茶油果一般采用壓榨法榨取食用油,其中熱壓榨工藝生產過程中要用到添加劑,因而產生對人體有害物質,如某茶油“苯并芘超標”事件。
該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融谷醫藥目前運用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真正做到油茶果的綠色提取,在給使用者人體帶來安全的同時,也令企業更加受益。同時,還將充分利用油茶果營養成分,開發保健、美容護膚等諸多衍生產品,前景十分可觀。
該企業在紅安有茶油果種植基地,目前已簽約光谷生物城,將于本月入駐。
整個中藥行業都應更好、更積極地利用新技術,拿出臨床實證,才能打消大眾對“毒藥”的疑慮,確立中藥的科學地位。
近日,"高校1.31億科研經費成果轉化率為0"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7月2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審計廳廳長羅海山在自治區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作了《關于2022年度自治......
長期以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備受詬病。今天下午,武漢市在全國率先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局,力爭5年內在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占比達80%,著力打通在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
記者楊舒從13日召開的全國海洋科技創新大會上獲悉,國家海洋局與科學技術部日前聯合發布了《全國科技興海規劃(2016-2020年)》。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科技興海長效機......
近日,佐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者們發明了一項新技術,可以近乎于100%的轉化率對特定熱固性碳纖維復合材料進行循環處理。該技術通過將材料浸泡于醇類溶劑之中,以溶解在其結構中起到約束作用并對碳纖維進行塑形的環......
■科技專論對科技成果產出及其轉化效果進行監測,以客觀評價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將為宏觀科技管理提供決策依據。但媒體上常常提及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卻不是一個好的評價指標,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采用“科技成果......
碳納米管太陽能電池轉化率提高到3%曾十年未有突破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突破了碳納米管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近10年來無法提升的困局,將其轉化效率從1%提高到了3%以上,讓一度沉寂的碳納米管太陽能電......
我國2000余項中藥ZL轉化率僅1%、新技術的開發遇到盲目跟風、中藥“有毒”風波令我國數千年傳統藥文化頻頻受傷……近日在漢舉行的中國中藥協會新技術推介會上,來自國內的70余家中藥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
我國2000余項中藥ZL轉化率僅1%、新技術的開發遇到盲目跟風、中藥“有毒”風波令我國數千年傳統藥文化頻頻受傷……近日在漢舉行的中國中藥協會新技術推介會上,來自國內的70余家中藥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
前,中科院山西煤化所508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均四甲苯催化轉化制備高辛烷值汽油餾分的催化劑和工藝,均四甲苯轉化率100%。現催化劑已穩定運轉超過2000小時。該技術為解決甲醇制汽油(MTG)過程均四甲苯固......
歐美“雙反”的沖擊,讓光伏企業把目光更多瞄準中國內需市場,城鎮化建設正在成為助推前進的一股東風。近日,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等10多個部委正在編制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