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趨化性是指細菌可以感應環境中的化學梯度(例如某些物質的濃度),并通過控制鞭毛等運動器官的運動,實現對這些化合物的靠近或者遠離的行為。細菌趨化性能夠幫助它們自己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獲得有限的營養并在生態系統中占據有利生境。目前有研究表明,趨化性在細菌致病、生物膜、以及共生體(比如根瘤)形成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甲基趨化受體蛋白(MCP)是細菌趨化過程中感知外界化學信號的關鍵分子,MCP與其它趨化相關蛋白分子相互作用,導致部分趨化相關蛋白磷酸化水平變化,實現對鞭毛運動的控制。
模式生物大腸桿菌,由于生境相對比較簡單,基因組中僅含有 5個MCP。芳環類污染物在環境中廣泛存在,很多微生物都可以利用這類化合物進行生長。同時,很多細菌(比如假單胞菌等)對這類化合物都具有趨化性。但是,這些環境微生物中參與趨化信號感應和信號傳導的系統遠比大腸桿菌復雜,比如,惡臭假單胞菌KT2440菌株基因組中含有27個MCP蛋白;丁香假單胞菌水稻致病變種strain 1_6菌株基因組中含有93個MCP蛋白。環境微生物中這些MCP的研究難度很大,因此微生物對這類污染物的感應機制還沒有得到闡明。到目前為止,除很少一部分MCP被發現與芳環類化合物的趨化相關外,多數MCP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依然未知。
睪丸酮叢毛單胞菌基因組中含有20個 MCP蛋白,該菌是從處理化工廢水的污水處理廠污泥中分離獲得。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劉雙江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該細菌對4-氯硝基苯、3-羥基苯甲酸,4-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香草酸、香草醛、龍膽酸、苯酚等化合物具有趨化性,經過多年的努力,對睪丸酮叢毛單胞菌 20個MCP進行系統敲除,構建了不具有趨化能力的CNB-1D20突變株;同時,通過逐個回補MCP的手段,系統鑒定了每一個MCP蛋白在感應不同芳環類化合物過程中的作用;進一步對甲基趨化受體蛋白MCP2201與不同化合物結合能力研究發現,MCP2201不能與芳環類化合物結合,而是與三羧酸循環(TCA)中間產物結合。該項工作發現了一類全新的細菌趨化途徑,即細菌可以通過感知TCA循環中間化合物實現對芳香類化合物的趨化(見示意圖)。該項研究還通過在CNB-1D20突變株表達一個來源于假單胞菌的MCP分子,重新賦予了CNB-1D20突變株對芳環類化合物的趨化能力。這些研究結果暗示,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環境微生物一旦獲得降解某些污染物的能力,就有可能利用原有的一些趨化途徑,產生對這類化合物的趨化性。
該課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線發表在微生物學雜志Molecular Microbiology上。
細菌可以通過感知TCA循環中間化合物實現對芳香類化合物的趨化
炎癥性腸病(IBD)的病因很復雜,其中宿主遺傳學、腸道微生物組、屏障功能障礙和免疫過度激活加快了疾病的發展。IBD患者在疾病發作或癥狀發作前腸道通透性升高,粘膜相關細菌數量增加,微生物群組成改變。這些......
近年來,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為腫瘤細菌療法的深度優化帶來新的契機。基于合成生物學手段,科學家們能夠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或細胞而非傳統的化學小分子或生物制劑,作為新型疾病治療方法的開發基礎。人工設計......
福建師范大學研究員付新苗團隊發現了熱休克能極大增強氨基糖苷抗生素對多種革蘭氏陰性病原細菌(包括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多重耐藥克雷伯菌和鮑曼不動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以及臨床分離的耐藥大腸桿菌等)的......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當涉及到抵御入侵者時,細菌的運作方式與人類細胞極為相似,它們擁有開啟和關閉免疫途徑所需的相同核心分子機制。他們還揭示了這種共享的古老分子機......
1月1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余研究團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RobertLandick團隊與浙江大學馮鈺團隊合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題為S......
1月1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余研究團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RobertLandick團隊與浙江大學馮鈺團隊合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題為S......
意志力可能是把人從沙發上拽起來鍛煉的關鍵,細菌則可能為此“推了一把”。近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中的微生物可能是導致鍛煉欲望差異的關鍵。美國科研人員集中研究了特定的微生物分子,這些分子能刺......
合成生物學使細菌工程能夠安全地向腫瘤輸送有效載荷,從而進行抗癌治療。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臨床前評估流程,用于表征肺癌模型中的細菌療法。新研究將細菌療法與當前的肺癌靶向療法相結合,可提高治療效果,而不......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高貝樂團隊在細菌趨化系統與鞭毛的共進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PLOSGenetics)。大分子復合體的進化是一個基本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高貝樂團隊以具有足夠進化深度和生態多樣性的彎曲菌門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六大信號轉導系統在該門不同分支的進化過程及復雜度構建的方式,解析了細菌的信號網絡從簡單演變為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