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3-21 14:44 原文鏈接: 319種古生物復原圖亮相

      

    《古生物圖鑒》合集。

      3月18日,科學藝術機構啄木鳥科學小組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學術報告廳正式發布了319種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學繪畫作品,這批作品涵蓋了全世界最為著名的恐龍、古鳥、翼龍、史前水棲爬行動物化石的生命形象及骨骼結構重建圖。

      319種古生物復原圖出自啄木鳥科學小組創始人之一、科學藝術家趙闖之手。2009年,趙闖和科學童話作家楊楊、科普作家唐振庭等人發起成立科學藝術研究機構啄木鳥科學小組,該小組以古生物生命形象為主要創作對象。啄木鳥科學小組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聯合啟動了“達爾文計劃——生命美術工程”,是首次針對地球已消失生命系統的一次大規模科學藝術實踐。項目啟動幾年來,完成了超過 1000種古生物化石生物形象的科學復原,近500種古生物化石骨骼結構的科學復原,數十種古生物化石生物形象立體復原。

      發布會上,啄木鳥科學小組多次提到近些年中國在古生物學研究領域前所未有的科學成果以及課題創作過程中科學家們的專業指導。正是近些年大量珍貴的恐龍及其他古生物化石在中國的發現,讓相關的科學藝術領域研究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科研人員與科學藝術家的親密合作更是古生物復原圖科學嚴謹的保障。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周忠和在評價趙闖的古生物復原圖時,特別強調復原圖的科學性、準確性,“這些圖采用的化石骨骼復原多基于古生物學家們的論文”。他說:“最新的科學研究也體現在趙闖的畫中。譬如,最近幾年我們的研究有了一些突破,直接反映鳥類和恐龍羽毛顏色的色素體在化石中被發現了。這些彩色生活復原也體現在這些科學繪畫中。”

      “我對趙闖復原圖的另一個感受是他驚人的速度,”周忠和告訴記者,“我們請他做復原,通常是我們的文章被刊物接受后。這樣留給我們的時間往往不多了,再加上是科學的復原,需要反復地修改,但趙闖從未讓我們失望。他半天就能畫出一幅復原圖。同樣的工作量在相應的人員那會要耗去好幾天甚至十幾天。”

      趙闖,這位不到30歲的年輕人的“驚人速度”與他的天賦及對恐龍的熱愛不無關系。2006 年,讀大二的他的作品遠古翔獸復原圖就發表在了英國《自然》雜志封面上。說到速度,他告訴記者:“與使用電腦有很大關系。我的復原圖還是手繪,在電腦里用繪圖板來畫,或者手繪后掃描到電腦里。用電腦修改就容易多了。譬如畫好一種復原圖,交給科學家來審核,他們說恐龍脖子還得再長點,過去只能把恐龍的脖子、頭部擦掉全部重畫,用電腦起碼頭部可以不用重畫了。”

      現在讀者可以通過 “古生物圖鑒”系列叢書一睹復原畫。以319種古生物復原圖為素材的“古生物圖鑒”系列叢書也同步出版。

    相關文章

    北科大新增一專業

    5月18日,2024年校園開放日暨高招聯合咨詢會活動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辦,各在京招生學院以及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50余所“雙一流”......

    中國科大構建國際首個基于糾纏的城域量子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張強等首次完整實現了基于單光子干涉的遠距離雙節點糾纏,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際首個城域三節點量子糾纏網絡。該工作使得現實量子糾纏網絡的距離由以往的幾十米整整提升了三個數量......

    放線菌代謝調控與應用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葉邦策團隊揭示了新型核苷酸類第二信使對于放線菌生理功能的調節模式,對于全面理解放線菌生理代謝與功能,提升放線菌在生命健康領域的應用提供了......

    創新生物醫學工程,應對全球健康挑戰

    在全球衛生健康領域,人類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特別是在過去十年中,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導致慢性病問題日益增加,環境惡化也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而生物武器的潛在風險也給全球衛生安全帶來了新......

    科學家精準改良結瘤固氮大幅提高大豆產量和品質

    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精準調控根瘤數量,實現碳氮平衡的高效固氮,從而在大田種植條件下大幅提高大豆產量和蛋白含量。他們同時提出“優化結瘤固氮促進高產優質”的精準育種新思路。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植......

    “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元典名篇賞讀沙龍”舉行

    5月10日,由國家大劇院、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主辦的“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元典名篇賞讀沙龍”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古生物學家舒德干教授,“科......

    杜江峰等在《現代物理評論》發表綜述論文

    5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及其同事石發展,與南京大學孔熙、德國烏爾姆大學FedorJelezko、德國斯圖加特大學J?rgWrachtrup等,應邀在囯際物理學權威......

    科學家發現擬南芥生物鐘核心振蕩器調控通路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黃巍團隊研究發現擬南芥生物鐘核心振蕩器調控脫落酸以及抗冷信號新途徑。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細胞與環境》(PlantCellandEnvironment)。生物個體進化......

    科幻教育沙龍首場活動在京舉辦

    5月1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承辦的科幻教育沙龍首場活動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辦。科幻教育沙龍活動從科幻教育視角出發,旨在提升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激發其好奇心與想象力,增進科學興趣,......

    諾獎得主論文因數據問題面臨審查

    由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科學家ThomasSüdhof合著的幾篇論文正在接受審查,因為線上評論者對數據重復、圖像差異和其他問題提出了質疑。ThomasSüdhof 圖片來源:JORGEGUERR......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