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日發布的2013環境狀況公報顯示,PM2.5成為全年超標最為嚴重的污染物。建立和完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無疑是緩解空氣污染的前提。但是,有公眾對空氣監測點的選址提出質疑,為什么有些監測點設在公園或遠離城市的郊區?這些站點能反映城市的整體空氣質量狀況嗎?《經濟日報》記者就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采訪——
找回藍天白云,摸清空氣污染的狀況和規律是前提。這就必須建立和完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擦亮這雙霧里看花的“火眼金睛”。按照空氣質量新標準“三步走”實施方案,北京等74個城市已經率先完善監測網絡。
設在公園或廣場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主要因為周圍不能有高大建筑物阻礙空氣流動
4月13日晚上11點,記者打開北京市空氣質量實況發布的網站頁面看到,分布在城區、郊區的35個監測點很多是紫色的重度污染,也有不少是紅色的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PM2.5的指數大都徘徊在200微克/立方米上下。
空氣監測點應該真實準確地反映空氣污染狀況。有市民提出,北京有的空氣監測點設在植物園里,這樣環境里的空氣質量能有代表性嗎?“空氣是流動的,在公園和兩公里之外的居民區,空氣質量是沒有多大差別的。”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大氣室工程師董欣說。實時監測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北京植物園的 PM2.5的指數為198,周邊的北部新區監測點為204,萬柳地區為215,數值相差無幾。
“監測點選址在公園或廣場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主要是因為空氣監測點的周圍不能有高大建筑物阻礙空氣流動,避免‘微氣候’的影響,同時監測點50米范圍內不能有明顯的污染源。”董欣說。
北京現有35個空氣監測點位,布局基本覆蓋16個行政區縣和1個經濟開發區,能夠代表監測范圍內的環境污染情況。其中,23個城市環境評價點分布在市區和郊區,主要反映環境空氣污染對城市生活環境的影響。另外的1個城市清潔對照點設在遠離城區的昌平定陵,旨在反映城市以外的背景空氣質量狀況。
在車流量大、路網密集的交通主干線周邊設立監控站點,能更精準掌握機動車對大氣污染的影響
面對流動的空氣污染,沒有哪個城市能夠獨善其身。治理霧霾,京津冀地區更需加強聯防聯控。為了掌握空氣污染的區域傳輸影響,北京在城市邊界設立了6個區域背景傳輸點,分別位于京西北八達嶺、京東北密云水庫、京東東高村、京東南永樂店、京南榆垡、京西南琉璃河。“近年來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表明,北京城市南北的空氣質量差異較大。特別是刮南風時,南部城區的空氣污染較為嚴重,區域傳輸的影響明顯。”董欣說。
為了更準確掌握對北京PM2.5污染影響最大的機動車尾氣污染,2013年在車流量大、路網密集的交通主干線周邊,特別增設了前門東大街、永定門內大街、西直門北大街、南三環西路、東四環北路5個交通污染控制點,主要反映機動車尾氣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的時空變化規律和濃度水平。2013年的監測數據表明,靠近交通主干道的PM2.5濃度高于城區14%,二氧化氮濃度則明顯高于城區達40%以上。
機動車尾氣污染的重中之重是柴油車。有數據顯示,占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約5%的重型柴油車,其排放占全市氮氧化物排放量的50%,主要行駛在進京高速公路和六環路、五環路。對此,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表示,下一步,北京將在進京高速公路沿線增設更多的交通類污染監控站點,以更加精準掌握機動車尤其是重型柴油車尾氣排放對大氣污染的影響。
今后將會根據實際需求,不斷調整監測點的位置、功能,空氣監測站點分布將更加立體化
有些市民覺得發布的空氣污染指數和切身感受相差甚遠,為什么明明外面已經霧霾壓城,空氣指數卻只是輕度污染?董欣說,“這主要是因為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是按24小時計算的平均值,其實,發布平臺上有滾動更新的每小時實時數據,可能因為位置不夠明顯,容易被人們忽略,需要改進。”要讓監測數據和人們的真實感覺更貼近,除了發布的方式和時效性有待增強,還需要提高監測網點的密集程度,在位置上更靠近人們的生活。
不過,空氣質量監測點也并非越密越好。“現在還很難說有多少個點位是理想的,點位的設置要遵循《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同時和城市的人口密度等情況相匹配,關鍵在于選取點位必須有代表性。”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大氣室主任李云婷說。
1984年,北京設置了第一批空氣質量監測點,2012年在原有的27個監測點基礎上又新增8個監測點,并將PM2.5等污染物指標納入監測范圍。同時,監測點的布局也在調整。如,前門地區的監測點原來屬于城市環境評價點,后來因為機動車污染加劇,變成了交通污染控制點。
“空氣監測點位設置是有階段性的,每一階段都會發現新問題,并據以不斷改進完善。在積累了2013年一年監測數據的基礎上,我們正在對空氣監測網絡進行評估,有針對性地完善。今后北京會根據實際需求,不斷調整監測點的位置、功能等。可以肯定地說,未來北京的空氣監測站點分布將更加立體化,更加準確全面地反映整個城市空氣狀況和規律。”李云婷強調。
據新華社電 我國加強空氣重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公眾有望提前兩三天知曉未來空氣質量。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指出,要抓好空氣質量預報和空氣重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環境遙感等高新技術,創新空氣質量狀況發布的渠道和方式,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去年10月中旬,環保部組織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3個大氣監測預報預警中心,聯合國家氣象局制定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重污染監測預警方案與實施細則。
吳曉青強調,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要率先建成區域、省、市級空氣重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各地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做好空氣重污染過程的趨勢分析,完善會商研判機制,提高監測預警工作水平。要主動服務,及時為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連續重度以上空氣污染過程的監測預警信息,為啟動有關應急措施、最大程度減輕空氣重污染影響提供決策支撐。
剛剛結束的315晚會曝光了個別企業采用未經嚴格處理的槽頭肉制作預制菜梅菜扣肉,現場觸目驚心。槽頭肉因為含有大量淋巴結、脂肪瘤和甲狀腺,屬于豬肉中必須進行嚴格“整修”的部分。這一事件,無疑又將預制菜推向......
2月22日,生態環境部向媒體公布了2024年1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總體情況1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8.5%,同比上升4.2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
2月22日,生態環境部向媒體公布了2024年1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總體情況1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8.5%,同比上升4.2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春節節日市場食品安全專項監督抽檢,采取現場抽樣和網絡抽樣方式在全國隨機抽取樣品1500批次,檢出14批次樣品不合格。對抽檢發現的不合格食品,有關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已組織開展核查處置......
日前,河南省召開2024年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總結2023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當前形勢,安排部署2024年重點任務。河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哲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指出,過去一年,全省......
春節假期結束,許多人打破了原有的睡眠、飲食規律,存在熬夜、暴飲暴食等情況,可能會造成假后睡眠紊亂、腸胃紊亂、疲勞焦慮等癥狀。為此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提醒:假期出行返程歸來后要加強健康監測。節后要調整飲食......
荷蘭科學家研究顯示,到2050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次盆地預計將嚴重缺乏清潔水源,或使額外30億人受到影響。中國南部、歐洲中部、北美和非洲的許多次盆地由于氮污染水平很高,預計會成為水資源短缺的熱點地區。......
主要內容二氧化碳去除技術(CarbonDioxideRemoval,CDR)將“凈”變為“凈零排放”。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所有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2℃......
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全面淘汰短鏈氯化石蠟等8種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的生產、加工使用和進出口,這是首批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印發后取得的重要進展。相關企業、協會、生態環境部門目前正在全面推進新污染物的管......
為進一步優化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完善食品生產企業風險預警管理機制,近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通過數字化手段,在守牢食品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探索對全市食品安全風險較低的A級食品生產企業開展預警觸發式監管,提升全......