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發展避災、減災農作物種植模式,每年可挽回因災損害糧食100億200億斤。10日在南昌召開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年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茂松說。..
“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發展避災、減災農作物種植模式,每年可挽回因災損害糧食100億—200億斤。”10日在南昌召開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年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茂松說。
李茂松指出,糧食生產面臨的重大自然災害呈進一步加重趨勢,科技部于2012年啟動“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篩選耐抗災農作物品種。
關于發布《吉林省科技專家庫管理辦法》的通知各市(州)科技局,長白山管委會教育科技局,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管委會科技局,各縣(市)科技管理部門,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規范吉林省科技專家庫管......
近日,國際頂刊《自然》雜志發表了百度在生物計算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并以“加速預覽”(AcceleratedArticlePreview,AAP)形式快速發表。這“待遇”與當初DeepMind提出Al......
六月,是夢想騰飛的季節,是考場征戰的日子;2023年6月8日,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測試裝備分會積極響應中國科協、科技部號召,組織開展2023年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測試裝備分會第二屆“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
近日,由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與華南理工大學哲學與科技高等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七屆哲學與科技高層學術論壇在曲阜師范大學日照校區舉行,論壇以“當代科技詮釋學與科技前沿的哲學問題”為主題,旨在對當代......
近日,中國老科協舉辦“高擎精神火炬助力自立自強”老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報告會。中國老科協副會長孫建國宣讀了2023年度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獎的獎勵決定,授予王輝等10名同志中國老科協獎“突出貢獻獎”......
作者:曹玉濤(洛陽師范學院副院長、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技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人們日常吃的小米,又名谷子,是起源于我國黃河流域最早被馴化和栽培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國干旱貧瘠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豐收的谷子。中國農科院供圖數十年來,通過育種家的不懈努力,谷子產量逐漸提高,但和水稻、小......
近日,2023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啟動式在安徽合肥舉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周冠華在活動周上表示,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將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校作為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策源地,近年來不斷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在服......
24日,在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3年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是從近兩年已結案的100余件植物新品種保護糾紛案件中,綜合考慮案例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