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生胡國雄、向春雷博士和劉恩德博士在對鼠尾草屬(Salvia L.)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確認了一種近年來在昆明附近有迅速蔓延趨勢的外來鼠尾草——椴葉鼠尾草(Salvia tiliifolia Vahl)。該種鼠尾草此前在我國曾被報道為賓鼠尾草或杜氏鼠尾草(Salvia dugesii Fernald)。
椴葉鼠尾草是一種原產中美洲的雜草,已入侵到墨西哥、美國、埃塞俄比亞、南非和澳大利亞等地,并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人員詳細調查了椴葉鼠尾草在中國的分布,并推斷該種可能于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花卉引種首先進入昆明,然后迅速向昆明周邊地區擴散,目前最遠已分布到四川省米易縣;此外,還首次證實了國外廣泛采用的“澳大利亞雜草評估系統(Australian Weed Risk Assessment)” 對評估中國外來物種入侵性的有效性,并利用該系統對椴葉鼠尾草在中國的入侵風險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該種是一個具有高入侵風險的物種。雖然該種目前在我國的分布區尚局限在云南和四川,且還未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然而,鑒于其較高的結實率和高效的傳播方式,建議我國環保、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引起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該物種繼續蔓延。
外來入侵植物是指自然或人類活動等無意或有意傳播、引入到非原產地的植物,通過適應、歸化,自身建立可繁殖種群,進而影響侵入地生物多樣性,使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并造成經濟影響或損失。入侵生物已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巨大的生態和經濟損失。在美國,入侵物種被認為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第二大殺手——僅次于生物棲息地的破壞,并對美國造成每年3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據學者初步估算,外來入侵物種每年給中國帶來的經濟損失達15億美元左右。
相關研究結果已在Weed Research上在線發表。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KSCX2-EW-J-24,KSCX2-EW-Z-1)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1110103911)等項目的資助。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員王瑞龍團隊在外來入侵植物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生物炭》(Biochar)。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Kunth)是我國重大外來入侵......
據媒體報道,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三審稿近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針對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危害,草案三審稿明確規定,從境外引進的野生動物物種不得違法放生、丟棄,確需將其放生至野外環境的,......
今年初冬,因為發生在武漢的一則新聞,被稱為“生態殺手”的加拿大一枝黃花火速“出圈”。當下又正趕上它的花期,所以格外惹眼。隨即,全國各地陸續開始“通緝”這株外表修長、頂端如稻穗般的黃花,一經發現便要“殺......
入侵植物通常在入侵地范圍內占據廣泛的棲息地,面臨的氣候條件和生物壓力等顯著不同。大地理尺度環境中的異質性可以促進入侵植物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地理,同時也可能促進植物入侵后期的快速進化。研究入侵植物生長、繁......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生胡國雄、向春雷博士和劉恩德博士在對鼠尾草屬(SalviaL.)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確認了一種近年來在昆明附近有迅速蔓延趨勢的外來鼠尾草——椴葉鼠尾草(Salviati......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生胡國雄、向春雷博士和劉恩德博士在對鼠尾草屬(SalviaL.)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確認了一種近年來在昆明附近有迅速蔓延趨勢的外來鼠尾草——椴葉鼠尾草(Salviati......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生胡國雄、向春雷博士和劉恩德博士在對鼠尾草屬(SalviaL.)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確認了一種近年來在昆明附近有迅速蔓延趨勢的外來鼠尾草——椴葉鼠尾草(Salviati......
43種外來植物入侵,造成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下降、濕地生態環境退化——中科院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日前發布的報告,再次敲響洞庭湖濕地生態保護警鐘。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承擔著行洪調蓄、生態保......
紫莖澤蘭的花序傳統的普適基因型假說認為,外來入侵植物比本地植物具有高的可塑性,因此能夠入侵多種生境,并使其在與本地植物的競爭中占優勢。然而,關于可塑性與入侵性的關系,目前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也有很多......
入侵植物在入侵地逃逸了與其協同進化的專食性昆蟲。與此同時,入侵植物會與入侵地的植物和廣食性昆蟲建立新的互作關系。這可能導致入侵地種群在同時應對競爭脅迫和昆蟲取食時采取與原產地種群不同的策略。傳統的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