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這37個字的表述不僅受到科技界的關注,也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討論。
院士制度改革為什么會受到如此關注?科技工作者對院士制度改革又有哪些建議和期待?
公眾關注度何以居高不下
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其他內容相比,院士制度改革的篇幅并不長,但受到的關注卻明顯更多。
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系講師胡樂樂是文科教學領域的研究者。按照目前我國的院士制度,他基本不可能成為院士,但他一直在關注院士制度的改革。“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科技的最高學術稱號,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所產生的影響會跨出科技領域,延伸到整個學術界。因此,院士制度的改革與整個學術界都有關系。”胡樂樂說。
胡樂樂坦言,目前學術界普遍有一種浮躁的風氣,跑項目、使用經費不合理等問題并不鮮見,他希望通過院士制度改革帶動整個學術界風氣的好轉。有胡樂樂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數。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家對院士制度改革的關注已經遠遠超出這一制度本身,甚至超出科技領域,變成對整個學術界的期待——以院士制度改革為切入點,帶動整個學術界更健康、更好地發展。
制度改革事關學術風氣
“關于遴選制度,我認為只保留院士推薦一個渠道就夠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忠和說,院士是一種榮譽稱號,“如果部委、地方、單位、學會都可以推薦,就難免摻雜利益因素,帶來行政干預,也存在重復浪費的問題。我覺得是金子總會發光,優秀人才不會被埋沒。畢竟,能否當選最終還得由院士們投票產生。當然,這需要改變‘3名或3名以上院士才能推薦’的規定,或許可規定每個院士都能推薦1-2名候選人。需要多名院士推薦的要求,必然導致一些人去‘聯絡’,這樣弄得大家都很有壓力。”
周忠和認為,遴選制度還應該保證被推薦人在增選的過程中,處于絕對被動狀態,“也就是說直到被選上為止,當事人是不知道的”。
“事實上目前都是被推薦人提供材料,他自己都知道了,還怎么絕對被動?”周忠和介紹,在美國、歐洲等國家的院士選舉中,他們一般會聯系被推薦人的同行,請他提供相關材料,保密并保證材料的準確性。”周忠和自己就是這樣被選上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也曾遇到過歐洲某國科學院請他提供一位同行的材料。
對于院士遴選制度,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指出,當前有兩個“瘟疫”,首先是公關,這種現象在選舉過程中普遍存在,導致不想公關的也“被迫”加入,否則就會吃虧。在秦伯益看來,花樣繁多的公關,折射出候選人對學術名利的急切態度;另一個“瘟疫” 就是惡意投訴。這些都是需要在改革中解決的問題。
“院士是一個學術共同體,遴選制度、學科布局、年齡比例,這些都需要院士們討論決定。”周忠和說,“但退休制度就不是院士能決定的了。”
說到退休,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秦伯益。早在2002年秦伯益就在《光明日報》撰文直言“院士不是花瓶”,他清晰地看到,一方面,院士被人當作花瓶,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院士樂于當花瓶。因此他在2004年寫信堅決要求退休并獲得特批。
但秦伯益仍然是一位院士。他認為,院士是終身榮譽,是對過去工作成績的認可,諸如勞動模范、戰斗英雄等稱號都是榮譽性的。很多接受采訪的院士都表達了這個觀點,退休是指離開工作崗位,院士是學術稱號和終身榮譽,榮譽怎么退休呢?
然而,終身榮譽并不等于終身工作,他所在單位的崗位不是終身的。“如果院士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弱了,的確應該退出本單位的科研崗位。”秦伯益認為。
回歸“榮譽”才是改革根本
“榮譽應該堅持,但榮譽絕不是特殊化。”有院士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同行肯定和公眾認可,知識分子也是如此。
秦伯益說:“授予一個人‘院士’學術稱號,不僅是對他成績的認可,更是黨和政府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一種體現。同時,大部分院士都堪稱學術道德的楷模,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引領示范的作用。因此,院士稱號作為最高學術稱號和一種終身榮譽,本身并沒有問題,這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
“但這種榮譽不該和利益掛鉤。”秦伯益坦言,在現實生活中,這個“榮譽稱號”確實出現了偏差。這也是院士常常成為輿論焦點的主要原因。我國不少省份規定,院士在組建實驗室、申請科研經費等方面享受優先權;在生活補助、醫療保健等方面甚至可以享受副省級待遇等。
“改革關鍵在去利益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如果院士只是學術頭銜、學術榮譽,不與學術利益掛鉤,年齡和終身制其實不是什么問題。只要學者符合當選的條件,什么時候當選都可以,因為當選之后,他仍然和其他學者一樣平等競爭進行學術研究,沒有學術特權;同時,終身榮譽也沒有問題,因為這就是榮譽而已。”
讓院士稱號回歸“榮譽”,這不僅僅是院士的事。
很多人認為院士參加國家科技政策制定、項目評審比較多,個別院士會借此占有太多科技資源。其實,院士們參加這些活動并不是問題,要在這些活動中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制度保障。事實上,科技界也一直在呼吁,減少對科技發展和科研立項中的行政干預,實施同行評議的評價機制。有院士指出:“要用制度防止學術腐敗,比如在評審過程中實行回避制度、保密制度等。”
而說起院士為何被抬得這樣高,院士們也是一肚子委屈:“國家對院士的‘特殊’待遇只有一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財政部在2008年10月發了一個文件,從2009年1月1日起,將兩院院士津貼由每人每月20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1000 元,執行至今。”有些單位百萬元年薪招聘院士、有些部門和地方在評審與評估中加入“院士權重”……這些“被附加的”的利益,就不是院士們能夠控制的了,對此院士們也很無奈,“讓院士稱號回歸學術、回歸榮譽,還需要全社會以平常心看待院士”。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勝利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歷史偉業——學習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實......
9月2日,召開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服貿會”)。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帶動了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引領了服務經濟蓬勃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
8月27日,詹天佑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換屆暨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芳致賀信,向會議召開表示熱烈祝......
......
7月22日晚間,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英雄航天員、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400余名北京市中小學生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齊聚中國科技館,共同參加由中國科技館聯合中國......
民政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全國科技領域社會組織超過4萬家,其中民政部登記全國性社會組織236家、國際科技組織17家。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度,各類全國性科技學術社團開展學術研討7000余次,舉辦展覽5......
7月10日,由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國科協指導,中國科技館和中國石化主辦的“一滴油的奇妙旅行”互動科普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中國科協、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石化、中國科技館、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等有關方面同志出席開......
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2)》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已達5071種,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科技期刊體現著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科技強國建設離不開一流科技期刊的......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單位和6個地方、為期2年的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拉開序幕。可以認為,以此為標志,本輪改革從以“破”為主的......
本報記者杜雨萌6月21日,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深入學習《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原原本本學原文讀原著、認認真真學思想悟原理,緊密結合國資央企實際研究貫徹落實措施。會議認為,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