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阿凡達”發光植物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電影《阿凡達》很多人記憶深刻,發光植物打造了一幅絢麗、夢幻的外星世界景觀。如今,自發光的植物已經從大熒幕轉換到了現實生活當中。
美國科學家近來利用生物基因技術成功培育出了名為“星光阿凡達”的發光植物,它甚至可以代替燈泡來為房間照明。研究者對花煙草盆栽植物進行了基因改良,將海洋發光細菌DNA 引入花煙草葉綠體中,使它能夠在不借助任何涂料或是紫外線照射的情況下自然、主動、持續發光。“星光阿凡達”會在2至3個月的生命周期內持續發出光亮,這種光亮雖然沒有電燈那么強烈,但也足以讓人輕松看清黑暗中的東西。
有機發光晶體管作為集成電流放大功能和發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電致發光器件,被認為是開發下一代變革性顯示技術的理想器件基元。窄光譜電致發光器件在廣色域顯示、光通信和光診療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實現更逼真的圖像......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作為重要的環境信號,光廣泛參與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當植物幼苗出土見光后,光信號迅速激活光形態建成,表現為下胚軸生長抑制、子葉張開變綠以啟動光合作用。這是植物早期生長......
圖芥酸酰胺通過抑制細菌三型分泌系統組裝而產生廣譜抗菌活性的工作模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193073、92253305)等資助下,北京大學雷曉光團隊聯合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周儉民團隊在植物天......
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周國輝教授/楊新副研究員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首次發現植物環狀RNA編碼多肽的功能,并揭示該多肽賦予水稻對多種病原物的廣譜抗性。2月25日,相關成果發表于《新植......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作物改良,但以DNA形式遞送基因編輯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風險和脫靶效應。近年來,無外源DNA殘留的基因組編輯遞送技術備受關注。盡管基于核糖核蛋白的遞送策略在......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團隊在植物區分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建立了植物特異識別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信號框架。1月24日,相關研究發表于《細胞》。植物的根系......
12月24日,植物奶食用與營養品質評價標準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會議由中國綠色食品協會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與綠色農業與食物營養專業委員會承辦,旨在研討植物奶食用與營養品質評價方法標準,推動植物奶產業......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侯興亮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繆巖松合作,在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合作研究揭示了相分離在植物開花過程中的具體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歐洲分子生......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恢復生態學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以我國西沙群島的熱帶珊瑚島為對象,研究揭示了植物入侵影響熱帶珊瑚島土壤碳庫機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生物多樣性》......
植物如何調控生長發育、適應環境變化?因其被《科學》雜志列入125個人類未知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中,而備受學界關注并持續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遺傳發育所)青年研究員王冰團隊等通過合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