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迪奧卡里斯(Custer C. Deocaris)博士在菲律賓黎薩爾技術大學(RTU)任教,從事神經科學與空間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他同時擔任菲律賓飛鷹廣播網旗下科學類脫口秀欄目 Pinoy電臺的主持人兼制片人。此外,他還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社會活動組織者與參與者。11月30日,迪奧卡里斯在北京發展中國家食品生物技術培訓班開幕式上獲得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東亞、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TWAS-ROESEAP)科普獎,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他對如何做科普提出了獨到見解。
《中國科學報》:此次獲得發展中國家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科普獎你有何感受?接下來,你還有哪些提高科學影響力的計劃?
迪奧卡里斯:能夠獲得這項獎勵是我的榮譽。它鼓勵我今后無論是做科學知識傳播,還是在實驗室做科學研究,都要繼續完善自己。
科學需要大眾聆聽,但是現在看起來科學新聞在報刊上僅僅占據極小的一個比例。想讓大眾愛看科學報道,科學故事就必須要有吸引力,科學家與科研探險都是很好的新聞素材,如果讓更多人了解到科學家的研究激情,就會激發和鼓舞他們的生活熱情。
現在,我正在做一個信息通信技術平臺,希望可以縮短科學家和科學知識與媒體的距離。我還和數學、物理領域的同事聯手在菲律賓成立了一個新概念人力資源公司,我們打算開發一些基于游戲理論的神經科學方面的應用軟件,通過科學技術來做一些影響人們行為習慣的公關運動。
《中國科學報》:你身兼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工作者的雙重身份,這其中有何秘訣?作為一位科學工作者,是什么讓你成為Pinoy電臺的主持人?
迪奧卡里斯:其實也沒有什么秘訣,我覺得要想成功就要隨心而動,率性而為。在成為電臺主持人之前,我也經歷了非常嚴格的國家廣播員資格認證考試,也需要學習一些基礎性的廣播電視知識,還需要有6個月的播音主持的經驗。我感覺做電臺主持就像是把實驗室茶點時的聊天搬到了電話線上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做的就是讓聽眾在談話過程中感受到做科學的激情,激發他們對科學的關注。
《中國科學報》:科學在菲律賓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作為科學傳播者,你如何在科學家和大眾對科學產品不同需求的鴻溝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使科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達到平衡?
迪奧卡里斯:菲律賓的科學角色已經發生了很大轉變,并且這種變化還在繼續。菲律賓政府已經意識到科學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科學方面的財政預算已經有很大增長。比如,菲律賓已經通過了《科技轉化條例》,鼓勵科學家辦公司,對于科學家和所有科技從業者來說,這都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為了彌補大眾和科學家之間的鴻溝,我通常會選擇一些與大眾有關的或對公眾生活比較有影響力的話題來討論。其實,科學傳播無處不在。比如,今天的頒獎儀式上,我穿的這件襯衫就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巴隆衫在菲律賓文化中是非常正式的服裝,我這件巴隆衫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是一件含有未來智能元素——納米技術的高科技產品。它是用聚酯纖維、絲綢和蔬菜纖維合成的,其中還有納米復合材料搭接。納米材料可以賦予布料防水、抗菌、防紫外線等很多新功能,甚至還有自我清潔的功能。所以我想把科學和受眾聯系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創新的思維看問題。
《中國科學報》:你倡導和參與了很多社會活動,“周一無肉日”就是其中之一,是什么原因讓你倡議這項活動?現在菲律賓有多少人參與這項活動?
迪奧卡里斯:過去三年來,我一直堅持吃素。實際上,菲律賓平均每人每年的蔬菜攝取量只有69千克,是亞洲國家中蔬菜攝取量最少的國家。而中國是全世界蔬菜攝取量最多的國家,每人年均蔬菜攝取量達到250千克。
我本人參加“周一無肉日”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通過平衡飲食、減少肉類攝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規避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臟負荷過重等風險,保持健康身體。菲律賓糖尿病發病率在世界上排名第8位,同時,每4個菲律賓人中就有一人存在體重超重或是肥胖問題,這些健康隱患亟待矯正。
談起溫室氣體減排的問題,可以說肉類產業鏈就是房間里最大的那個“猩猩”。倡導周一無肉日無疑有助于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這對人類身體健康和地球健康同樣有益。菲律賓是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我們正在呼吁在國會上通過“周一無肉日”的議案,培養一個更加健康的民族。
《中國科學報》:你是否與中國科學家存在合作?你如何看待中菲兩國在科技方面的合作現狀?
迪奧卡里斯:很遺憾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此前還沒有和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經歷。不過這次訪問已經為未來的合作交流打開了一扇窗口。
可以說,無論是科研基礎設施、科研隊伍的規模、科學出版物,還是科學知識專利,中國各個方面的進展都非常引人注目。科技,尤其是產業科技,在促進經濟騰飛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希望菲律賓可以加強與中國的科技合作關系,加強與中國科學家和科研單位之間的聯系。我相信通過雙方合作,我們可以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向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伸出科技援助之手。
記者27日從首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李曉光團隊在暨南大學蘇國輝院士團隊指導下,聯合北京同仁醫院王寧利教授團隊,利用生物活性材料(睫狀神經營養因子殼聚糖)促進成年大鼠完全離斷的視神經長距離再生,并恢復......
“不使用它就會失去它”,這句格言被廣泛地應用于從我們的肌肉到我們的頭腦的一切,特別是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然而,當涉及到大腦時,這種使用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雖然使用腦細胞可能確實有助于在整個......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研究發現,將PBAT/PLA腐殖酸生物降解地膜應用于日光溫室番茄生產,可以解決農田殘膜污染問題,提高番茄品質。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全環境科學(S......
研究表明,人造光(artificiallight)是引發機體代謝紊亂的一種高風險因素,然而,光調節機體代謝背后的神經機制,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題為“Lightmod......
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生物所)體外合成生物學中心與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山東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在還原甘氨酸途徑的啟發下,構建了電能驅動的體外多酶催化系統,克服......
2月16日,我國科學家利用病毒載體表達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技術敲除和修復亨廷頓豬模型的突變基因(HTT),首次在國際上證明基因治療能有效改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動物模型的病理變化以及行為癥狀。......
位置,位置,位置是迷幻藥物的關鍵,可以通過快速重建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來治療精神疾病。在2月17日發表于《科學》雜志的一篇論文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表明,與神經元內部的5-羥色胺2A受體結合可......
在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圣地”——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做博士后的第8年,孫雪琴發表了她的第一篇《自然》(Nature)論文。她的研究揭示了一種1年生存率不到50%、5年生存率銳減為5%的致命癌癥,如何用神秘的......
2月14日,北京經開區召開全球“新藥智造”合作伙伴大會,宣布將加快建設全球“新藥智造”產業高地。會上,北京經開區發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建設全球“新藥智造”產業高地行動計劃》及相關產業支持配套政策......
近日,中國化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發布“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全國生物醫藥色譜質譜及相關技術學術交流會(第五輪通知)”,大會預計于今年5月5-8日在云南省普洱市召開。詳細信息如下:由中國化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