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8 日,“科學”號首航儀式在青島中苑碼頭舉行
“現在我宣布,‘科學’號正式起航!”
4月8日下午,隨著一聲令下,船員們紛紛登上甲板,我國最先進的海洋科考船“科學”號從青島中苑碼頭緩緩駛出,開始了它的處女航,執行中科院“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WPOS專項)科學考察任務。
“目前被人類認識的海洋還不到5%,剩下95%的未知世界主要都在深海和大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WPOS專項首席科學家孫松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中西太平洋又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它影響著全球的氣候變化,地質過程也非常活躍,與我國的防災減災、海洋資源開發等息息相關。
作為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中唯一一個海洋類項目,WPOS也是我國海洋基礎研究領域最大的一個科學計劃。它將以熱帶西太平洋及其鄰近海域海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海洋系統的視角開展綜合性協同調查研究,在印太暖池對東亞及我國氣候的影響機制、鄰近大洋影響下的近海生態系統演變規律、西太平洋深海環境和資源分布特征等領域取得突破性、原創性成果,促進我國深海研究探測裝備的研發與應用,顯著提升我國深海大洋理論研究水平,為我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戰略性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提到此次“科學”號的首航,孫松的臉上寫滿了期待。在他看來,這不僅是這艘備受關注大船的第一次正式科考之旅,更是WPOS專項的第一個航次。“新船、新裝備、新人,的確還有許多東西需要摸索。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有義務為人類認識海洋、和平利用海洋作出貢獻,希望‘科學’號這次能取得一些激動人心的發現。”
“科學”號在技術和建造方面整合了當前海洋科學考察多學科、多領域的先進裝備和信息技術集成,可以進行高精度、長周期的動力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等綜合海洋環境觀測、探測以及保真取樣和現場分析,被譽為“海上移動實驗室”。
在“科學”號的甲板上,一臺巨大的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臺名為深海ROV機器人的龐然大物配備了全世界最先進的深海高清攝像機和機械手,具備深海熱液區溫度、壓力、鹽度、濁度、溶解氧、pH、甲烷、二氧化碳等多種物理化學環境參數的原位探測能力,可以對近海底海水、熱液流體、淺表沉積物、巖石和生物樣品進行可視化現場取樣。
中科院海洋所船舶運行管理中心工程技術部副主任張鑫說:“機器人能夠上下左右地運動,兩只‘手’也十分靈活。同時,它能實現長時間水下作業,是目前唯一一臺具備4500米深度作業能力的機器人。”
除了ROV機器人,“科學”號還搭載了深海拖曳探測系統、重力活塞取樣器、電視抓斗和巖石鉆機、萬米溫鹽深儀等許多先進的大型深海探測和取樣設備。“科學”號第一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李超倫介紹說,這些設備相互配合,能夠完成海底地形掃描、海底結構探測以及取樣的全過程。
“我們這次科考的重點是海底熱液系統相關研究。”李超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熱液區實際上是地球在海底的一些小縫隙,那里溫度很高,但生存著一些奇異的生物。“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對以前文獻報道的沖繩海槽熱液區進行精確定位,同時探索那里的環境特點,以及究竟生活著什么樣的生物。”
“科學”號此次搭載了46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將對沖繩海槽熱液區的熱液噴口周圍海域物理化學環境進行現場原位觀測和取樣分析。
雖然有著三十六七年的駕船經驗,但此次任務對船長隋以勇來說仍是個不小的挑戰。“這次ROV機器人要下水作業,對船體姿態控制的精度要求很高。船上搭載的又都是最先進的科學設備,很貴重,所以我們的船舶系統和作業系統一定要配合好,確保精度,更要確保安全。”
隋義勇的壓力可想而知。科考船不同于一般的客船或貨船,它不走常規航線,而是要到一些環境惡劣的水域作業。因此,“科學”號在設計建造時,抗風能力就達到12級,自持力可達60天。“此外,由于科學作業常常保持幾個小時不動,為防范海盜等危險因素,船員須時刻保持警惕,加強瞭望,提早發現可能的危險信號。”
“當一個科考船的船長,不僅要對船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負責,還要對科學調查足夠熟悉。”這名經驗老到的船長表示,“不過這個季節出海還是不錯的,船的各個方面也都準備好了。我對‘科學’號很有信心。”
傳統的厭氧消化過程主要包括水解、產酸發酵、產乙酸和產甲烷四個階段,但由于產酸菌群和產甲烷菌群代謝速率不平衡,在面臨高有機負荷的廢水時,易造成丙酸、丁酸等3碳及以上揮發酸在厭氧系統中累積,從而降低厭氧反......
今天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在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星球上,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綿長的海岸線上,點綴著一個又一個港口城市,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以領跑全球的水產養殖......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不斷加劇,預計到2030年,全球接近60%的珊瑚將會死亡。在以色列南部、紅海亞喀巴灣之濱的城市埃拉特,當地......
人類與狗之間的紐帶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之久。狗主人選擇羅威納犬而不是吉娃娃犬的決定通常是根據性格做出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雖然品種是一個重要因素,但狗的個性是由遺傳和環境之間的復雜互動決定的。一條狗的個性......
記者從劉建強同志治喪委員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建強同志在工作會議現場突發疾病,送醫搶救無效,于2023年5月25日3時4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59......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地球物理快報》(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上在線發表題為DirectH2S,HS- andpHmeasurementsofh......
——專注于生命科學和環境科學交叉學科的前沿課題研究2023年5月23日,廣東珠海——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今日宣布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合作共建前沿技術實驗室(下稱“實驗室”)。雙方將依托北......
來自特拉維夫大學和以色列海洋和湖泊研究所(IOLR)的科學家們在提高海藻生產健康天然材料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促進海藻中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生產,這些化合物對人類健康有益。其中包括......
研究人員在調查南大洋翼足目動物的生命周期時,發現不同物種對海洋變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大約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CO2)排放被世界上的海洋吸收。當這種吸收發生時,二氧化碳與海水相互作用,導致海洋的pH值下降......
——江桂斌:抓住機遇,共謀發展見證中國質譜40年成就導讀:2020-2023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將于2023年6月9-13日在杭州舉辦,本次大會是中國質譜界的一次盛會,旨在促進學界團結進步、和諧發展、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