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對全球科研成果每年一度的年終盤點,美國《科學》雜志19日公布了其評出的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癌癥免疫療法被選為本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中國科研人員至少對其中兩項突破做出了直接貢獻。
癌癥免疫療法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科學》雜志認為,癌癥研究界在2013年經歷巨變,因為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科學》雜志強調,并不確定癌癥免疫療法能否最終取得成功,但其展現出的前景已足以讓它登上本年度科學突破的榜首。
《科學》雜志新聞總編輯蒂姆·阿彭策勒說:“癌癥免疫療法有著廣闊的前景,這一點不會錯。到目前為止,這一利用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的策略只對某些癌癥及若干病人有效,因此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夸大它會有立竿見影的益處。但許多癌癥專家確信,他們正在目睹一種重要的癌癥治療新模式的誕生。”
今年的十大突破中至少有兩項有中國科研人員參與。首先是結構生物學指導疫苗設計。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與中國廈門大學合作,利用結構生物學技術對最常見的兒童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進行操控,設計出一種免疫原,據此研制的新型疫苗已在小鼠及恒河猴試驗中表現出效果。
參與研究的廈門大學教授夏寧邵說,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種可導致肺炎的傳染性病毒,是5歲以下兒童住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全球范圍內,繼瘧疾之后,該病毒是一歲以下嬰幼兒的第二大殺手。雖然醫學專家對這種病毒的研究已有40多年,但始終未能開發出有效疫苗。
另一項突破是人類為什么要睡覺。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通過老鼠研究發現,大腦內有一個獨特的“垃圾處理系統”,睡眠時這個系統能夠高效清除代謝廢物,這說明大腦自我“大掃除”屬于睡眠的主要目的之一。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是羅切斯特大學的中國籍博士后謝璐璐,她曾就讀于南京醫科大學。在談及這項研究的意義時,謝璐璐說:“睡眠是現代人都很關心的問題。我們到底能不能不睡覺,然后騰出更多時間去工作、去享受生活?答案可能是不行。”
今年其他7項突破性科學成就包括: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這項成果是在細菌中發現的,但研究人員現在將它作為一種外科手術刀,用來給個體基因“動手術”,已有多個研究團隊用它來操控不同物種細胞的基因組。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這種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材料在過去一年中獲得大量關注,它比傳統的硅電池要更便宜且更易生產。鈣鈦礦電池目前還不及現有的商用太陽能電池那樣有效,但正以飛快的速度改進。
腦透明成像3D技術CLARITY:這種成像技術在2013年改變了研究人員觀察大腦這種復雜器官的方式,使腦組織變得透明,讓神經細胞得到充分展示。
迷你器官:研究人員今年在體外生長與人類似的迷你“類器官”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類器官”包括肝芽、迷你腎及微型大腦。這些迷你型人類器官可能是比動物要好得多的人類疾病模型。
宇宙射線的起源:天文學家證實宇宙射線并非宇宙中的“孤兒”,它們實際上“出生在”爆炸的恒星之中,是超新星殘余物。
加了咖啡因的克隆:科學家無法從克隆的人類胚胎中得到干細胞,直到他們在一些關鍵時間點上給易損的人類卵細胞添加了起穩定作用的咖啡因。
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對數萬億的以人類身體為家的細菌細胞所做的研究,弄清了這些微生物對我們有多大影響。個性化藥物需將這些微生物“租客”考慮在內才能起到應有效果。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趙海濤主任醫師、楊曉波副主任醫師團隊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證實,對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中晚期患者采取免疫聯合治療后,再實施手術,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且治療的安全性良好。這一......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研究員李漢杰團隊在人體外周神經系統內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刷新了過去科學界認為這種“免疫哨兵”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的觀點,為進一步研究外周神經系統發育及相關......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記者11日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該校海洋生命學院汪岷教授團隊基于序列比對和圖論方法,開發了病毒分類新工具ViralTaxonomicAssignmentPipeline(VITAP)。該成果近日在國際知......
“驚蟄”節氣過后,植物蘇醒,展現出勃勃生機,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也開始“興風作浪”。當植物得了病毒病,生長受阻,病毒是如何在植物體內“作惡”的?這一機制一直未被揭露。3月5日,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鵬城實驗室-北京大學聯合團隊與廣州實驗室研究員周鵬團隊合作,研究實現了跨病毒類型和跨毒株的通用預測,涵蓋新冠、流感、寨卡和艾滋病病毒,展現了AI助力自然科學研究范式革新的巨大潛力。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
為什么被蚊子叮咬后,撓癢癢能帶來片刻的愉悅?通過小鼠實驗,科學家們發現:撓癢癢能激活一種免疫反應,有助于保護皮膚免受有害感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會覺得撓癢癢很滿足。近日,相關研究發表于《科學》。“......
2024年12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慢阻肺早期疾病演進相關機制和靶標發現”2024年度進展交流會在杭州召開。會議由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浙江大學醫學......
在與太陽無休止的斗爭中,人類皮膚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微觀盟友。暴露在紫外線下會破壞細胞中的DNA,增加一個人患皮膚癌的可能性。但是,根據近日發表于《癌細胞》的一項對小鼠和人類的研究,正常人類皮膚上常見......
對AI設計的蛋白質“納米籠”進行低溫電子顯微鏡分析。圖片來源:韓國浦項科技大學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設計出一種“納米籠”,成功模擬出病毒的復雜結構。其可遞送治療基因,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