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分別作主題評述報告。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為梳理氣候變化事實、影響、適應和減緩領域的最新進展,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出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判斷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外交談判提供科技支撐,2012年9月25日~27日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了以“氣候變化科學認識及其應對”為主題的第435 次學術討論會。
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清華大學教授何建坤擔任會議執行主席。來自國內20多個單位的40余名多學科、跨領域專家學者應邀出席會議。會議邀請 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和杜祥琬,分別就“氣候變化科學認識的最新進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科學性及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作了主題評述報告。
專家學者圍繞主題評述報告和氣候變化科學認識及適應、氣候變化減緩科學技術、國際氣候制度的有關科學問題、氣候變化應對政策等4個中心議題展開深入討論。本次會議集合多學科、多部門的專家優勢,梳理共識、理清主次、明確重點,形成了對氣候變化科學事實及適應與減緩、國內應對政策與行動和國際談判戰略方面的系統認識,提出了對國家有充分借鑒價值的政策與建議,為有關決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
圍繞“氣候變化科學認識及其應對”這一會議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局研究員秦大河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分別作了題為《氣候變化科學認識的最新進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基本問題——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科學性及對中國發展的影響》的主題評述報告。
秦大河指出,20世紀以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最近幾十年的增溫更加明顯。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在不斷上升,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導致海洋酸化,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的物質損耗正在加劇。
秦大河介紹說,中國自1880年以來的變暖速率為每百年升溫 0.5℃~0.8℃,1951~2009年,中國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1.38℃,變暖速率為每十年升溫0.23℃。1880年以來,中國降水無明顯變化趨勢,但存在20~30年尺度的年代際振蕩,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亞冬、夏季風均減弱。1990~2010年,中國瓦里關全球本底站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逐年穩定上升,到2010年達到389.8 ppm。中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6 mm/a,高于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1.7 mm/a。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大部分地區冰川面積縮小了10%以上。在A1B(中排放)情景下,預計中國年平均溫度在2020、2030和 2050年將比1980~1999年平均分別增加約0.9℃、1.5℃和2.3℃,全國年平均降水分別增加2.3%、1.9%和3.7%。秦大河認為,新一代更高分辨率并能更準確描述物理過程的氣候系統模式的研發,有助于提高未來氣候變化趨勢預估結果的可靠性,減少不確定性。
杜祥琬在主題評述報告中,就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科學性及對中國發展的影響這兩個基本問題進行了科學闡述。
與會專家在對兩個主題評述報告的討論中認為,科學界在氣候變化研究和認知方面取得了若干新進展,包括觀測資料質量和數量的提高,對人類活動影響的認識加深,氣候系統模式的改進,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評估范圍更廣,綜合性更強等。鑒于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事件和氣象災害趨強趨多,我國氣候變化研究應考慮極端事件和災害,加強災害風險管理。要加強研究,加強國際合作,提出自己的主張與觀點,將中國的思想貢獻給全世界,如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就是中國很好的貢獻。專家建議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把自然科學成果轉化為政策。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應正確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模式,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建立社會監督體系和量化的指標以及社會的廣泛參與。
圍繞“氣候變化科學認識及適應”這一中心議題,與會專家在報告中分析了亞洲夏季風的演變及其未來可能變化,得出東亞和中國的夏季季風降水發生了年代際尺度的減弱。它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東部的主要雨區由華北南移到華南;二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了長達近30年的南澇北旱的影響。而印度夏季風在20世紀70年代末也經歷了年代際減弱過程,它與東亞的情況十分類似。
報告指出,在過去30年,亞洲夏季風環流整體出現了減弱現象。青藏高原前冬和春季積雪,以及熱帶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溫度的增加是造成東亞和南亞夏季風減弱的主要原因。發達國家歷史排放對全球氣溫上升、海洋變暖、海冰減少的貢獻要大于發展中國家,因此,發達國家要增加減排承諾。此外,即使所有國家實現減排承諾,也無法實現在2100年把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
與會專家分析了冰川、凍土、積雪和海冰的時空變化特征,闡明了凍土變化對全球碳循環過程和徑流年內過程具有重要影響。揭示了北半球積雪變化對冬季升溫速率具有重要貢獻,北半球積雪范圍大,其變化的影響也大。專家指出,隨著氣候變暖,冰雪洪水流量增大,洪峰出現日期提前,這就要求有關管理部門在進行防洪規劃時,不僅要在洪峰流量上,而且要在洪水出現的時間上做好預警和預防。
圍繞“氣候變化減緩科學技術”這一中心議題,與會專家在報告中指出,全球變暖是一個長時期的漸變過程,許多可能出現的影響只能通過模型的推測。模型本身的局限性也帶來了結論的不確定性。需要在眾多的不確定性問題中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決策,在眾多的社會和經濟目標中進行多目標的選擇和決策。報告指出,改變能源結構,增加碳匯的選擇,處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關系和協調問題,都涉及大量的決策分析和選擇問題。
與會專家強調,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氣候變化問題主流結論的科學性和不確定性問題、在多個社會經濟目標中確定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政策、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多種措施和路徑中進行優化選擇的決策問題。目前的碳市場和地方試點可能成為節能目標責任制的有益補充。我國低碳發展制度變革對當前的綠色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機遇,在新一輪的能源革命和低碳發展方面,我國能否不再落伍,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最大挑戰。如果全球要實現2℃升溫目標,需要中國盡早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
圍繞“國際氣候制度的有關科學問題”這一中心議題,與會專家在報告中強調,2012年重點是落實《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它是德班平臺談判的前提。我國參與德班平臺談判應鎖定我國2020年前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強度下降的自主減排目標,建議2020年后我國總體上可以承擔比2020年前更多的義務。
與會專家建議我國應積極參與德班平臺的談判,在德班平臺談判的戰略方向、目標選擇、指導原則、核心要素等框架建立和具體議題的設置上積極發揮我國的建設性作用,促成國際社會達成一個公平、全面、均衡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框架。
專家還建議開展“地球工程”作為減緩氣候變化手段的研究,并重視其巨大的科學不確定性和可能的國家安全和人類地球安全的含義。國際氣候管理體制,旨在管理“穩定的氣候”這一全球公共物品,減緩與適應由人為因素引起的氣候變化。中國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立場,以及確定這些立場的評價標準和依據,都需從全球氣候利益及中國可持續發展利益出發,進行全面系統的反思。
專家還提出了中國航空業面臨全球減排形勢的對策,包括堅持公平的發展機會,反對歐盟將航空納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在國際民航組織(ICAO)中尋求對我國相對公平的減排方案,降低全球航空航海減排措施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風險。
圍繞“氣候變化應對政策”這一中心議題,與會專家在報告中提出,要統籌國內可持續發展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兩個大局,制定我國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戰略。專家建議我國中期(2020~2030年)要進一步實施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控制目標,長期(2030~2050年)應實施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的絕對減排目標和相應的中長期能源戰略。
在實現低碳發展的措施和政策方面,我國要積極實施低碳發展戰略,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能源效率,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變當前投資驅動型和出口導向型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擴大最終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與會專家認為,碳排放權交易是一種以市場靈活機制為主要手段的溫室氣體減排行動,可以優化配置發展資源,幫助減排主體以較低成本達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約束性目標,推動社會低碳發展。在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費仍然處于較快增長的中國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除了積極學習和借鑒國際經驗之外,更多還需要結合國情探索一套能夠減低節能增效減碳的社會成本,實現發展和減排多贏的創新體制機制。
以杭州市低碳城市建設為例,專家提出建立低碳城市,既要積極試點、以點帶面,又要加強統籌規劃、全面推進。在低碳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強領導、規劃引領;必須體制保障、政策配套;必須典型引路、營造氛圍。
在經過廣泛交流和深入討論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
1.全球氣候變化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疊加。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的主流認識,科學依據是堅實的,結論在不斷加強。中國的相關研究水平還有待提高。
2.極端事件增多增強導致嚴重后果,人類必須采取切實行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要關注氣候變化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3.氣候變化問題十分復雜,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還有待深入研究。尚存在一些不同聲音和質疑,要注意研究,這有助于加深認識與理解。
4.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日益強化的資源和環境制約,綠色、低碳是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轉變發展方式、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是國內內在需求,這和國際應對減緩氣候變化高度一致。
5.近期排放峰值確定和長期目標,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內國外兩個大局政策的交匯點和重要抓手,是中國長期發展路徑上不可回避的問題。盡管峰值和長期目標有不確定性,但確立目標是必要的,且實現目標也是可能的。
6.低碳能源戰略是低碳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也是應對和緩解資源環境制約的關鍵。節能、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氣、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技術是當前非常重要的問題。
7.應對氣候變化既是長期的國際博弈,同時也是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德班平臺”談判,我國將面臨排放空間不足的嚴峻挑戰。隨著國際排放格局和談判格局的變化,我國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8.對于國際談判與合作,我國的國際策略需建立在長期戰略方針和系統理論體系基礎上。要借鑒國際研究成果,就國家低碳發展和全球低碳發展的學理基礎、制度設計和決策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國際話語權。
植物伸長和彎曲以確保獲得陽光。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當植物被樹冠遮蔽并同時暴露在溫暖的溫度下時,會有兩種植物因子促發加速生長。發表于《自然·通訊》的這項發現將幫助科學家預測植物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開放性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之一。當前開放科學運動已達成全球共識,全球開放科學治理需要中國加入。”8月24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楊衛應邀出席第十七屆中國科技期......
今夏以來,全國多地氣溫突破歷史極值。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評估,今年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具有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大、極端性強等特點。高溫天氣導致的中暑......
新華社休斯敦8月26日電(記者徐劍梅)25日是四級颶風“哈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登陸5周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當天發布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假設沒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在颶風“哈維”肆虐得克薩斯州哈里斯......
染色體連接小鼠“小竹”課題組供圖8月26日,《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李偉研究員與周琪研究員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完......
8月18日,第二十屆北京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高峰論壇在懷柔科學城舉辦。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牛青山在論壇上指出,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的背景下,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
首字母縮寫STEVE,全稱StrongThermalEmissionVelocityEnhancement,字面意思是一種由于熱能激發的很強的速度增大過程。什么熱?激發?增強?速度...推背感?有點抽......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極端天氣增多,動物們能否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一項針對陸生哺乳動物的新研究發現,與老鼠等一些壽命短、后代多的動物相比,美洲駝、非洲象等壽命長、后代少的動物更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進一步促進我市計量事業發展,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起草了《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8月15日,四川省發布相關文件稱,即日起至20日取消主動錯避峰需求響應,在全省(除攀枝花、涼山)的19個市(州)擴大工業企業讓電于民實施范圍,對四川電網有序用電方案中所有工業電力用戶(含白名單重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