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年張淑林就邁入花甲之年了,這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干了30多年教育,為研究生教育改革奔波了10多年,見慣了學生抵制“科研苦力”、導師放羊的亂象。到頭來,她總結的心得卻是:要打教育改革的主意還得來“軟”的——教育是良心事業,要改還是由心而改,要靈魂深處爆發“革命”。
當下,高校之間不乏激烈競爭,但這些看不見的硝煙多出現在生源、招生戰場,以及身為教授副教授的導師們拉課題、搶經費的領域,張淑林堅信一所大學不談育人就是失職,而她所帶領下的中國科大研究生管理團隊也推了一場看似并不激烈的改革,念好“導”字訣。
“能否把學生培養好,關鍵看能否讓導師的心思花在學生身上。” 張淑林說。
一直以來,很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培養中對導師的放權不足,校院系的研究生管理部門直接深度介入研究生培養全過程。這一做法在研究生招生規模日益擴大、研究生教育日益國際化、研究生教育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顯然是不能適應的,而且也有礙于導師積極性和創造力的發揮。
發揮導師積極性第一步在于還權。
“首先百分之百相信導師,還權力于導師,如何選材、如何培養、如何把好出口關等,讓導師有充分的自主性,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導師的責任意識和積極性。”張淑林說。
記者了解到,中科大從2009年起創設了科學家報告團、優秀大學生暑期夏令營、研招教授宣講團三大研招品牌,眾多大牌教授一改過去那種“坐等”學生報考的習慣,都參與到重點城市作面對面的招生宣傳中,在夏令營中為慕名而來的各地大學生授課。
“目的是讓導師在研究生入口階段就主動參與其中,通過深入交流,直接錄取心儀的學生。”中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長古繼寶告訴記者,導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都在這一平臺上得到發揮。不少外校學生在本科尚未畢業的時候,就已經和導師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甚至參與到導師的課題研究和實驗室工作中。
2013年,通過導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并最終錄取的推免生已經占到該校科學學位研究生招生總數的68%。
倪丙杰是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俞漢青教授帶出的第二位獲得全國百篇優博的博士生。當時,他在合肥工業大學讀本科尚未畢業,正式入學之前,俞漢青就安排他到合肥的一個廢水處理廠從事實驗工作。
“我給他提供生活費用,每周我會和他進行一個下午的深入交流。”俞漢青說,經過這段“學前訓練”,倪丙杰在9月正式入學的時候,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種“武器”,在博士期間完成了3個方向的課題,并創造了兩項驚人的記錄:發表了30篇第一作者的 SCI文章,影響因子總和達到120。
當然,研究生入學后,導師如何對待學生更為關鍵。
張淑林告訴記者,過去,高校研究生培養的做法是嚴把出口關,但忽略過程管理,這樣研究生往往不太注意平時工作的積累,而會在畢業前突擊達標。現在學校將研究生培養的質量控制重心從“重視結果”轉向“重視全過程”,質量控制節點由單一轉向多環節。中科大通過導師門戶系統,導師可以了解到所指導的每位研究生每學期的選課情況、每門課考試成績及排名,實時掌握每位研究生培養計劃完成情況,學位論文撰寫及評閱情況。
“這就好比體育場上原來單一的‘撐桿跳’轉變成多環節的‘跨欄跳’。”中科大校長侯建國告訴記者,從培養計劃制訂到助研崗位設置,從日常科研活動到畢業論文指導,導師全程參與其中。
“每周一次組會,組會上每個研究生要對自己近期的工作進行主題發言,我會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并發起討論,在交流中幫助學生解決科研上存在的問題。”該校物理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葉邦角說,“組會制在科大很普遍,也是科大的一個傳統。”
“在出口上,我們‘筑高堤壩’。”該校學位辦主任倪瑞介紹,2010年,中科大開展了全面的學位標準修訂工作,研究生院負責設立“校標”,相當于全校“最低值”,每個學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院標”,“院標”絕大部分要高于“校標”。有的學生已經達到畢業標準,但為了鼓勵他們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導師會與學生商量,適當延長學習年限。
該校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實驗室曾有一名碩博連讀研究生,叫李科,方向是量子信息,博士論文的選題難度極大。將近4年過去了,與他同期入學的研究生都已發表多篇SCI論文,并順利畢業,而李科卻連一篇論文也沒有寫。郭院士給他提出兩個解決方案:繼續追求高標準研究成果,但需要延期畢業;或者調整方向發表論文,按照一般標準畢業。李科堅定地表示,要繼續完成難題研究。
郭光燦非常欣賞他的學術志向,從不催促他寫論文,每月照樣發給他同樣的助研補貼,并資助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到英國、新加坡等地學習交流。最終,“博五”時李科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量子信道的另一個容量即私密容量也是不可加的,解決了多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研究論文《量子信道私密容量不可加》發表于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物理評論通訊》上,受到審稿人的贊賞。
“我無法預計李科未來的學術成就會有多大,但是我相信,獻身于科學事業的純凈心態將會伴隨著他的一生。”郭光燦說,“我很在乎研究生的學術追求,尊重學生的研究熱情和興趣,不遺余力地支持好苗子去做那些可以留下來的有價值的學術工作。”
“我們導師常講,怎么樣才算你研究生畢業了?你能教會導師一樣東西的時候,你才算能夠畢業了。”該校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副主任陳旸說,“導師在某個領域里應該是權威,但在這個領域的某個課題上,研究生一定要做得比導師深,否則就不能說是很優秀的畢業生。”
目前在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讀“博四”的李會會,師從俞書宏教授。博三時,她已發表3篇高水平論文,達到中科大博士生的畢業標準。“當時我手頭正在從事的一項科研任務還未完成,為了做出更高水平的工作,我申請了‘博士論文創優支持計劃’,將博士畢業年限延長了一年。”李會會說。
根據中科大的統計,該校研究生對整個學校SCI論文的貢獻率達到62%,博士生在 Science、Nature(含子刊)上發表論文20多篇,17篇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研究生與導師合作完成的重大成果數次入選“世界科技十大進展”、“國內十大科技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等。
“每一個畢業的研究生身上,都應該打上導師的‘品牌’烙印。”張淑林說。
科學研究正在經歷一場風暴。風暴源于狂飆突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擁抱”還是“逃離”,成為擺在每位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選擇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一群喝著網紅咖啡、野心十足的年輕人選擇了“擁......
日前,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發布了《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十年發展報告》,公布了研究生培養單位貢獻力TOP100排行榜,中北大學位列全國第47名,成績位居山西省第一。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是......
“張老師總是非常及時的給我們批閱論文,大多近乎重寫。”“他經常凌晨還在看文獻,一個快50歲的人了都這么拼,我們還有理由偷懶嗎?”張強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他對學生的指導與......
剛剛博士后出站的胡鴻杰,以一作身份新發了一篇《自然》論文。結果,他的“電話被打爆”了。在論文發表僅一周時,下載量就已經超過了44000次。這篇論文由胡鴻杰所在的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徐升團隊完成,題目是......
近日,國家農業圖書館正式上線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論文庫,實現了全院學位論文特色資源本地化保存,增強了學術資源成果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將有效促進學術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國家農業圖書館自建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
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出部署,提出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
聆聽院士和知名教授講座報告,參觀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機構,進入華東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理)生物采油實驗室科研輪轉,負責“航天育種菌種及代謝產物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
本科畢業論文要擠干水分了。據媒體報道,浙江省教育廳日前印發《浙江省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本科畢業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全省所有本科專業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
最近,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開發的全新“聊天機器人”ChatGPT風靡全球。作為一款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它不僅能和人展開互動,還能撰寫郵件、論文、腳本,制定商業提案,創作詩歌、故事,甚至敲代碼......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近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持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破解職稱評審中的“一刀切”、簡單化問題,進一步激發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