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DNA鏈和納米粒子當作構件,組裝成一種可以增強攝取小鼠體內腫瘤的納米結構,并在之后發生分解,改善體內清潔度,最終降低潛在毒性。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這項研究結果為抗癌藥物投遞的安全、可控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為了改進投遞效果,納米粒子的體積必須足夠大到能夠吸收并困住腫瘤。但是,一旦納米粒子發揮治療效果后,會殘留在體內很長時間,因為體積太大而無法被體內系統自行清除,從而可能產生慢性中毒。
Warren Chan等人設計出一種納米粒子結構,其結構由一個帶有DNA鏈的核心納米粒子與多個小納米粒子層相連而成,體積大小剛好能夠吸收腫瘤。研究人員發現該結構能夠作為成像試劑和抗癌藥物的載體。他們注意到與核心納米粒子和未經過組裝的納米混合結構相比,這種納米結構在小鼠體內能夠在腫瘤中產生的累積效果更好。重要的是,在后續的小鼠尿液分析中檢測到這種納米結構的組分,這表明該納米結構已經發生分解并能夠被腎臟排出。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設計為解決藥用納米粒子問題提供了相關的臨床解決方法。
《自然—遺傳學》公布了從俄羅斯的某一抗藥性結核病高發地區病人體內獲得的結核分枝桿菌的全基因組測序圖。這項大型遺傳學檢測讓人們對高發人群中抗藥性結核病的出現和進化有了深入了解。
Francis Drobniewski等人從過去兩年中,俄羅斯薩馬拉這一多重抗藥性和廣譜抗藥性結核病高發的地區的病人體內獲得1000個結核分枝桿菌株,并對其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他們將這些菌株與從英國地區病人體內獲得的多類菌株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分析了俄羅斯抗藥性菌株的結構,發現其屬于兩種主要的譜系:其中 642個屬于北京譜系,355個屬于歐美譜系。他們表征了抗藥性和抗藥性突變的模式,找到了發生在多重抗藥性結核病菌株內的補償突變——這種突變能夠增強菌株的健康程度和傳播性。
在感官喪失后,新生小鼠大腦在感官反應方面所產生的變化可通過調控催產素得到克服。《自然—神經科學》發表的這項研究結論或能夠為特定神經發育障礙比如自閉癥譜系障礙(ASD)等提供治療方法。催產素是荷爾蒙的一種,由大腦釋放,能夠促進性興奮、社交和情感行為。Xiang Yu等人發現當新生小鼠在剛出生就被剝奪視覺和觸覺感官時,其大腦下丘腦所產生的催產素的釋放量會有所減少。剝奪幼鼠的一種感官信息也會影響其大腦中其他的感官皮層并導致這些皮層之間的興奮性突觸傳遞的降低。如果往被剝奪感官的小鼠大腦中注入額外的催產素,會讓它們克服這種缺陷并增強大腦對其他感官的反應。
先前研究報告稱患上ASD的病人血液中的催產素會發生變化,并且科學家目前正在考慮將催產素作為ASD某一類癥狀的治療選擇。但是,此項研究認為如果要將其納入ASD的潛在治療方法,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催產素對大腦發育可能產生的意外后果。
3月17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先進能源材料工程實驗室黃慶研究員等人在國際學術雜志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Chemicalscissor-mediatedstructuraledit......
美國密歇根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顯示,由納米顆粒自組裝而成的微米大小的“蝴蝶結領結”,可形成各種不同的扭曲形狀,并能被精確控制。這一進展為輕松生產與扭曲光相互作用的材料開辟了道路,為機器視覺和藥物生產......
記者15日獲悉,中國專家攜手研制了一種仿生納米遞氧系統(MFP),可用于促進腦卒中患者缺血再灌注治療,有望延長血管再通治療的時間窗。復旦大學藥學院沙先誼教授團隊、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趙靜主任團隊和復旦......
圖納米孔道單分子檢測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酶串擾效應示意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027806、21834001)資助下,南京大學龍億濤教授團隊基于精準設計的生物納米孔道單分子界面、單分子......
2023年3月1日,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指導,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協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主辦,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
在應對新冠肺炎的鏖戰中,脂質納米顆粒(LNP)發揮了重要作用且引發極大關注。英國《自然》雜志網站2月22日報道指出,除用于研制新冠疫苗,LNP還可應用于治療癌癥等疾病,不過科學家們仍面臨著降低其毒性,......
不論是體育賽事還是科學探索,挑戰極限一直是人們的夢想。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龔旗煌團隊長期致力于挑戰科學前沿的“時空極限”研究,助力人們不斷拓寬認知的邊界。“我們就是......
在好萊塢電影《奇妙旅程》中,為了救治病人,外科醫生可以縮小為一百萬分之一,進入人體內進行血管手術。如今,科幻照進現實,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能在微觀尺度執行任務的微納機器人因其在藥物輸送、微創手術、醫療......
光明日報蘇州2月19日電(記者蘇雁)2月18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二期建設項目順利通過總驗收。據悉,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組(502組)包信和院士、傅強研究員和寧艷曉副研究員團隊在負載納米團簇催化劑的結構控制和微觀表征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金屬—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