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體器官變成產品,通過流水線生產,最后“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樣的構想以前只能是天方夜譚。近期,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這一課題上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因器官短缺而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據俄羅斯之聲網站2月16日報道,在俄羅斯烏拉爾地區首府葉卡捷琳堡,開設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室。在那里,科學家們結合自身以及國外同行的經驗,利用需要更換器官者自身的人體細胞進行“人體零件”的生產,通過3D打印技術成功印制了一塊軟骨和耳朵。參與實驗的生物學家認為,如果他們接下來的計劃——生產一個健康的腎臟能夠成功的話,那么其他的人體器官生產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屆時將有特種機器人晝夜培植人類細胞作為原材料,用以制造所有必要的人體器官 ——從移植燒傷的皮膚到生命重要器官。
與此同時,美國的一名科學家也利用車禍事故遇難者嚴重受損的肺部作為原材料,成功培育出了人造肺。據美國《休斯頓紀事報》2月14日報道,負責人尼科爾斯剝離了受損肺部的全部組織,只留下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充當“骨架”。接著,科學家將從其他肺部中選取的健康細胞附著在“骨架”上面,再把整個結構放入營養液中,促進細胞生長發育。大約4周后,人造肺部竟真的被培育出來。
與俄羅斯、美國不同,法國巴黎蓬皮杜歐洲醫院使用了生物活性組織與電子元件相結合的方式,制造出了一個重約2磅(0.9千克),約是人類心臟3倍重的人造心臟,并于日前完成了世界醫學史上第一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目前,病人已經蘇醒,各項指標反應正常,更為周密的觀測正在進行之中。阿蘭·卡爾龐捷表示,這顆人造心臟表面部分選用了牛的組織,心臟內部裝有電子傳感器,能夠根據患者活動情況對血壓進行調節。若它能讓病人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在不久的將來,這一技術將會每年幫助成千上萬等待器官捐贈的病人。到那時,他們會將此發展為一個行業,實現人造器官的批量生產,甚至還計劃攜帶著成品在證券交易所上市。
盡管對于人造器官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人類能否實現人造器官批量生產這一問題,將會變得清晰起來。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奧地利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聯合團隊以軟體機器人的可持續性為重點,合作設計了一種基于明膠、油和生物塑料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性能人造肌肉。相關......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電解錳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燒堿、聚氯乙烯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兩條修訂后標準體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
近日,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有毒化學品泄漏事件牽動全球目光。氯乙烯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為“一類致癌物”,曾在一戰中被用作“化學武器”。同時,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也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作為“產能大......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研究人員報告稱,經過數年探索,他們在建立更好胃腸道疾病研究模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一種復雜的下一代腸道類器官,其中包含功能性免疫系統的關鍵要素。這是第一個包含功能性免疫系......
北京市、吉林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重慶市、陜西省衛生健康委:按照《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和人體器官移植執業資格審批流程,根據相關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執業資格申請審核結果,同意......
英國《自然》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干細胞來源的類腦組織能與新生大鼠的大腦整合,還會影響其行為。研究結果或能提高人們構建人類神經精神疾病實際模型的能力。人類干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是一種很有潛力......
美國杜克大學工程師已開發出一種可伸縮的柔軟表面,其可不斷地自我重塑,以模擬自然界中的物體。依靠電磁驅動、機械建模和機器學習形成新的構型,該人造表面甚至可學習適應破碎的元件、意外的約束或變化的環境等障礙......
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即將毀滅,地球生態環境惡化,寸草不生,全體人類不得不轉移到地下,建起了一座可容納35億人的地下城。為了自救,科學家們試圖制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逃出太陽系,尋找下一個適合......
不斷以更科學的方式修正死亡和生存的含義,是人類無法回避的問題。英國《自然》雜志3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提出了一種系統,這種系統可以在哺乳動物死后1小時開始恢復某些分子和細胞功能,并可保存身體組織。在此過程......
據28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展示了一種新的超聲波貼紙設計,這種可貼在皮膚上的郵票大小的設備,可提供48小時內臟器官的連續超聲波成像。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將這些貼紙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