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2-09 10:19 原文鏈接: 莊巧生:60多年潛心小麥育種

      莊巧生,男,1916年8月出生,1939年畢業于金陵大學農學院,獲學士學位。1940年在金陵大學農學院擔任助教,1944年到重慶北碚中央農業實驗所麥作雜糧系任技士,從事小麥品種改良工作。1945 年7月,赴美國堪薩斯州立學院實習,學習硬質小麥品質鑒定技術。1946年10月,到北平農業試驗場任技正兼麥作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麥育種課題。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科學研究工作,育成冬小麥新品種10多個。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45年7月初,莊巧生(右一)和劉昌塿(左一)、金陽鎬(左二)三個中國實習生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學院制粉工業系實習。

    1988年5月,莊巧生(左)在江蘇徐州農科所參觀小麥品種試驗田,右為徐州農科所小麥育種課題組組長夏善寶。

      下決心到冬小麥主產區去

      莊巧生1916年8月5日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旗山南麓小山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35年1 月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1939年2月以優異的成績如期畢業,并膺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被授予“金鑰匙”獎。1939年3月到設在貴陽的中央農業實驗所貴州工作站,跟隨植物學家沈驪英從事小麥區域試驗工作。1940年8月,回到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給剛從英國留學回來的靳自重教授當助教。1942 年冬,辭去助教工作,應作物育種學家戴松恩之邀到位于恩施的湖北省農業改進所任技師兼鄂北農場場長。1944年10月,經戴松恩推薦,莊巧生回到中央農業實驗所麥作雜糧系任技士,從事小麥品種改良工作。1945年7月,赴美國堪薩斯州立學院實習,在制粉工業系學習硬質小麥品質鑒定技術。

      1946年8月,莊巧生回到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工作,抗戰勝利后,所里大部分人員都從后方遷回南京,很多方面都是百廢待興。中央農業實驗所在北平接管了一個日偽時期的華北農事試驗場,改稱為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試驗地面積大,設施較為完善,實驗室設備比較先進,但現有的專業人員水平一般,亟待充實。莊巧生考慮自己從金陵大學畢業以后,因為歷經八年抗戰,曾屢易工作場所,很多地方科研條件很差,沒辦法開展工作,更談不上深入其中作出點成效來。北平農事試驗場的工作條件好,相對說來更接近小麥主產區,當時又缺少合適的科技人員,而莊巧生是單身漢,沒有家室負擔,想在什么地方落腳都比較自由,趁這次新舊工作交替的機會,轉到一個可以發揮自己能力和興趣的地方工作還是很必要的。1946年 10月,莊巧生如愿以償到北京魏公村附近的白祥庵12號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報到,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這里一待就是60多年。

      潛心育種,不隨波逐流

      小麥遺傳育種是一項見效慢、科研投入巨大、不易出成果的研究。一般來說,育種最快需要8年的時間,在試驗田里進行檢驗要3年時間,一旦研究失敗,十幾年的光陰就浪費了。即使研究成功,在實際應用推廣中又會有很大變數。農業研究常常受制于天時、地利、人和,一個小麥品種在這方試驗地里種養良好,但在其他天氣、土壤條件相異處栽種,可能會有新的問題。因此,很多小麥研究者一生都難以選育出一個新品種。

      1946年10月到北平農事試驗場主持小麥育種工作,考慮到華北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莊巧生確定選育抗旱、耐寒、耐瘠品種的方向。通過不懈努力,他在短短兩年內明確出“燕大1885”“北系3號”“北系11號”3個新品種,準備在周邊地區試種推廣。這些品種都保持了地方品種的抗逆性和適應性,成熟期與地方品種相似,而莖稈強度和豐產性則有所改進,解放后經引種鑒定和群眾評選后才開始在生產上應用。誰也想不到,1950年4月間下了一場透雨,隨后又有幾場小雨,從而誘發了一次空前的小麥條銹病特大流行,3個新品種由于嚴重患病全垮了。

      1950年條銹病大流行以后,遺傳育種專家蔡旭曾轉贈一批抗銹品種給莊巧生,后因種種原因,未曾得到更有效的利用。1954年,莊巧生從西藏回來以后,主攻抗銹育種,在艱難的條件下選出“華北187”等3個品種,其中“華北187”早熟、抗銹、穗大粒大、籽粒外觀品質好,但成穗數稍少。從當時大面積生產水平看,只能作為搭配品種種植。后來,他又從“華北187”群系中選出“北京6號”,植株稍矮,莖稈較強,可在中等肥力以上水澆地推廣。

      “小麥育種工作是個單調枯燥的活兒,年復一年。”莊巧生現在還這么認為,但自己一干就是 40多年。在小麥育種工作中,莊巧生始終以服務于生產需要為導向。為了適應生產發展的需求和防止條銹菌新小種危害,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莊巧生先后育成了“北京8號”和“北京10號”。“北京8號”是上世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華北平原的主栽品種之一,它的選育打破了親本取材和育成品種地域性的限制。盡管這個品種在北部冬麥區越冬性不夠好,但作為早熟、抗條銹病或農藝親本利用都是可取的。有了它,在北部冬麥區就更便于利用晚熟以至極晚熟的國外 “抗源”品種或大穗型品種做親本,來改進我國小麥品種的抗銹病性和穗部性狀,從而開拓了遺傳資源利用的廣度。

      發現新的優異抗病親本

      1965年,蔡旭和育種學家李競雄訪問羅馬尼亞和匈牙利時曾帶回59份材料,其中包括“阿芙樂爾”“高加索”“山前麥”“牛朱特”“洛夫林10號”“洛夫林13”等,因引進后正值“文化大革命”開始,這些種質未能得到重視和利用。直到上世紀 70年代初期,農學家許運天和任志等訪問東歐時,又從羅馬尼亞二次帶回1BL/1RS衍生系,這才得到廣泛利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搞小麥育種工作的人幾乎都養成了一種職業癖,凡是碰到外來的抗銹病材料,總要想用它和本地的優良品種試配一下雜交以觀后效。莊巧生也不例外,因為此前近20年抗銹育種工作的經驗告訴他,還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利用外來的抗銹病品種做抗源往往能收到預期效果。莊巧生就和作物所冬麥育種研究室的同事及時從上述新引進材料中挑出幾個較好的與本地區優良品種“有芒紅7號”和“有芒白4號”試做了幾個雜交組合。

      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施肥水平不斷提高,灌溉條件日益改善,生產上需要耐肥喜水、抗倒伏、抗銹病、增產潛力更大的新品種,莊巧生就開始思考選育新的生產上需要的替代品種。1972年5月中旬小麥抽穗后,莊巧生第一次下地觀察雜種第一代材料時就被之前做的這幾個雜交組合的優異表現吸引住了,因為它們生長繁茂、健壯,青枝綠葉,干干凈凈,未見到什么病害,只是抽穗太晚,約晚10天,從長相長勢和穗部性狀看,是供試材料中最漂亮的幾個組合。當時他就意識到要是早幾天下地、在它們還未抽穗、開花之前用本地區的高產品種和它們回交一下,讓其后代抽穗提早些、產量性狀更好些,那就大有選擇的余地了。可是回交的最好時間是在雜種第一代,到雜種第二代出現性狀分離時,就沒法進行回交了,所以感到很遺憾,只能在以后世代的選擇中著重進行優中選早、早中選更早來試試碰運氣了。

      后來莊巧生查閱到好幾篇有關所謂“洛類品種”的研究文章,才知道它們是一些帶有小片段黑麥基因的小麥1B/1R易位系品種,其共同特點為具有對3種銹病和白粉病表現很強的抗性基因并密切連鎖在一起,還可能攜有能對豐產性和生育后期抗逆性作出貢獻的一些基因,是一類具有特異性狀、值得注意利用的遺傳資源。1972年,他的課題組以“洛夫林10號”為代表的具有1B/1R易位的“洛類”材料為抗病親本,與抗寒、早熟、豐產性能好的“有芒紅7號”和“有芒白4號”分別雜交,于20世紀80年代初育成了以“豐抗8號”、“豐抗2號”為代表的豐產、抗倒伏、兼抗條銹、白粉病和落黃好的豐抗號系列品種,在北部冬麥區大面積應用長達10余年之久,為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全國小麥增產起到很大作用。

      淡泊名利,重視培養后人

      莊巧生總是專注于工作,對于名利并不在意。新中國成立以后,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一般的技正(即研究員)為每月800斤小米,莊巧生為820斤,他就問領導為什么自己比別人多,領導告訴他,從國外回來有博士學位的是820斤。莊巧生也評到那一級,因為在國外實習一年,雖然沒有學位,也跟有學位的人是同樣的待遇。莊巧生感覺標準高了,就自己降低標準,800斤就行,表示跟有學位的人還是有一點區別,后來領導也同意了。上世紀80年代,莊巧生參與育種專家趙雙寧主持的“冬小麥育種專家系統”開發,做了大量的工作,趙雙寧在課題申請、驗收和發表文章時均將莊巧生列為主持人,莊巧生在文章修改時,把自己從第一作者的位置調到最后一位。

      上世紀80年代,莊巧生明顯感到人手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學術帶頭人缺乏。1989年中國農業大學張樹榛教授向莊巧生推薦她的博士生何中虎,他希望到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作博士后研究,經莊巧生推薦,1990年何中虎被 CIMMYT錄取。1993年5月,從國外學成歸來的何中虎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在杜振華研究員的課題組從事小麥育種工作。1996年,利用老同志退休和“九五”國家立項的機會,考慮到小麥品質改良工作的重要性,莊巧生和時任副所長辛志勇共同努力,將原來分散在兩個不同課題組的品質工作合并,成立了小麥品質課題組,由何中虎負責。1999年,為了進一步加強作物所的冬小麥育種工作,他在辛志勇(時任所長)的支持下,將冬小麥育種組與品質課題組重組,形成了小麥品質育種課題組,仍由何中虎負責。經過10多年努力,課題組得到了較快發展,初步建立了一支以海外回國人員為主,常規育種、谷物化學、植物病理、分子生物學相結合,與國內外密切合作的開放型小麥育種課題組。

      莊巧生深深體會到個人才智與精力有限,而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無窮,只有把個人的努力融匯于集體奮斗的目標之中,各項事業才能興旺發達。當他1995年榮獲“何梁何利”獎時,便立即將所得獎金10萬元港幣捐獻出來,支持冬小麥育種課題組。這一行為感動了院、所兩級領導,分別匹配資金設立了“莊巧生基金”,用以獎勵作科所在小麥育種相關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科研人員。以此為基礎,在全國16個單位支持下,200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設立了“莊巧生小麥獎勵基金”,面向國內基層,獎勵在小麥育種相關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旨在弘揚莊巧生獻身科學、熱愛農業、服務農民的崇高精神。

      追求真理,崇尚科學

      莊巧生勤奮工作,深入實踐。盡管工作繁忙,各種事務纏身,仍堅持現場作業,每到小麥生育的關鍵時期,他總是起早貪黑、見縫插針,盡可能詳細地調查了解育種材料的田間表現。1952年,他第一次接待蘇聯專家伊萬諾夫,盡管當時彼此的學術觀點不盡相同,但專家在強調科研要密切聯系生產實踐,“要跌打滾爬在麥田中,學會同小麥對話”的肺腑之言,深深地刻印在莊巧生的心坎上,成為他以后從事科學實驗的座右銘,也是他走上成功之路的指路標。

      1972年5月,他從牛棚一走出來,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麥苗,麥苗就像他的心肝寶貝一樣。凡是跟莊巧生一塊工作過的人,都會從他身上受到一種無形的感染。有一年早春,土溫室的小麥加代材料在下班前沒蓋上草柵,晚上10點他突然聽到天氣預報,當晚將有大風降溫,便立即從城內住家趕到十幾里以外的板井村,叫起工人師傅一同把草柵放下、蓋好后,回到家時已是午夜時分。還有一次下班前,為配合各課題組搶時輪流灌溉試驗田,臨時決定夜間突擊澆麥,他便自告奮勇秉燈干了一個通宵。

      每年都要下地、看苗,這成了莊巧生的一種生活習慣。近年來,他雖然年事已高,仍然身體力行,每年在小麥關鍵季節還要到試驗田間重點考察有苗頭材料和有望在生產上利用的新品種。有人問莊巧生是否想過停止工作、安享晚年時,他說:“我到目前還在繼續工作,該下地時還下地,特別是開春到麥收的季節,至少要去一次試驗地,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難以向他人說清道明的特殊享受。”2013年9月,莊巧生98 歲生日后不久,筆者去拜訪,問他今年有沒有下地?他大笑,說本來去年說好今年不下地的,最后還是忍不住又去了,明年一定不去。他說得很認真,眼睛里閃著亮,臉上浮現著幸福的表情。或許,在他的心里,永遠都有一片金黃的麥田。

      2009年,莊巧生閱讀何中虎為《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一書撰寫的《莊巧生傳略》,興之所至,寫下如下文字。

    相關文章

    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彭壽:提升“大科學裝置”創新效能賦能新質生產力

      作為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專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兼科技委主任彭壽自履職以來,持續聚焦材料創新及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建言獻策。今年全國兩會,彭壽再度圍......

    我國已到能夠且應該出現頂級科技期刊階段

    “很可惜,作為科技期刊出版大國,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類似《自然》和《科學》那樣的國際頂級期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期刊與國際頂級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響力上。中......

    亞洲高山區442個冰湖水位年際變化整體處于動態平衡

    亞洲高山區發育著規模僅次于南極和北極的冰川,其形成冰湖的水位年際怎樣變化?如何影響環境和下游地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聯合中外合作伙伴,最新完成“亞洲高山區冰湖水位空間格局與變......

    研究發現狗狗與人共享“肥胖基因”

    不僅人類會遇到肥胖問題,狗狗也會。據法新社報道,在美國《科學》雜志6日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收集241只拉布拉多犬的口水樣本并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一種名為DENND1B的基因與寵物狗肥胖......

    我國物質科學研究再添“利器”!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通過驗收

    小于1毫開爾文的極低溫,相當于宇宙的背景輻射溫度的幾千分之一;300吉帕斯卡的超高壓已接近地心壓力;達到26特斯拉的全超導磁體強磁場,比地球磁場高出幾十萬倍;不足100阿秒的超快光場,成為捕捉千萬億分......

    面向企業!吉林征集202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重大科學問題需求

    關于面向企業征集202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重大科學問題需求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

    北京懷柔科學城啟動22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達78.6億元

    新年伊始,北京懷柔科學城迎來發展新篇。1月3日,該區域舉行了2025年重點項目集中啟動儀式,標志著22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項目正式開工。這些項目涉及科研、產業及配套服務三大關鍵領域,總投資達到78.......

    《科學》預測2025年科學新聞頭條

    科學家為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宮作準備當選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1月20日才上任,但他一再承諾縮減政府規模和削減開支,這已經讓美國研究界感到不安。他的幾位提名人已承諾重組他們即將監管的科學機構,其中包括美......

    2025年“科學探索獎”啟動申報

    新年伊始,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第七屆“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啟動。2025年“科學探索獎”仍設置10個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新材料、天文和地學、生......

    一周熱聞回顧(2024年12月29日)

    科學技術普及法完成首次修訂12月2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該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從原法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其中規定,每年9......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