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1-19 10:22 原文鏈接: 路甬祥:科研單位要充分尊重個體創新思維

      “對比國內科研現狀,無論是科研環境,還是科研人員個體,這都是一個巨大的反差!”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近日舉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前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路甬祥從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分子結構的故事談到其對國內科學研究的啟示時如是感慨。

      今年是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即《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論文發表60周年,這項發現與相對論、量子論、地球板塊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一同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其發現者沃森和克里克的科研經歷充滿了傳奇:他們并非生物化學或生物物理領域的資深專家,而他們開始從事DNA分子結構研究也僅一年半的時間。然而,時隔9年,他們因這項發現便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他們也被生命科學界譽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科學家。

      值得國內科技界借鑒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對認定目標的鍥而不舍精神,以及他們所在研究單位對創新思維的充分尊重。

      路甬祥說,那年沃森23歲,是肯德魯教授的博士后;克里克35歲,是佩魯茨的博士研究生。但兩人都不相信蛋白質是遺傳載體,而相信DNA是遺傳物質,認為解讀DNA的分子結構是關鍵,并有強烈的興趣。可喜的是,卡文迪什實驗室和他們的導師尊重并支持了他們的選擇,為他們開展研究、獲得成功提供了前提條件。

      另一方面,沃森和克里克不怕經費短缺,不怕資歷淺薄,滿懷自信和激情,鍥而不舍、緊密合作、勇于探索、不怕失敗、求真唯實。

      然而,路甬祥說,當下有些單位存在講究論資排輩、迷信“權威”的陋習,有些導師習慣于指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乃至研究選題,不尊重、不支持青年人的興趣,不重視青年人的創新思維和自主選題;相應地,國內也有一部分青年人缺乏自信,樂享其成,盲目服從導師安排,不敢于、不勤于、不善于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碰到困難和挫折便畏縮不前、繞道而行、見異思遷。

      “這就是反差!”路甬祥說。他還因此呼吁,“我們應下決心轉變教育觀念,并切實采取改革舉措,從注重知識灌輸轉變為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儀器和方法的能力、實驗觀察和分析綜合的能力、開展交流合作的能力。”

      此外,沃森和克里克帶給后輩的另一點重要啟示在于,“學科交叉融合,交流合作是孕育前沿突破的沃土和環境。”路甬祥說,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量子力學的發展迅速,生命物質的分子結構和遺傳的分子機制研究也進入了關鍵時期,一大批化學家、物理學家參與生命科學研究,不僅帶來了新的科學思想,對生命科學實驗技術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和推動——分子生物學正是物理、化學、儀器學、計算科學與生物學交叉融合的產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在我國的大學還是科研院所內,學科間分隔、人才和知識結構單一、信息不能共享、交流合作困難等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制約了創新潛力的發揮。路甬祥為此呼吁:“我們應從體制機制、考核評價依據和方法上切實進行改革。”

    相關文章

    大科學設備“沿途下蛋”,59項轉化交易82.2億元

    記者在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合肥主會場采訪時了解到,隨著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正加速催生應用成果。作為“雙創周”系列活動之一,合肥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

    青年科學基金,“小火花”點燃“大夢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有個宏大的夢想。他希望,通過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等)發電來轉化二氧化碳、制備合成燃料,實現“燃料合成—燃燒—碳排放—燃料合成”的碳元素循環利用,......

    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在南京舉辦

    當科學遇見藝術,會有什么樣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溫度?遠古生命“動起來”會不會讓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從龍到鳥”國風科學繪畫......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在廣州南沙動工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24日在廣州南沙正式動工。該會址以“千帆競渡、科技遠航”為設計理念,計劃于2025年建成投用。當日,大灣區科學論壇戰略咨詢委員會也在南沙成立。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位于南沙明珠灣......

    AlphaFold、細胞組織機制及嗜睡研究獲頒生命科學突破獎

    9月23日,“2023年科學突破獎”獲獎名單揭曉。有著科學界“第一巨獎”“科學界的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Prize),主要獎勵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數學領域的頂尖研究人員,......

    2023年科學突破獎:1575萬美元重獎AlphaFold及量子等領域

    據科學突破獎官網報道,當地時間9月22日,2023年“科學突破獎”在美國舊金山公布,以表彰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學成就的科學家,深度學習預測蛋白質結構、量子信息、嗜睡癥的發病機理......

    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在南京舉辦

    當科學遇見藝術,會有什么樣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溫度?遠古生命“動起來”會不會讓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從龍到鳥”國風科學繪畫......

    美國阿爾茨海默病論文造假?《科學》:或將耗時數年驗證

    被稱為“腦海中橡皮擦”的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發病機理不清且無法治愈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美國《科學》雜志近期發布調查報道指出,阿爾茨海默病領域一篇16年前的重要奠基性研究論文涉嫌造假,威脅到主流理論“β淀......

    楊衛:中國開放科學路上有兩大考驗、三道門檻、四條途徑

    “開放性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之一。當前開放科學運動已達成全球共識,全球開放科學治理需要中國加入。”8月24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楊衛應邀出席第十七屆中國科技期......

    最新《科學》研究開辟哺乳動物染色體編輯新領域

     染色體連接小鼠“小竹”課題組供圖8月26日,《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李偉研究員與周琪研究員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