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消霾關鍵仍靠控制污染源
回放: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航工業航宇公司董事長馬永勝透露說,由中航工業研制的新型柔翼無人機即將在機場、港口進行首輪消霧試驗。該柔翼無人機最高可搭載700公斤消霧催化劑,在5公里范圍內進行消霧作業。
對此,不少媒體將其評價為“可有效消除霧霾”,“可有效遏制和消除霧霾天氣帶來的危害”。
疑問:
無人機搭載的消霧催化劑能成功消除霧霾嗎?在此過程中是否會帶來新的污染或危害?
解答:
“中航工業做的新型柔翼無人機只是用來消霧,消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教授韓永翔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按照中航工業的介紹,該柔翼無人機具備消除冷霧和暖霧兩項功能。其具體操作原理為:將鹽、尿素等吸濕質粒安裝在柔翼無人機機艙內,在飛行到指定霧區后,播撒這些吸濕質粒做催化劑從而產生大量凝結核。水汽在凝結核上凝結長成大水滴,霧滴會蒸發并在大水滴上凝結,使暖霧消失。同時,該柔翼無人機能將干冰、液化丙烷等催化劑播撒到霧中,產生大量冰晶。這些冰晶通過貝吉龍冰水轉化過程,奪取原霧滴的水分,使霧滴蒸發而冰晶不斷長大直至降落地面,從而使冷霧消失。
“中航工業的新型無人機只是增加了一個人工消霧的工具而已。目前,催化劑消霧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主要是撒一些干冰、碘化銀起到凝結核的作用,使霧形成水滴降下來,這種方法機場里經常會用。”韓永翔說。
對于很多媒體報道的該柔翼無人機能“消除霧霾”,韓永翔表示懷疑。“這應該是媒體的誤讀。”他告訴記者,人工消霧的原理是在起大霧時,通過增加凝結核,讓水汽凝結后降下來。但當霾出現時,氣溶膠會增多,霾粒子本身形成的凝結核就很多,形成大霧的概率減小。因此,很難通過人工消霧的辦法消除霾。
同樣不以為然的,還有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利用機器等手段消霾的說法,本身就與基本的科學不符。霧霾本身處于穩定狀態,所謂‘消霾’,是要把它變成不穩定狀態。京津冀地區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霧霾的厚度大約有500米到1000米,無人機怎么消?而且,霧霾是一個超級大的流體,消了這塊,那塊馬上就會補充過來。”王躍思說。
在他看來,即使采用人工手段消除霧霾,也只能是小范圍、短時間的。“比方說在機場,有霧了,趕快消一下,讓飛機趕快起飛;不一會兒,霧又會合上。這種做法成本很大,而且無人機弄上去的化學產品帶來的污染可能比消除的那點霧霾還要大。”王躍思介紹說。
那么,消除霧霾還有沒有其他手段?王躍思和韓永翔不約而同地將辦法指向了源頭控制。
“現在霧霾的主要來源就是燃煤和汽車。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也指出今年內要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600萬輛,并在全國供應國Ⅳ標準車用柴油。否則,霧霾是降不下去的。”王躍思說。
“控制污染源才是最重要的人工消霾方式。”韓永翔認為,解鈴當須系鈴人,霧霾是我國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要改變這種情況,還是需要國家進行產業大調整,而這將需要很長的周期。
現在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傳統固定翼飛機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低空經濟也融入了各行各業,那么什么是低空經濟?監制:閔勤勤張文策劃:吳婷鄧雅英文案:陳夏朱文悅記者:賀治瑞科學審核:中國航空工業民機系......
一架僅重4克的無人機是迄今為止最小的太陽能飛行器,這要歸功于其獨特的靜電電機和能輸出超高電壓的微型太陽能板。盡管該蜂鳥大小的原型機目前僅能飛行一小時,但其研發團隊表示,他們所使用的方法能夠最終讓昆蟲大......
“無人機自檢已完成,電池續航、掛載設備正常,路線設定已完成,起飛環境正常,請求執行飛行任務……”6月28日,位于奉賢區奉城派出所的智能無人機機場內,上海公安系統首架固定翼警用無人機“龍魚”投入使用。該......
西北工業大學光電與智能研究院聯合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仿螢火蟲通信無人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校李學龍研究團隊通過模仿螢火蟲的交流方式,利用光通信和智能信息處理等技術,實現了電磁干擾下無人機間的信息......
本報西安5月14日電記者李潔、張哲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西北工業大學光電與智能研究院聯合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仿螢火蟲通信無人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校李學龍研究團隊通過模仿螢火蟲的交流方式,利用光......
4月28日,2024無人機產業發展大會暨成飛自貢無人機產業基地投產儀式在四川自貢舉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以下簡稱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翼龍-2無人機亮相現場,并成功實現我國大型固定翼無人機貨運物流首次飛......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牛振川研究員團隊以北京市和西安市作為京津冀地區和汾渭平原的典型代表,分析了兩個城市2019年1月一次涉及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的大規模霧霾事件中碳氣溶膠的來源特征,研究發現二次化石燃......
設想一下,一架四旋翼無人機飛行途中,部分螺旋槳無法旋轉,如何依然保持安全飛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團隊歷經多年研究,在多旋翼無人機容錯控制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為上述難題找到答案。相關成果近日在機器人......
9月20日,第二屆無人機遙感比測活動在江西共青城啟幕。活動旨在通過以測代引方式,深化集技術比武、學術研討、產業對接的三位一體平臺,推動無人機遙感技術創新發展。遙感技術作為觀測地球、認知地球、解決重大全......
《自然》8月30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一個名為Swift的人工智能(AI)系統,其駕駛無人機的能力可在一對一冠軍賽中戰勝人類對手。該研究結果標志著移動機器人學和機器智能的一個里程碑,或可啟發在其他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