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3-17 13:51 原文鏈接: 霧霾頻發地熱或迎發展機遇

      隨著煤炭等傳統能源的過度開發,以“霧霾”和水污染為代表的環境問題不斷惡化。在剛剛發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強調“重拳治理霧霾”,并明確扶植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業內人士認為,在風能和太陽能之后,地熱作為僅次于太陽能的第二大清潔能源,或將迎來發展機遇期,西藏是全國地熱儲量最為集中的省區,未來投資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

      環境成本持續上升地熱發電規模化被提上日程

      據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我國的地熱能源潛力接近全球的8%,大陸地區3000米至1萬米深處干熱巖資源總計相當于860萬億噸標準煤,是我國年度能源消耗總量的26萬倍。

      地熱的應用分為直接利用和發電兩種方式。其中,低溫地熱(60℃以下)主要是直接利用,包括休閑洗浴、溫室養殖、常規地熱供暖及地源熱泵等;而發電采用中高溫地熱最為劃算,2010年世界地熱大會報告數據顯示,地熱發電的平均利用系數達72%,相比之下,直接利用的平均利用系數僅為 27%。不僅如此,據中科院專家介紹,在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熱能的平均利用系數是風電的3-4倍,太陽能的4-5倍,生物質能的1.5倍。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的地熱發電研發工作就曾取得成功,但因初期投入較大,技術仍不成熟,統一規范、支持政策缺乏等種種原因,地熱開發一直處于停滯狀態。目前,地熱在能源結構中占的比例仍不足0.5%。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各國減排負擔越來越重,美國、英國、阿根廷、智利和秘魯等南美國家以及肯尼亞等非洲國家,都加大了地熱的開發力度。日本在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地熱能投資增加了10倍。

      我國也于2013年1月10日出臺了《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15年,全國地熱供暖面積達到5 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2000萬噸標準煤,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到2020年地熱能開發利用量達到5000 萬噸標準煤,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業內人士分析稱,我國地熱發電規模化已被提上日程,未來將大有作為。

      西藏地熱蘊藏豐富投資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

      西藏地熱蘊藏量居我國首位。據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專家介紹,西藏地區各種地熱顯示有700多處,其中可供開發的地熱顯示區342處,絕大部分地表泉水溫度超過80℃,地熱資源發電潛力超過100萬千瓦。對169個熱田和水熱區的調查數據分析顯示,溫度高于80℃的占22%,溫度介于60℃- 80℃的占26%,溫度介于40℃-60℃的占35%,溫度低于40℃的占17%。目前已投入運營的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裝機容量已達2 .5萬千瓦,年發電700-800萬度。

      按照上述《意見》要求,我國未來將“積極開展深層高溫地熱發電項目示范,重點在青藏鐵路沿線、西藏等高溫地熱資源分布地區,新建若干萬千瓦級高溫地熱發電項目,對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進行技術升級改造。”

      為此,北京市地熱協會、北京地質學會于今年1月底聯合舉辦了“西藏地熱專題技術論壇”,百名地熱領域專家學者倡議,全國各省份的同行攜手加大西藏高溫地熱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做西藏地熱資源勘查開發事業的積極推動者。

      今年2月27日,國家能源局在河北召開全國地熱能利用工作會,下發文件,組織編制各地2015-2020年地熱能的開發利用規劃,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會上表示,要積極有序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力爭實現“十二五”地熱能開發利用目標,一方面要通過財稅價格杠桿加強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還將建立健全地熱能利用市場保障機制,按照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力保障性收購的要求,全額保障性收購地熱發電量。這是國家對地熱能利用做出的又一重要部署。

      警惕產能過剩環保安全問題仍需嚴控

      盡管目前地熱開發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期,但仍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問題:

      首先,應吸取最近風能、太陽能產業發展的經驗。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初期免不了政策支持和保護,在 利 用 優 惠 政 策 向 地 熱 產 業 投 資“輸血”時應把握適度原則,借助市場機制,培育企業的獨立生存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從而更好地激發企業活力,推動產業優勝劣汰和技術進步。特別是,要把握市場規律,避免盲目過度投資,造成產能過剩。

      其次,地熱雖是清潔能源,但在開發的過程中卻并非不會產生污染。據中國地質大學專家介紹,地熱尾水(40℃以上)排入地表水體后,會加速水中含氮有機物分解,導致水體缺氧,造成土體失水,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致使陸生動植物因生活環境改變而死亡或遷移。并且地熱水含有氟、重金屬和其他有害元素,也會對土壤造成一定污染。

      另外,長時間大量抽取地下熱水而無回灌,也會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在巖溶地區還可能會導致地面塌陷,引發地質災難。

      目前,對于處理上述污染和安全問題,各地區因地制宜,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建議在地熱投資和開發過程中,除規避產能過剩風險外,還應把握“邊保護邊開發”的原則,針對具體問題,采用先進技術,做好污染防治和安全監督防護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相關文章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實時監控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在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4日正式建成放電,標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

    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鑒定

    能源是一個國家正常運轉的重要驅動力,在中國,能源安全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更是日益凸顯。中國富煤、貧油、少氣,想要擺脫受制于人的境地,很多人將希望寄托于煤化工的發展。11月9日,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

    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有哪些?

    新能源車型的電池是一臺車的核心。但是電池的材料有哪些呢?電氣化交通浪潮的興起,影響的不僅是松下、GS湯淺等電池供應商,也波及到了電池材料供應商,得意者有之,失意者也不在少數。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新能源......

    “十四五”儲能產業展望:新基建將拉動儲能產業增長

    4月8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發布《“十四五”時期我國儲能產業發展展望》(以下簡稱《展望》),認為我國儲能產業已經步入商業化初期,“十四五”期間將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成為能源領域經......

    研究發現我國霧霾發生新機制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與美國得州農工大學開展合作研究,揭示了區域霧霾形成的新機制。該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對我國及世界發展中國家合理制定減排措施以治理霧霾、改善空氣質量及應對氣候變化具有切實有......

    抗疫期空氣緣何重污染?見藍天全靠大風吹?

    近來,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中國北方地區霧霾頻發的“怪現象”。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1月25日至28日,2月10日夜間至13日白天,京津冀地區先后出現了兩次持續性區域重污染過程,北京甚至在2月12日......

    誤會了!火電廠“白煙”不是霧霾

    今年春節比較特殊,車停駛了、工廠停產了,甚至連餐廳都不營業了,但京津冀等地依然出現了多次重度霧霾天氣。對此,有人把近期出現的霧霾主要成因指向了“白煙”,也就是火電廠濕法脫硫后排放的濕煙氣,進而希望能夠......

    湘潭大學研究團隊提高能源系統“智能化”

    能源系統是巨復雜系統,智能運行、能源互聯與多能協同是當前能源系統研究的重要前沿。與常規能源系統各類能源獨立運行相比,綜合多能源系統包含氣、電、冷、熱、蓄、新能源等協調互濟,梯級應用,系統的復雜性遠高于......

    國自然與美基金委“食品、能源、水”關聯合作項目指南補充

    關于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食品、能源、水”系統關聯合作研究項目指南的補充說明由于2020年度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代碼調整,現將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美國國家......

    突破傳統新式“激光針”實現霧霾無盲區垂直立體探測

    在黑色的夜幕中,一束激光如同一根閃亮的金針直插天空。“這就是我們的‘大氣探針’,可以實時監測從地面到10公里高空范圍內的霧霾分布并分析其成分。”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環境光學研究中心專家張天舒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